搜索到278 篇“ 突发性暴雨 “的相关文章
西部山地突发性 暴雨 形成机理与预报理论方法研究 2025年 针对“山地突发性 暴雨 形成机制”和“山地突发性 暴雨 精细化预报预警”难点科学问题,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 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西部山地突发性 暴雨 形成机理与预报理论方法研究,取得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到工程实践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在国家、省、市级业务单位落地应用。取得的西部山地突发性 暴雨 形成机理成果增强了对暴雨 多尺度特征及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建立的西部山地突发性 暴雨 预报关键技术与检验方法,提升了西部山地突发性 暴雨 的预报能力;西部山地暴雨 精细化定量降水估算关键技术与山洪地质灾害预警模型提高了山地暴雨 定量估算、山洪预报的精度和地质灾害防御水平。 万蓉 李国平 李俊 李长冬 林建 肖艳姣 程锐关键词:突发性暴雨 精细化预报 地质灾害 多尺度特征 四川盆地突发性 暴雨 危险度研究 2024年 本文基于地面观测数据与CMORPH卫星反演产品融合得到的逐时降水资料,筛选出2017—2021年四川盆地突发性 暴雨 过程,利用突发性 暴雨 发生频率、平均过程降雨量、平均持续时间和最大小时降雨量表征突发性 暴雨 危险程度,并以各因子的灰色关联度作为权重值构建突发性 暴雨 危险度模型。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突发性 暴雨 主要集中在5—9月,占总突发性 暴雨 发生次数的90%以上;(2)突发性 暴雨 起始时间主要集中在15时—次日06时,占70%以上,在18—21时达到峰值;(3)突发性 暴雨 在四川盆地都有发生,但频次不高,大多集中分布在盆地西南部(雅安)和北部(绵阳);(4)川北地区的突发性 暴雨 具有发生频次少、过程持续时间长、平均过程降雨量较大的特征,而西南地区的突发性 暴雨 则有发生频次高、过程持续时间短、平均过程降雨量较小的特征;(5)7、8月四川盆地突发性 暴雨 高危险度区域分布范围广,以西北、西南以及中部地区为主,5、6、9月较高危险度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庆东南部和四川盆地北部。 刘寅 肖天贵 李跃清关键词:突发性暴雨 危险度 贵州西南部初夏突发性 暴雨 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024年 基于2005—2019年贵州省西南部2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西南部地区初夏暴雨 及突发性 暴雨 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T1-T0时刻降水量的跃增研究降水的突发性 。结果显示:(1)贵州西南部暴雨 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2)贵州西南部突发性 暴雨 时空分布差异显著,初夏(5—6月)是出现突发性 暴雨 跃增最显著的时段。从日变化来看,突发性 暴雨 白天少、夜间多,21:00至翌日00:00是突发性 暴雨 的跃增显著时段。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并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3)突发性 暴雨 出现站次分布与地形相关性比较明显,跃增量等级大时,主要出现在地形较低的东南部和北盘江流域的低洼河谷一带。 李阳 张宗笛 徐啟元 张仁兴 王芬关键词:突发性暴雨 地形 河西走廊东部一次突发性 暴雨 天气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2022年8月2日夜间河西走廊东部出现了对流性短时强降雨、局地暴雨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利用实时MICAPS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河西走廊东部区域内6个国家自动气象站和93个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诊断分析方法对这次对流性强降雨、局地暴雨 天气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 发生在高、低空均为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区内。大的湿度条件、畅通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水汽通道和水汽在本地辐合,为暴雨 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高、低层、地面辐合线的抬升以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上升运动是暴雨 天气发生的动力机制;地面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是暴雨 天气能量的释放过程;强烈的不稳定能量和不稳定层结是对流增强、雨强增大的必要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强烈发展是暴雨 强度较大的直接原因。 陈海贝 杨晓玲 赵慧华 陈静 周华 乔琴关键词:暴雨 MICAPS 物理量 对流云团 河西走廊东部 诱发四川冕宁“6.26”山洪灾害的突发性 暴雨 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0 2023年 基于多源观测、再分析和对流可分辨模式预报资料,运用物理量诊断、标准化异常、相似过程比较等方法,分析了2020年6月26日四川冕宁突发性 暴雨 过程的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该过程是一次伴有多条带状γ中尺度对流系统、“列车效应”产生极端小时雨量的局地突发性 暴雨 过程,其对流回波质心较低,对流云团具有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云团特征;(2)冕宁北部的对流冷池出流与较强的谷地偏南气流相遇形成的辐合抬升构成了对流的触发机制;(3)川西南低空偏南气流具有阶段性增强特征并提供了持续的暖湿空气输送,其在过程初期与下山冷池的相互作用及后期与盆地西部南下冷空气的汇合,使对流反复在冕宁站西侧和南侧初生,并在下游形成“列车效应”;(4)对比历史相似过程,环境大气的对流有效位能等物理量具有更显著的异常和异常持续性;(5)川西南北部的高海拔地形对延缓冷空气进入安宁河谷和维持河谷内的不稳定层结有显著作用,并且该区域地形强迫抬升形成了河谷上游地区潜在的对流触发条件。最后给出了此次暴雨 过程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 陈博宇 谌芸 孙继松 陈涛 陈朝平 陈朝平关键词:山洪 突发性暴雨 列车效应 水汽输送带 地形 超低空急流形成的爬、绕流对长白山地区一次突发性 暴雨 的影响 被引量:3 2023年 为了研究、揭示超低空急流与地形作用对暴雨 的增幅机制,以2021年7月14日夜间发生在辽宁东部长白山地区的一次山地突发性 暴雨 为例,利用辽宁省地面观测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针对超低空急流形成的爬流及绕流对此次暴雨 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东北冷涡东南部、副热带高压后部的有利环流背景下,偏南低空、超低空急流建立,为辽宁东部带来充沛的水汽和能量,降水的阶段性变化与低空急流的强度、位置、方向存在一定关系。