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84篇“ 秸秆还田方式“的相关文章
秸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5年
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管理措施,不同的秸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适宜的秸秆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秸秆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优化了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与秸秆全量移出相比,秸秆明显促进了玉米营养生长,增加了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了玉米产量。免耕秸秆深旋模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玉米产量方面效果最为显著。但过量秸秆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抑制玉米生长。因此,应根据当地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品种特性,合理确定秸秆方式和用量,在培肥地力的同时实现玉米增产增收。
朱洪彬朱建龙
关键词:秸秆还田还田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
不同秸秆方式下红壤坡地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特征
2025年
秸秆能够有效减少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为进一步揭示秸秆对土壤水分运动及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的影响机理,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裸坡(CK)为对照,开展不同量下粉碎覆盖(CV)、粉碎翻耕(RT)和覆盖-粉碎翻耕(CR)3种方式对红壤坡地壤中流和深层渗透产流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秸秆显著改变径流输出途径,由地表径流转变为壤中流和深层渗透,产流总量分别达到CK的2.33~9.31倍和1.02~3.06倍。CV方式下,壤中流产流总量随量增大迅速增大。CR方式下,深层渗透总量与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563)。RT方式下径流量与量关系不显著。2)不同方式的径流过程线特征各异,RT方式表现为单峰型,而CR与CV方式在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RT与CR方式分别有效减少壤中流和深层渗透的初始产流时间,CR与CV方式则延长径流峰值形成时间,而CR方式则显著增大径流峰值。秸秆覆盖在短期内提高地表糙度并减弱雨水冲击,而秸秆翻耕会增加土壤孔隙度并降低土壤容重,使CR方式在较低量下便可显著改变径流比例与输出过程,水土保持效果最佳。
褚添硕陈晓安杜勇强王策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壤中流径流过程红壤
半干旱区玉米秸秆方式对土壤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2025年
为明确不同秸秆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7年秸秆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照(CK,无秸秆)、FG(秸秆覆盖)、FM(秸秆翻埋)和FH(秸秆碎混)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富里酸含量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方式在表层(0~10 cm)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和富里酸含量的积累,其中以秸秆覆盖处理最佳,秸秆翻埋次之,比CK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和富里酸含量分别提高16.86%、16.80%和67.30%、57.21%。FG和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7.67%和3.68%。FG处理在亚表层(20~30和30~40 cm)富里酸含量有所降低,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富里酸减少了25.19%;(2)土壤腐殖质中富里酸来源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M处理在4个土层的荧光指数、生物指数、腐殖化指数分别较CK相比均有所提升。说明此处理在不同土层土壤腐殖化程度更高,稳定性更好;(3)三维荧光光谱和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FG和FH处理均使腐植酸类物质增加,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本试验区共识别出3个荧光组分,其中组分C1[激发波长(Ex)/发射波长(Em)=330/410]和C3(Ex/Em=270,370/460)同为腐植酸类物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腐解产生的有机物;组分C2(Ex/Em=230,260/415)为富里酸类物质;组分C3含量相对含量越高,土壤腐殖化程度越高。与CK相比,FM处理的C3组分含量相对含量在4个土层升高了3.8%~15.44%。综上所述,秸秆翻埋在增加土壤腐殖化程度和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方面最佳。
高盼王宇先李欣洁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张巩亮
关键词:半干旱区秸秆还田方式
秸秆方式对盐碱旱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025年
