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03476篇“ 科学计划“的相关文章
- “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全球关键元素分布与循环
- 2025年
- “化学地球”的概念于2008年提出,201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发起“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倡议,202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目标:将元素周期表绘制在地球上,建立化学属性数字地球,服务于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问题:关键元素在地球上的时空分布和循环,全球不同地质地貌景观特点的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元素高精度分析和大数据开发技术。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全球陆地1/3地球化学基准网,提供76个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初步揭示关键元素全球分布规律,发现一批稀土元素(REE)、锂、铜和金等超常富集区,据此发现云南红河州超大规模中重稀土矿;(2)全球8个有毒重金属元素分布显示,欧洲超过风险限值的面积最大,占欧洲面积的48%,欧洲早期工业历史,没有清洁生产技术,导致大量有害物质排放;(3)中国地球化学观测网揭示镉、汞、砷和钙4个元素近30年发生显著变化,并发现汞的循环是以纳米辰砂微粒为主,而不是传统认为的气体形式迁移和循环;(4)地球化学大数据揭示我国7大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总体安全,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赋予绿色土地二维码标识,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绿色食品溯源。“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入选习总书记主持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主席声明成果清单,服务了高层决策和全球发展。
- 王学求
-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2025年
- 过去10年,全球平均温度连续刷新记录,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1气候变化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瞻远瞩全球变暖不断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巴黎协定》控温目标(到21世纪末较工业革命前升温控制在2℃乃至1.5℃)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地球村都是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 焦念志
- 空间科学计划的国际合作 英文版
- 空间科学计划是各国航天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与应用卫星和其他卫星计划不同,空间科学卫星的数据具有开放、鼓励全球科学家共同参与和分析的特点。因此,各国的空间科学计划在提出、遴选和执行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国际合作。本书围...
- 吴季
- 太空“大科学计划”助力航天外交
- 2024年
- 自2000年以来,以国际空间站为代表的太空“大科学计划”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解决全球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太空大科学计划以科学的名义深入推动了“航天外交”这一概念的健康发展,促进了全世界科学家之间的国际合作,推动了大科学计划参与国的外交关系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韩樾夏杨芳
- 关键词:国际空间站
- “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促进绿色发展
- 2024年
- “化学地球”的核心是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和观测网,揭示化学元素在全球的分布、变化和循环规律。以前,研究全球变化主要考虑人为因素导致化合物或气体迁移和循环,这一理论缺陷导致其无法代表自然背景和矿物迁移循环。为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开展了“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项目。
- 王学求张必敏周建
- 关键词:地质调查观测网
- 日本近年来关于地震预测研究的科学计划和科学理念被引量:1
- 2024年
- 尽管日本国土面积只占世界陆地的1%,但发生的地震却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0%左右。尤其是致灾型大地震的发生率很高。为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自1965年开始推进地震预测研究计划,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计划和修订。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将信息科学引入到了地震科学研究,开展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地震研究》计划,旨在促进面向新地震预测科学的创新性研究。目前,日本地震调查本部对地震预测的总体观点“一定程度上可预测板间地震的发生时间,但现有研究仍无法预测未来地震,当前工作的重点是预测未来地震的震动规模”。地震预测的科学研究理念正从原先的“灾害发生的预测”向“灾害发展过程的预测”转变。
- 张琰毕金孟蒋长胜
-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特征和实施经验被引量:1
- 2024年
-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解决全球性复杂科学问题的有力工具,通过分析其发展趋势和组织实施经验,总结启示与建议,为中国广泛参与、积极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供参考。在发展趋势方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促进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未来科学数据治理将成为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管理重点之一。典型案例的组织实施经验表明,制定合适的治理模式、前瞻性规划应急资金和研究工具、开展进度管理以及动态解决组织复杂性是确保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发现,提出了相关启示与建议。
- 魏巍于芳陈琪张小奕宋超范玲
- 关键词:科技管理
- 国际大科学计划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 2024年
- 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害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损失,让全球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综合减灾的重要作用。基于此,2008年10月,原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第29届全体大会宣布与原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共同发起一项为期10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灾害风险综合研究(IRDR)计划。2009年初,IRDR计划由ICSU、ISSC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共同发起,并向全球发起承办IRDR国际项目办公室(IRDRIPO)的邀请。
- 郭华东陈方韩群力刘洁
- 关键词:灾害风险综合减灾海啸灾害
- 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运行分析及对我国发展的启示被引量:1
- 2024年
-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以下简称大科学计划)是人类开拓知识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大科学计划不仅是世界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也是世界科技强国运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本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台。
- 王艳辉王海芸
- 关键词:全球公共产品大科学工程
- 中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 2024年
- 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对科学进步、经济提升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前者以解决全球性问题为目标,强调跨国、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后者则聚焦在大型设施建设,以支撑高端科研实验。随着综合国力与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已经参与了多项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并且逐渐在部分项目中担任重要角色。牵头此类计划与工程,是我国走向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面临着一些外部挑战与自身不足,需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不断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中成为牵头单位,提出中国方案。
- 张一粟
- 关键词:大科学工程实施管理
相关作者
- 张志强

- 作品数:586被引量:10,268H指数:5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 智库 黑河流域 地球科学 全球变化
- 李延梅

- 作品数:38被引量:51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 研究主题:生物多样性 科学计划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环境变化 锦鸡儿
- 陈安

- 作品数:198被引量:158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贴片机 透镜 贴装 荧光粉 键合
- 张洋

- 作品数:29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碳纳米管 动态调度 网络控制 银氨溶液 产品质量信息
- 胡跃明

- 作品数:755被引量:1,374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贴片机 荧光粉 HI-13串列加速器 串列加速器 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