(2)山地与平原过渡区的地形高度差强迫气流产生爬流运动,爬流所强迫的垂直运动由下至上逐渐减弱,大值区位于山地坡面上,山地区域爬流极值中心处于雨带中心位置,地形的爬流运动对降水范围及强度至关重要。(3)以东西方向为主导的绕流对暴雨 区域局地涡旋的形成具有一定贡献,并且绕流对暖湿气流在降水中心起到汇聚的作用,间接为空气抬升提供增幅效果。爬流、绕流共同作用下,坡地区域次级环流上升支触发对流发展,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山区局地大暴雨 的出现。 刘成瀚 王月 阎琦 阎琦 刘硕 焦浩然 金妍关键词:暴雨 绕流 地形 四川盆地突发性 暴雨 危险度和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刘寅山区突发性 暴雨 气象防灾减灾典型案例研究 2022年 气象防灾减灾与风险管理评价是当前气象部门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对其典型案例的分析,对于提高市级的防灾减灾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了增强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我国的气象科学工作者开展了许多关于灾害发生的机理和预测预报的研究,但是,从防灾、防灾、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专门研究却很少,特别是在山区地区的突发 暴雨 灾害的研究很少。由于人员分布不均、交通不便、信息网络不发达、防灾减灾观念和应急对策缺乏等原因,在突发性 、局地性气候灾害面前,防灾减灾的能力不强,经常会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对山区突发性 暴雨 灾害的原因及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借此机会针对如何应对山区突发性 暴雨 灾害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对气象信息员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最后提出有效的气象防灾减灾策略。 石江涛 吴阳关键词:突发性暴雨 气象防灾减灾 贵州西南部近5a突发性 暴雨 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22年 利用2014-2018年5-10月贵州西南部的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以及黔南州长顺县、惠水县、罗甸县共20个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近5 a 5-10月贵州省西南部突发性 暴雨 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突发性 暴雨 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月际变化特征为6月"爆发",7月"回落",而8月略增,9-10月呈不断减少趋势;具有白天少、夜间多的日变化特征,且突发性 暴雨 的高发时段主要是在午后至凌晨。从各等级小时降水骤增量的站次空间分布情况来看,突发性 暴雨 空间分布与地形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骤增等级大时,主要出现在北盘江河谷一带,而镇宁一直是一个高发中心。从突发性 暴雨 站次的整个时空演变来看,5月从东南部开始,6月兴义和六枝成为南北两个高发中心,7月总体减少,中部为多发中心,8月略有增加,分布呈现出南北盘江河谷一带多发;从逐年的演变来看,"突发性 "的特点在地域分布上也有体现,每一年的分布情况均不相同。 吕阳昆 李阳 杜小玲关键词:贵州西南部 突发性暴雨 西南山区5-8月产生突发性 暴雨 事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2022年 利用逐时的风云静止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和国家级地面站降水观测资料,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逐时云顶覆盖范围是否包含突发性 暴雨 事件,识别出2010-2018年5-8月与中国西南山区突发性 暴雨 事件相关的中尺度对流系统(AHR-MCS),并得到其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AHR-MCS在7月出现最频繁,存在四川盆地(SR-A)、湖南西部(SR-B)、广西北部(SR-C)和贵州西南部(SR-D)4个不连续的频发区。经向扰动环流、整层水汽通量的异常辐合、低层更强的暖湿气流及其引起的偏强对流层低层风垂直切变(6-8月)是AHR-MCS出现和维持的有利条件。AHR-MCS是西南山区内生命期更长的那部分中尺度对流系统,主要移动方向偏东,但位置偏西(东)的SR-A、SR-D(SR-B、SR-C)频发区域内向东偏南(东偏北)方向移动得更多。成熟时,SR-A的发展高度更低,面积更小,SR-B和SR-C的云顶面积更大而SR-D则云顶高度更高。AHR-MCS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结构,20-23时(北京时)达到峰值,其中生命期越长的生成(成熟)峰值出现时间越晚。对于不同频发区,SRA和SR-D也是单峰结构,但由于受大地形的热力影响前者生成(成熟)峰值明显晚于后者6(8) h;其余两个区域则呈现多峰结构。AHR-MCS对应的最大小时降水更易出现在发展阶段,与最低TBB出现的时间对应关系更好,早于成熟时;位置则多分布在相对于对流云团形心的第Ⅰ、Ⅲ象限;不仅容易出现在TBB低值区(低于-51℃)还常出现在TBB的梯度大值区(超过0.4℃/km),且两者占比相当。 王婧羽 崔春光 陈杨瑞雪 王晓芳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 统计特征
相关作者
杜继稳 作品数:166 被引量:1,355 H指数:21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暴雨 致洪暴雨 沙尘暴 渭河流域 林毅 作品数:104 被引量:411 H指数:11 供职机构:福建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台风 中尺度暴雨 热带气旋 暴雨 强降水 张弘 作品数:48 被引量:325 H指数:12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中尺度对流系统 突发性暴雨 台风 特大暴雨 MCS 侯建忠 作品数:106 被引量:689 H指数:16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台风 暴雨 水汽输送 青藏高原东北侧 大暴雨 李国平 作品数:315 被引量:2,491 H指数:32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高原低涡 青藏高原 暴雨 可降水量 西南低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