秸秆技术大力推广的背景下,不同的秸秆方式在东北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以盐碱性耕作土壤作为对象,采用间试验,设置未施秸秆(CK)、免耕覆盖(NTS)、旋耕(RTS)、深翻(PTS)4个处理,调查盐碱性耕作土壤中秸秆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秸秆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秸秆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内游离微团聚体内的颗粒有机质(Fm-POM)、闭蓄态微团聚体中的颗粒有机质(mM-POM)及闭蓄态微团聚体中的粉粒+黏粒(mM-SC)组分的有机碳含量,其中RTS处理在0~20 cm土层具有高的粗颗粒有机质(MA(c)POM)、闭蓄态微团聚体(mM)、mM-POM和mM-SC组分有机碳含量,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在20~40 cm土层,PTS处理增加了亚耕层土壤中mM-POM和mM-SC组分有机碳的含量;秸秆可以作为盐碱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有效措施。
孙云云窦金刚刘方明高玉山侯中华范围刘慧涛
关键词: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秸秆还田方式
秸秆方式对带状旋耕耕作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5年
稻麦轮作作为亚洲农业的重要种植模式,其可持续性和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利用C型刀具,在不同秸秆量(0.25kg/m^(2)、0.5kg/m^(2)、0.8kg/m^(2)和1.25kg/m^(2))和留高度(0cm、15cm、30cm和45cm)条件下,对7~30cm长度的水稻秸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留高度对土壤回填率有显著影响。结合收割机实际工作条件,综合考虑土壤破碎度、回填率和混埋率3个关键指标,最优的秸秆组合为:留茬高度7cm、秸秆量0.8kg/m^(2)、秸秆长度7cm。本研究不仅揭示了秸秆方式对带状旋耕耕作质量的影响机制,为优化带状耕作技术、提升稻麦轮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杨艳山艾佳坤王晓拓刘勇秦维彩秦昌友
关键词:稻麦轮作秸秆还田
秸秆方式对红壤理化性质及养分淋失的影响
2025年
【目的】为改善红壤土结构性质和水肥保持能力,保障和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方法】采用室内土柱淋溶试验,以不进行秸秆的空白试验为对照,研究碎秸秆秸秆粉末和秸秆灰3种秸秆方式对南方红壤理化性质及养分淋失的影响。【结果】碎秸秆秸秆粉末和秸秆灰3种不同秸秆方式均能有效降低土壤体积质量、增大土壤总孔隙率和毛管孔隙率、提升土壤有机质和绝大部分土壤养分量、降低土壤养分的淋失风险。其中,碎秸秆土壤毛管孔隙率最高,NO_(3)^(-)-N淋失总量最小,NH_(4)^(+)-N和TN淋失总量最大;秸秆粉末处理土壤氨态氮量和速效钾量最高,TN和TP淋失总量最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升明显;秸秆处理土壤体积质量最小,土壤总孔隙率最大,土壤有机质量和速效磷量最高,NO_(3)^(-)-N和TP的淋失总量最大,NH_(4)^(+)-N的淋失总量最小,但秸秆灰的产生过程会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结论】综合而言,秸秆粉末对红壤结构性质的综合改良效果最佳,可作为秸秆改良红壤的推荐方式
陈玉妮盛丰
关键词:红壤秸秆还田团聚体稳定性养分淋溶
不同耕作和秸秆方式对灰钙土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5年
于2017—2021年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进行间试验,设置旋耕(RT)、旋耕秸秆(RTS)、深松(ST)、深松秸秆(STS)四种耕作和秸秆方式处理,研究其对0~40 cm土层土壤理化学性状、土壤胞外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2021年,ST和STS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STS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ST处理,二者显著高于RT和RTS;相对于RT、RTS处理,ST和STS可显著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BD)和紧实度,以及0~40 cm土层pH和电导率(EC),且STS降低最显著;STS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HN)和有效磷(AP);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均以RTS、ST和STS较高,其中STS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最高,且STS和RTS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墒,20~40 cm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S显著提高了MBC和MBN,RTS显著提高了MBN;0~20 cm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RTS和STS均显著提高了β-1,4-葡萄糖苷酶(BG)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且STS显著提高了β-1,4-木糖苷酶(BXYL)活性、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而RTS显著提高了NAG活性,20~40 cm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S显著提高了BG、BXYL、CBH、NAG、AKP活性,RTS显著提高了BG活性,ST显著提高BXYL活性;相关分析显示,0~40 cm土层MBC、MBN、SOC、TN、AHN、AP、SWC、BD、EC与各类胞外酶活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冗余分析表明,MBC和SOC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为MBN和pH。综上所述,深松秸秆是改善灰钙土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促进玉米增产的最优耕作措施。
温美娟杨思存王成宝霍琳
关键词:深松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量土壤理化性状
不同秸秆方式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2025年
