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7篇“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的相关文章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NAVA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既往史(高血压病、卒中、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冠心病)、体质量指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困难撤机类型[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失败、首次撤机拔除气管插管后48 h内再插管]、随机前机械通气时间等。收集随机后SBT及撤机相关指标,包括随机后SBT实施前呼吸力学及参数情况(气道峰压、呼出潮气量、呼气末正压、吸入氧浓度、分钟通气量、平均气道压、膈肌电活动信号值、神经通气效能、神经机械效能)、通过SBT后撤机前的基础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呼吸、心率)、撤机前48 h内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生化检查(白蛋白、肌酐、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撤机前30 min内动脉血气情况(PH值、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氧合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随机后28 d内成功撤机所需时间(患者在随机后第28天前死亡或未能成功撤机,则定义所需撤机时间为28 d)、随机后总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28 d内总撤机成功率、无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7、14、28 d内)、随机后28 d和90 d内生存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两组患者随机后28 d内累积撤机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气管切开率、随机后ICU内病死率、随机后28 d和90 d内病死率、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相关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汤云窦云有赖年升姚林
关键词:通气机撤除法脑血管障碍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ARDS)实施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10月的江西省儿童医院的60例NA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观察组患儿采用NAVA模式,各通气2 h。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呼吸力学参数、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并发症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动脉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吸气峰压(PIP)、自主呼吸频率(RR)、呼吸做功(WO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气道压(MAP)、吸气潮气量(VTi)、吸气分钟通气量(M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吸气触发延迟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NARDS实施NAVA治疗,能实现显著的疾病治疗效果,与SIMV模式比较,可提高人机协调性,降低呼吸做功,且降低气道峰压水平,较为安全可靠。
李琳陈丽萍周敏丽晁小云徐惠芳王巧芳蒋文星刘红霞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024年
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机械通气是最为普遍的生命支持方式之一,因为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纠正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为治疗原发病和提供生命支持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保障。机械通气分为有创机械通气与无创机械通气两种形式。随着对电生理和电机械活动的深入研究,以探测膈肌电活动为基点的通气模式——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应运而生,本文旨在探讨其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刘娜梁伟
关键词: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保护性肺通气中的作用
2024年
目的 观察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不同肺区机械能的影响,探讨其改善人机不同步的作用。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轻中度ARDS患者60例,机械通气采用NAVA模式者30例为观察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者30例为对照组。2组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原发病、气道管理等常规治疗,保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稳定,应用肺部电阻抗断层成像监测仪监测机械通气12、24 h时总机械能及非重力依赖区、重力依赖区机械能。比较2组病因、ARDS程度、入院时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等临床资料;记录机械通气12、24 h时pa(O_(2))、pa(CO_(2))、氧合指数、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浅快呼吸指数。结果 (1)2组男性、中度ARDS比率及年龄、病因、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机械通气12、24 h时,观察组pa(CO_(2))[(44.38±3.00)、(42.10±2.88)mmHg]、浅快呼吸指数[(89.55±5.56)、(78.05±5.42)次/(min·L)]、总机械能[(10.43±1.12)、(11.28±1.26)mJ]、非重力依赖区机械能[(7.21±0.57)、(7.90±0.58)mJ]均低于对照组[(49.55±2.57)、(48.43±2.53)mmHg;(92.23±3.83)、(91.20±3.51)次/(min·L);(11.22±1.11)、(13.88±1.69)mJ;(7.98±0.75)、(9.17±1.03)mJ](P<0.05),最大呼气压[(88.14±5.98)、(95.64±2.71)mmH_(2)O]、最大吸气压[(44.79±7.59)、(61.19±4.57)mmH_(2)O]均高于对照组[(84.66±6.13)、(86.67±2.70)mmH_(2)O;(41.73±2.48)、(41.80±2.99)mmH_(2)O](P<0.05),吸气触发延迟时间[(90.77±2.48)、(70.65±1.33)ms]、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85.98±0.97)、(80.64±1.35)ms]均短于对照组[(92.61±4.12)、(74.51±1.85)ms;(96.74±1.06)、(84.33±1.42)ms](P<0.05),pa(O_(2))、氧合指数、重力依赖区机械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机械通气24 h时上述
忽新刚韩蕾蒋亚芬张杰刘智达田翠杰王学林程剑剑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基于神经调节辅助通气的无创呼吸机研究综述
2024年
