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684篇“ 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文章
-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2025年
-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22年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实施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相较于非试验地区,政策试验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增长,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效用在改善科技基础设施、增加高校与企业人力投入、强化政府与企业财力支持、提高知识产出、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对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转让等方面的影响有限;机制分析发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通过创新资金汇流、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技术聚合三条路径,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 蒋瑜洁郝鑫
-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 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武汉科技创新中心为例
- 2025年
- 本文聚焦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策源能力,即集聚能力、产出能力、驱动能力、辐射能力、持续能力,分析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策源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提升该中心创新策源能力的对策:汇聚创新要素以提升集聚能力;促进原始创新以增强产出能力;推动成果转化以提高驱动能力;建设协同网络以加大辐射能力;营造开放生态以强化持续能力。
- 黄涛孔德斯
-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心
- 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对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的启示
- 2025年
- 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解决中国香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相比,中国香港基础研究优势突出,但面临着科技创新产出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社会层面动力不足、区域创新协同难度较大等挑战。研究认为,应借鉴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经验,增强“政府力”、设立锚机构、构建强网络、优化新生态,加快推进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
- 许竹青刘冬梅巨文忠张淑慧
- 关键词:有为政府
- 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例
- 2025年
-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路径。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企业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也是直接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竞争的主体。
- 万劲波王涵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主体
-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阐释、实践探索与政策取向被引量:1
- 2025年
-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创新资源集聚地,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科技创新中心具备高科技企业集群、高度开放融合、产业高端化等特点,具有技术知识外溢、技术成果孵化、创新辐射引领等功能。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路径,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其中,共性经验主要包括:强化科技投入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培育新型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扩大科技型企业融资规模;夯实创新根基,积极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特色化探索主要包括:加强区域间创新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共享和流动;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区域优势力量。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深化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统筹推进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多措并举丰富科技创新要素,改善国际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 罗重谱
-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生态系统
- 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行动
- 2025年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聚集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以开放的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引领全球的新兴产业,在科技资源及科技成果转化上快速布局,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 卓泽林
-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心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高等教育时代脉搏
-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研究:以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例被引量:2
- 2025年
- 建设高水平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但鲜有研究揭示其内在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为此,以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例,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揭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有机衔接的构成要素、传导机制、模式分类和驱动机理。以北京等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牵引、关键核心技术持续供给的发展模式;以深圳等为代表的场景驱动型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场景驱动、产业牵引、企业主导、政府培育创新环境的发展模式;以重庆等为代表的政策驱动型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国家战略为牵引,构建政策创新、政策调整、政策落实的高质量支撑模式。研究发现在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六条:第一,以深化制度创新为抓手,统筹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第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第三,构建原始创新策源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第四,持续优化区域创新生态,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五,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第六,深入推进成渝双城协同,共建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 袁野祖纯尹西明尹西明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研究进展、热点与展望
- 2025年
-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运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对2000—2023年科技创新中心研究领域380篇相关文献进行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成果发表时间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具有较强政策导向性;学者间的合作关系较弱,各研究机构间合作与交流较为零散,呈现大分散、小聚集格局;主要聚焦于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发展效应、创新生态等。未来研究应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深化科技创新中心内涵,探索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模式,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中心影响效应,重视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创新的政策设计。
- 吴贵华朱锡文
-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心知识图谱
- 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2025年
- 2024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六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要求,加快推进“416”科技创新布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沈着
-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心三中全会精神
- 科技创新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群产业协作
- 2025年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越趋于单中心结构,越有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协作。(2)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提高城市合作倾向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城市群产业协作。(3)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的空间结构对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创新型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并借助其创新增长极效应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 戴宏伟蒋燕郑立晨
-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
相关作者
- 杜德斌

- 作品数:355被引量:4,386H指数:39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跨国公司 地缘 影响因素 一带一路 R&D
- 明星

- 作品数:220被引量:3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关村》编辑部
- 研究主题:校园 创业 企业 名家 创业者
- 肖林

- 作品数:54被引量:19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结构性改革 供给经济学 试验区 科技创新中心 自由贸易
- 刘亮

- 作品数:53被引量:480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科技创新中心 长三角 经济体 蚁群算法 城乡收入差距
- 程子彦

- 作品数:79被引量:5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经济周刊
- 研究主题:经济周刊 张江高科 科技创新中心 科创 PPP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