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7篇“ 秋海棠属“的相关文章
桂西地区秋海棠种质资源调查与种群状况
2025年
中国为全球秋海棠植物重要分布区域之一,桂西喀斯特山区为秋海棠特别是侧膜组秋海棠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整体呈现种类多、种群小、分布散、生境脆弱等分布特征,且近年来人为活动日渐频繁地影响秋海棠植物野生种群生境。为进一步了解桂西地区秋海棠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分布特征与种群状况,2017-2022年深入调查了广西西部崇左、百色和河池三市的秋海棠植物野生资源分布及种群状况,主要涉及秋海棠植物66种(含53个已正式发表种或种下等级以及13个疑似新种)近140个野生种群,重点调查记录各种群的生境及生长情况,同时对照文献资料及查看标本开展分析。调查发现,大部分野生种群生长及更新状况良好,但人为活动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开发以及人工采集对部分秋海棠植物野生种群产生了一定影响,少数调查种群有消失的风险。桂西地区秋海棠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且包括部分仍未被发现或发表的种类,其内尤其是侧膜组中包含较多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开发潜力的类群。研究在调查桂西地区秋海棠植物野生资源分布和生长情况的基础上,对资源整体分布特征和多样性进行总结,并就如何进一步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陶大燕关世凯周锦业闫海霞宋倩郎校安
关键词:秋海棠属野生资源
秋海棠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进化与分类学指示意义
2025年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10种秋海棠植物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形态为长球形或超长球形,P/E为(1.61±0.13)−(2.18±0.11);花粉大小(P×E)为(15.09±0.81)μm×(9.06±0.32)μm~(28.3±0.87)μm×(15.95±0.76)μm,于小型或中型;萌发孔类型为三孔沟型;外壁纹饰为高条纹状或矮条纹状纹饰,条纹间偶尔可见极小的浅穴或穿孔;结合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发现昌感秋海棠与丝形秋海棠、金秀秋海棠与鹿寨秋海棠、以及多花秋海棠与吕宋秋海棠两两之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丝形秋海棠、鹿寨秋海棠、多花秋海棠、吕宋秋海棠和大王秋海棠5种应于相对原始类型;掌裂叶秋海棠和昌感秋海棠2种应于进化中的过渡类型;四季秋海棠、金秀秋海棠和迪特希里秋海棠这3种应于更进化类型。不同种秋海棠花粉的形状、大小以及外壁纹饰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吕宋秋海棠,其沟狭长达两极,在极区形成合沟,可以与其他种很好地区分出来。该结果可以为秋海棠植物的物种鉴定、分类、亲缘关系及其系统演化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孢粉学证据。
韦嘉胜郝秀东欧阳绪红劳月英薛美玲秦琳娟王艾岚陆雅娴
关键词:花粉形态秋海棠属分类学
UPLC/Q-TOF-MS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秋海棠5种药材质量
2024年
目的: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综合评价秋海棠、中华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的质量。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C_(18)(2.1 mm×100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2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同时扫描,以MSE方式进行采集,建立秋海棠5种药材UPLC/Q-TOF-MS特征图谱,并对它们各自共有峰进行确认和归,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秋海棠、中华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药材各自的共有特征峰分别为15、13、12、12、15个,且共鉴定出29个化合物;秋海棠5种药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柔毛秋海棠与其他4种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显著,秋海棠与中华秋海棠药材之间化学成分差异较小,掌裂叶秋海棠与长柄秋海棠药材之间化学成分差异较小;还筛选出对该5种药材区分贡献显著的8个化学标志物,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葫芦素D或其同分异构体、葫芦素D葡萄糖苷和葫芦素B为潜在鉴别特征性化学标志物,原花青素B1、儿茶素和芦丁为潜在含量差异性化学标志物。结论:该方法直观、准确地反映了此5种药材的整体质量及化学成分差异情况,并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秋海棠药材质量评价方法和安全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整体质量评价和控制及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郑丽慧夏俊锋黄蕾胡敏肖凌汪波徐玲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一种水系溪边迁地保育种植秋海棠植物及管理调控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系溪边迁地保育种植秋海棠植物及管理调控的方法,于珍稀植物保育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以下步骤实现:选址水系溪边湿度大的地方,选取原生境伴生植物,搭配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由三层植物构建天然遮阳网,营造适...
刘志贤黄小凤冯欣欣刘健勋罗连黄钰倪胡欢敏李晓敏莫楚榆董书鹏
广西野生秋海棠植物引种栽培及适应性研究
秋海棠(Begonia L.)植物是世界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之一,素有“观叶之王”的美誉,多数种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对秋海棠植物的研究已十分成熟,培育了大量园艺品种并将其进行广泛应用。但目前国内...