呼吸机在危重病患者的护理和治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通气模式基于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 NAVA)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系统地总结和分析NAVA技术在无创呼吸机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其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张春元付强王伟明王伟贺飞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
无创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人机同步程度、氧化应激水平和气体交换效果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无创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IV-NAV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人机同步程度、氧化应激水平和气体交换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机械通气(MV)组和NIV-NAVA组,每组51例。MV组应用无创通气-压力支持通气(NIV-PSV)模式,NIV-NAVA组应用NIV-NAVA模式,两组均干预3 d。比较两组患者人机同步程度、氧化应激水平、气体交换效果,以及脱机成功率。结果NIV-NAVA组吸呼气切换延迟时间、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均短于MV组(均P<0.05)。干预前,两组血清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 d后,两组血清谷胱甘肽、SOD水平均升高,且NIV-NAVA组血清谷胱甘肽、SOD水平均高于MV组(均P<0.05);两组血清丙二醛水平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 d后,两组PaO_(2)水平均升高,且NIV-NAVA组PaO_(2)均高于MV组,两组PaCO_(2)水平均降低,且NIV-NAVA组PaCO_(2)低于MV组(均P<0.05)。NIV-NAVA组最终脱机成功率(94.12%)高于MV组(70.59%)(P<0.05)。结论NIV-NAVA应用于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有助于增加人机同步程度,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气体交换效果,提高脱机成功率。
陈书文沈凯丽孙丹影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气体交换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肺部术后患者的应用
刘娜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应用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收治的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54例脑血管病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配至NAVA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通气时间均≥72 h。记录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及呼吸力学指标、动脉血气、生命体征和膈肌功能指标变化。结果NAVA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较PSV组显著延长〔d:22(15,26)比6(0,23),P<0.05〕;但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GOS评分、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呼吸力学参数方面,NAVA组患者入组后机械通气3 d时呼出潮气量(VTe)较1 d、2 d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PSV组〔mL:411.0(385.2,492.6)比489.0(451.8,529.4),P<0.01〕;同时NAVA组2 d、3 d时分钟通气量(MV)均显著高于1 d,且2 d时显著高于PSV组〔L/min:9.8(8.4,10.9)比7.8(6.5,9.8),P<0.01〕,而PSV组MV无显著变化。NAVA组1 d时气道峰压(Ppeak)和平均气道压(Pmean)均显著低于PSV组〔Ppeak(cmH_(2)O,1 cmH_(2)O≈0.098 kPa):14.0(12.2,17.0)比16.6(15.0,17.4),Pmean(cmH_(2)O):7.0(6.2,7.9)比8.0(7.0,8.2),均P<0.05〕;但两组2 d、3 d时Ppeak和P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动脉血气方面,两组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两组患者3 d时pH值均明显高于1 d。NAVA组1 d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低于PSV组〔mmHg(1 mmHg≈0.133 kPa):122.01±37.77比144.10±40.39,P<0.05〕,�
王奎汤云陶秀彬姜梦柯窦云有张卫于涛汪桂亮范桢伍年龙
关键词:神经调节辅助通气脑血管病机械通气膈肌
超早产儿拔管后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与传统通气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现存文献进行meta分析超早产儿拔管后,比较分别应用无创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oninvasive 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IV-NAVA)和传统无创...
郭钊宏
关键词: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无创通气
一种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呼吸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呼吸机,涉及呼吸机技术领域,包括呼吸机本体,所述呼吸机本体底端的四角均固定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底端安装有万向轮,所述呼吸机本体的右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置有旋转电机和滑块,所述滑块...
高卫国李智勇袁必胜陈克

相关作者

陈正
作品数:91被引量:447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早产儿 新生儿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振幅整合脑电图 解脲脲原体感染
杜立中
作品数:407被引量:3,097H指数:2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新生儿 早产儿 婴儿 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施丽萍
作品数:171被引量:962H指数:19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早产儿 新生儿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极低出生体重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邱海波
作品数:807被引量:7,082H指数:34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肺损伤 机械通气 ARDS 感染性休克
张伟文
作品数:84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衢州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急性肾损伤 脓毒症 脓毒症患者 脓毒症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