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160 篇“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的相关文章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路径研究 2025年 深入分析了新发展理念对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的内在要求,并指出当前培养 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首先,阐述了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并构建了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的理论框架,明确了科技 创新 人才 的定义、特征、构成要素、机制及理论依据。接着,分析了新发展理念与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的契合点,探讨了创新 理念与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的紧密关系,以及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在人才培养 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以创新 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导向、开放合作、资源共享为核心的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路径,对于提升人才培养 质量、强化科技 创新 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为新发展理念下的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促进科技 创新 人才 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李天甲 罗招青 李颜汝 潘永东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 教育改革 STS教育理念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路径研究 2025年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科技 人才 孵化及汇集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使命。运用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跨学科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 创新 科技 人才 的新途径,能使学生在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上更好地应对社会问题和挑战。在STS教育理念下,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路径: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专业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完善“平台+模块”的课程建设架构,创新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拔尖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苏美莉关键词:STS教育理念 地方应用型高校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青年医学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实践与思考 2025年 在快速发展的医疗科技 背景下,培养 具备创新 能力的青年医学科技 人才 已成为各大医院的核心任务。但医疗需求日益复杂,传统医学教育已无法满足现代医疗发展的要求,医院需通过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青年医生的全面发展。青年医学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的重要性在当今医学科技 飞速发展背景下,医学领域人才 需要积累专业知识,更需要激发创新 思维并提升实践能力。 刘慧敏关键词:传统医学教育 青年医生 创新思维 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与科学普及专业化的关系研究2024年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尤其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想要增强科技 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科学创新 与科学普及的协同发展。首先指出现代的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与科学普及专业化的关系,通过探讨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与科学普及专业化协同发展的意义,最后从促进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与科学普及专业化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提出建议,为我国更好地进行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提供参考。 吴红梅新时代拔尖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的优化路径 2024年 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断发展,全球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仍在加剧。激烈的竞争体现在科学技术上。归根结底,这是一场科技 创新 人才 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培养 大批创新 人才 成为我国科技 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科技 创新 机会形成的模式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支撑国家科技 的进步和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提高科技 创新 技能的重要性,提出了科技 创新 技能所需的各种素质和特征,并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了人才培养 方法。 刘爽 杜朋钊 张凯 李颖军工企业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2024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 支撑”,并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 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指出必须坚持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人才 是第一资源、创新 是第一动力,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 强国、人才 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 自主培养 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 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科技 创新 人才 是军工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实现我国国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彪晓卫 徐常志关键词:科技强国 现代化建设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 国防事业 人才强国 新时代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路径研究 2024年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效果,本文就从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意义、培养 现状以及新时期人才培养 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科技 人才 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加强科技 人才培养 与科技 创新 发展协同可以为更好地发挥人才 对科技 创新 的支撑作用提供有力保障,更好地发挥人才 对科技 创新 的支撑作用,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李天甲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 高职院校“新工科”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4 2024年 产教融合是决定高职院校“新工科”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产教融合流于形式是人才培养 的普遍困境。高职院校的知识生产必须注重应用情境,以培养 创新 人才 为旨归的高职“新工科”的知识生产必须回归产业,经由产教融合来实现。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框架,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方面分析产教融合问题。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交互不匹配;政府对企业支持性、保障性政策供给不足;人才培养 质量与产业需求及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矛盾。因此,以资源要素共建共有,促进新能量生成重构共生模式;以加强制度有效供给,重塑制度合法性,形成制度化的共生环境;以满足各方利益诉求,增强人才 质量的社会适应性等,应是产教融合走出困境的选择和路径。 曹艳敏 安丽花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吉林省农业青年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路径研究 2024年 随着全球农业科技 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农业人才 的需求日益增长。基于此,该文以新质生产力为研究背景,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吉林省农业青年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的重要性,并结合吉林省农业青年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吉林省农业青年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和梦琳基于ISM的高校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 2024年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德尔菲法确定了高校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的18项重要影响因素,应用ISM模型建构出高校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影响因素的九层三阶解释结构模型,并解析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认知、奖励制度等表层依赖因素对高校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及其效果发挥直接作用,高校重视与人才培养 目标等作为中间联动因素的关键环节发挥高校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的中介作用,国家战略急需等根源推动因素通过中间联动因素发挥高校科技 创新 人才培养 的本源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科技 创新 人才 自主培养 要凸显鲜明外部逻辑、突出关键因素作用、健全多元作用机制等政策建议。 罗红艳 吉冰冰关键词:ISM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