为选择有效的秸秆方式,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不同秸秆方式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变化。设置常规耕作(CK)、秸秆翻埋(SO)、秸秆轮耕(SR)、秸秆碎混(SCM)、秸秆覆盖(SM)、秸秆留高茬(HSR)、秸秆条带(SP)共7个处理,通过水分特征曲线适宜模型的筛选、土壤水分常数及比水容量等的测定,研究秸秆方式对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Gardner、Rational和指数模型将实测的数据进行拟合,Gardner方程拟合效果好,均方根误差、绝对平均误差、相对误差较小,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00,可以作为适宜的土壤水分曲线模型。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方程发现,土壤水吸力在压力膜仪内低吸力时土壤含水量最高,随着压力值的不断增大,土壤水分含量呈降低趋势,曲线的高度代表土壤持水能力的大小,各处理在0—20 cm耕层表现为SO>SR>SCM>SM>HSR>SP>CK,在20—40 cm犁底层表现为SO>SCM>SR>SM>HSR>SP>CK,秸秆处理与CK相比均有增大,SO处理在各土层的持水性较高。秸秆可以提升土壤持水性能,其中,SO处理水分特征曲线较高,土壤持水能力最好,可作为适合东北西部地区适宜的秸秆方式
米洋辰赵政王呈玉闫丽娜冯秋苹刘淑霞刘世杰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黑钙土
不同秸秆方式下砂姜黑土团聚体内颗粒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X射线CT技术和机器学习
2025年
为优选培肥改良砂姜黑土的秸秆方式,该研究基于砂姜黑土连续6年耕作与秸秆定位试验,结合高分辨率X射线CT技术(XCT)和机器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秸秆方式(免耕、旋耕、深翻)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40 cm)6~8 mm团聚体内颗粒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包括新鲜残体和旧POM)空间分布及其孔隙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三种秸秆处理下各土层中团聚体内POM以新鲜残体为主,占76.4%~87.0%;免耕处理下0~10 cm土层团聚体存在大量POM,其中新鲜残体和旧POM分布在连通性孔隙中的比例分别为0.788和0.569;深翻处理下20~40 cm土层团聚体POM体积密度较高,新鲜残体和旧POM分布在连通性孔隙中的比例分别为0.729和0.536。与旋耕相比,免耕使0~10cm土层中团聚体内总POM和新鲜残体体积密度分别提高了54.4%和56.7%(P<0.05);然而,在10~20 cm土层中,三种方式下新鲜残体和旧POM体积密度及其在连通性孔隙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0~40 cm土层中,与旋耕相比,深翻使总POM体积密度分别显著提高了2.78倍,其中新鲜残体和旧POM体积密度分别提高了3.10倍和1.72倍,同时显著提高了团聚体孔隙度(>16μm)、连通孔隙度(P<0.05)。综上所述,新鲜残体构成了POM主要成分,在免耕表层(0~10 cm)和深翻深层(20~40cm)土壤中,团聚体内POM体积密度提升主要以通过新鲜残体体积密度显著增加实现的,连通性孔隙是新鲜残体累积和分解转化的重要场所。本研究认为深翻有利于深层(20~40cm)土壤团聚体连通性孔隙形成和POM累积,对农土壤质量提升和土壤固碳具有重要意义。
丁天宇郭自春王玥凯蒋发辉张平彭新华
关键词:团聚体砂姜黑土
秸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24年
高强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土壤退化,而秸秆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的秸秆方式主要针对表层土壤,忽略了对底土质量的改善效果。本研究设置了秸秆富集深层秸秆覆盖秸秆浅旋秸秆深翻秸秆5种秸秆方式,以探究不同秸秆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高效利用秸秆资源、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氮循环酶活性;深翻提高了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与磷循环酶活性;秸秆富集深层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矿质氮含量以及胞外酶活性。与不相比,秸秆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提高13.4%~21.0%。因此,秸秆秸秆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改善农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少化肥使用,促进作物增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秸秆富集深层对于改善底土质量,扩大土壤碳库,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构建深厚肥沃耕层的有效措施。
王治统凌俊刘子熙赵德强李泽学周顺利袁兴茂李霄鹤温媛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土壤酶

相关作者

高盼
作品数:107被引量:294H指数:9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秸秆还田 半干旱区 半干旱地区 深松
杨慧莹
作品数:122被引量:335H指数:10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半干旱区 秸秆还田 半干旱地区 深松
徐莹莹
作品数:111被引量:288H指数:9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秸秆还田 半干旱区 半干旱地区 秸秆还田方式
王宇先
作品数:188被引量:499H指数:10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半干旱区 半干旱地区 秸秆还田 寒地
王允青
作品数:162被引量:1,835H指数:24
供职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紫云英 水稻 油菜 施用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