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3篇“ 突发性大暴雨“的相关文章
- 陕西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及触发机制
- 2025年
- 2020年8月5—6日陕西中东部的平原和秦岭山区洛南县两处局地突发大暴雨,造成6人死亡、10人失踪,全球模式和中尺度模式对此次过程的强度和落区均存在预报偏差。为加深对此类天气过程的认识,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演变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暴雨发生于弱天气尺度强迫条件下,暴雨区500hPa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中低层无明显天气尺度系统主导,地面上无冷锋;陕西中东部700hPa未出现强水汽输送带,但边界层存在较强的水汽输送带,暴雨区本地水汽含量非常充沛,大气整层可降水量50~70mm,大气可降水量偏离气候平均1.5~2σ,同时对流有效位能为3000~4800J·kg^(-1),0—6km深层垂直风切变较弱,环境场条件有利于突发性大暴雨的发生。(2)平原和秦岭山区洛南两处落区的大暴雨物理过程有所不同。平原的雷暴由平原地区地面辐合线、平原南侧骊山分别触发,骊山触发的雷暴向平原地区传播与平原地区雷暴合并增强,形成β中尺度对流系统(M_(β)CS)。M_(β)CS沿高空西南风向东北方向移动,给平原地区带来局地大暴雨。强雷暴主要在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东北侧生成和维持,M_(β)CS强雷暴中维持约1h的低层γ中尺度气旋性涡旋直接造成了平原地区103.7mm·h^(-1)极端短时强降水;冷池驱动、低层垂直风切变相对于雷暴出流边界方向的有利配置是平原地区雷暴加强和维持的原因。(3)秦岭山区洛南附近的雷暴由地形抬升边界层东南风.触发,下午至夜间边界层稳定维持的东南风是雷暴触发的关键因子,雷暴单体后向传播在西南平流作用下形成“列车效应”经过洛南北部,造成大暴雨天气。
- 李明娟郭大梅张蔚然刘慧赵强郭莉高星星
-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机制地形
- 2023年六盘水市“6·29”突发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 2024年
- 利用六盘水市国家气象站、区域自动站资料、常规气象资料以及NCEP (1˚ × 1˚)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6月29日贵州六盘水市突发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北侧,受高空槽、低层切变、地面辐合线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副高西侧的偏南暖湿气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地面辐合线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触发机制,弱冷空气的补充有利于锋生使对流加强,对流云团在六盘水市北部发展并加强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长时间维持少动,造成六盘水市暴雨累积雨量大、降水强度强、极端性强、强降水落区集中的特点。
- 胡亚文周圣罗通均张艳梅
- 关键词:暴雨环流形势
- 弱天气系统强迫下一次突发性大暴雨成因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2021年7月18日西安东北部、渭南南部等地出现突发性暴雨、大暴雨及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全球模式和多个中尺度模式漏报,为了深入认识此类暴雨天气发生发展机制,提高其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高空、地面观测、ERA5再分析、FY-2G云顶亮温TBB、临潼激光雷达风矢量、泾河雷达及微波辐射计等数据对此次大暴雨发生的环流形势、环境场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天气是在弱天气系统强迫下发生的,大暴雨区位于500 hPa大陆高压边缘,850 hPa和700 hPa无切变线和暖平流、无较大风速输送水汽,地面无冷锋或暖锋。(2)大暴雨发生前环境场有着有利的抬升、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等条件。地面弱降水造成低的大气抬升凝结高度和云底高度,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及提高降水效率;低层偏东风风速增大并维持较大风速为大暴雨区输送充沛水汽及能量,大气有一定的对流有效位能,中低层弱上升运动使得暴雨区有着较厚的湿层和较大的整层可降水量。(3)突发性大暴雨由准静止孤立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造成,中-β尺度对流系统由多个中-γ或中-β尺度对流单体组成。对流单体最先在骊山附近生成,结构松散,组织性差,单体反射率因子有较低的质心及高效率暖云降水特征。(4)地面弱冷空气造成的地面辐合线与骊山地形抬升、灞河谷地狭管效应共同作用触发对流单体,产生强降水,形成地面冷池。冷池出流形成地面辐合线主要在泾河东侧高温、高湿、高能区触发多个新的对流单体。大暴雨区中-β尺度对流系统后向传播,其中多个中-γ或中-β尺度尺度对流单体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缓慢移动,形成“列车效应”,经过泾河造成大暴雨天气。(5)对于弱天气系统强迫下的暴雨预报,需要增强对其形成机制的认识及新型观测资料的使用
- 李明娟郭大梅冯典赵奎锋刘嘉慧敏屈丽玮
- 关键词:突发性大暴雨