杨璇
关键词:秋海棠属引种栽培适应性
基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亚洲秋海棠系统学研究
秋海棠(Begonia L.)植物是世界上有花植物最大的之一,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较高,近年来逐渐成为种质资源收集、育种等科学研究的重点类群,在园林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但随着应用产业兴起,一些物种分类不清以及名称...
王宁
关键词: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7种秋海棠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分析与耐热性评价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秋海棠被称为“观叶植物之王”,探究不同颜色秋海棠叶片的结构与耐热性之间的关系,旨在筛选出叶片观赏价值高、耐热性好的秋海棠品种。【方法】通过石蜡切片对7种秋海棠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应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对叶片组织结构相关指标进行筛选,进一步采用隶函数综合评价7种秋海棠植物的耐热性。【结果】(1)7种秋海棠植物的叶均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上表皮平整或外凸,气孔集中在下表皮。叶肉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栅栏组织不发达,由1~2层细胞组成,内含较多叶绿体;海绵组织较发达,由3~5层细胞组成;叶片颜色不同,栅栏组织的形态及排列方式不同。(2)影响7种秋海棠植物耐热性的主要指标为叶片总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海比和组织紧密度。(3)7种秋海棠植物的耐热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巴塞罗斯秋海棠(Begonia barsalouxiae)、鹿寨秋海棠(B.luzhaiensis)、罗城秋海棠(B.luochengensis)、鹿斑秋海棠(Begonia sp.)、德宝秋海棠(B.debaoensis)、变异秋海棠(B.variifolia)、香花秋海棠(B.handelii)。按照耐热性等级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巴塞罗斯秋海棠为耐热型;鹿寨秋海棠、罗城秋海棠为中耐热型;德宝秋海棠、鹿斑秋海棠、香花秋海棠、变异秋海棠为低耐热型。【结论】通过对秋海棠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观察发现,7种秋海棠叶片栅栏组织均不发达,海绵组织较发达,叶片结构疏松,这种结构对秋海棠的耐热性有较大影响。
周志雄王龙远郭微谈静吴伟许凯薛彬娥李凌飞
关键词:秋海棠属叶片耐热性隶属函数法
贵州省野生秋海棠(Begonia L.)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秋海棠(Begonia)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花叶兼赏、应用广泛,是21世纪最具园艺开发价值的类群之一。该植物全世界约有2100余种,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非洲撒哈拉以南、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波利尼西亚除...
李星晨
关键词:秋海棠属物种多样性
秋海棠植物专类景观营造分析——以2023粤港澳大湾区花展《墨染琼华——秋海棠植物展》为例被引量:2
2023年
秋海棠作为典型的阴生植物,种类丰富,叶型、叶色绚丽多彩,花姿娇艳动人,具有极高的园艺观赏与应用价值。尽管我国是秋海棠植物资源分布最多的国家,但由于开发应用不足,加之科普不到位,导致公众对秋海棠植物普遍缺乏认识。以2023粤港澳大湾区花展《墨染琼华——秋海棠植物展》为例,阐述了秋海棠植物林下生境景观营造、植物配置要点,并利用园林式意景融合科学性知识,寓教于景,促进公众对秋海棠植物进一步的了解、喜爱与保护,旨在为植物专类科普展的建设及秋海棠相关阴生植物的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聂泷清罗志明杨蕾蕾李凌飞
关键词:秋海棠阴生植物景观营造
秋海棠植物形态解剖图鉴
秋海棠植物是全球维管植物数量排名前五的大之一,原生种超过2100种,培育的品种更是数以万计。对于一个物种多样性如此丰富的大,识别与鉴定并非一件易事。植物的鉴定往往涉及精细的形态结构描述,但鉴于秋海棠植物种类繁多,...
李凌飞

相关作者

管开云
作品数:150被引量:609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秋海棠 秋海棠属 育种方法 营养基质 有性杂交
税玉民
作品数:60被引量:21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英文 秋海棠属 滇东南 秋海棠 秋海棠科
李景秀
作品数:75被引量:25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秋海棠 育种方法 营养基质 秋海棠属 有性杂交
田代科
作品数:114被引量:33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辰山植物园
研究主题:秋海棠 育种方法 人工杂交 秋海棠属 多样性
陈文红
作品数:43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英文 滇东南 秋海棠属 植物 新记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