- 桂北山区两次突发性大暴雨触发及维持机制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柳州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4日(“6·24”过程)和7月9日(“7·9”过程)广西柳州元宝山地区先后出现的突发性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两次过程的触发因子。结果表明:在低层偏南暖湿气流持续输送的前提下,元宝山脉动力抬升进一步增强了山脉附近垂直上升运动;白天大量积聚的能量导致热力条件非常不稳定,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及局地地形形成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和大尺度环流的配合致使对流系统先在元宝山脉南侧触发起来,“列车效应”以及高效率、低质心的降雨系统使得小时雨强和累积雨量极大;两次过程与850 hPa西南气流风速脉动密切相关,高温高湿的暖湿气流在元宝山地区强烈辐合为暴雨增幅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强降水在柳州北部地区维持;“6·24”过程近地层有弱冷空气侵入,低层水汽饱和、中高层有干冷空气卷入;“7·9”过程近地层没有冷空气侵入,湿层深厚,整层为高温高湿的环境。
- 刘蕾陈茂钦蓝柳茹冯晓玲黄维
- 关键词:突发性大暴雨地形影响
- 突发性大暴雨的甲烷排放机理及多源资料的大气结构分析
-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以暴雨尤为频繁,大暴雨特别是突发性局地暴雨的预报是世界级难题,其形成机理依然有待探究。地球排气理论指出,地球上共有五个气圈,地内气圈含有数百...
- 朱家杉
- 关键词:局地暴雨AIRS甲烷大气结构
- 文献传递
- 2016年商洛“7·30”局地突发性大暴雨综合分析及预报着眼点探讨被引量:6
- 2017年
- 利用MICAPS资料,自动站加密雨量、FY-2E卫星云图、商洛多普勒雷达和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对2016年7月30日商洛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数值预报对本次局地暴雨预报能力偏低,环流特征不明显;地面冷空气经过山西南部、河南东部影响陕西东部是本次暴雨的触发机制;关注午后关中南部与商洛北部的地面辐合线演变和西安站20时对流层低层偏东气流的剧增,加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自动站加密雨量等气象资料分析是提高局地突发性暴雨短临落区、强度预报的关键。
- 侯建忠井宇陈小婷胡启元
- 关键词:地面辐合线卫星云图
- 鲁中山区局地突发性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 2013年7月3日夜间到4日上午,在鲁中地区发生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伴有雷雨大风和局地短时强降水,强降水中心泗水位于鲁中山区南部,12小时降水量达118mm。本文使用常规天气图、FNL间隔6小时的1度×1度的全球资料格...
- 高安春申培鲁耿长友
- 关键词:局地大暴雨强对流
- 文献传递
- 台湾及台湾海峡地形对福建台风突发性大暴雨的影响分析
- 2015年
- 通过对1991-2011年福建省内3小时雨量大于100mm的台风突发性大暴雨的个例分析,探讨台湾及台湾海峡的地形因素对台风突发性大暴雨发生的影响作用,总结出“南风加强型”、“气流交汇型”和“东风加强型”三种有利台风突发性大暴雨的环境形势场。通过对“南玛都”、“龙王”台风突发性大暴雨的典型个例的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初步揭示台湾岛及台湾海峡地形对福建沿海台风突发性大暴雨产生和影响的机制。
- 林毅林青刘爱鸣江晓南
- 三明市2010年前汛期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该文选取三明市2010年前汛期4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利用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V-3θ预报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今后预报突发性大暴雨过程提供参考。
- 刘玉官晓东章达华
- 关键词:突发性大暴雨低空急流水汽输送
- 贵港2012年“9.23'突发性大暴雨形成机制
- 对2012年9月23日贵港市西北部突发性大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低层水汽输送骤增,静止锋南压过程中受莲花山脉的阻挡,与山脉前堆积的暖湿气流汇合,激发出中尺度辐合线,与短波槽东移共同触发不稳定能量充分...
- 梁毅进梁玉春林美英李婷
- 关键词:暴雨静止锋中尺度辐合线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郭大梅

- 作品数:77被引量:471H指数:12
-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
- 研究主题:暴雨 中尺度分析 湿位涡 急流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 李明娟

- 作品数:38被引量:269H指数:10
-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
- 研究主题:暴雨 MCC 突发性大暴雨 环境流场 动力分析
- 刘瑞芳

- 作品数:50被引量:396H指数:11
-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
- 研究主题:中尺度分析 区域性暴雨 强对流 次区域 环境场
- 王立华

- 作品数:22被引量:86H指数:6
- 供职机构:十堰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连续强降水 盛夏 副高边缘 局地大暴雨 局地
- 尹恒

- 作品数:65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十堰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雷暴 暴雨 气候特征 致洪暴雨 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