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36篇“ 神经机制“的相关文章
- 食物抑制控制训练改变饮食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 2025年
- 肥胖问题给我国国民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通过干预饮食行为以减少过度进食并防控肥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抑制控制训练对饮食行为的微弱影响不同,食物抑制控制训练具有显著效果,但其内在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开展4个研究,共计8个实验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来说,研究1和2,从食物抑制控制训练更新食物价值这一路径出发,考察训练能否通过提升Go食物价值,降低No-go食物价值,进而改变个体的饮食行为。研究3和4,则从食物抑制控制训练建立食物与自动反应/抑制联结这一路径出发,考察训练能否通过建立Go食物与自动反应联结,No-go食物与自动抑制联结,进而改变个体的饮食行为。本研究有助于阐明食物抑制控制训练的内在作用机制,为我国过度进食和肥胖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杨营凯夏海硕聂号雨
- 关键词:神经基础
- 贫困与抑郁相互作用的认知神经机制
- 2025年
- 贫困具有历史性、多维性、复杂性和持续性等特征,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往往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该文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和精神病学的视角,系统性阐释了贫困与抑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认知神经机制,揭示了贫困与抑郁如何相互影响,甚至导致抑郁的代际传递。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化贫困的分类,关注贫困的直接测量指标,并加强跨学科合作,以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贫困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 许春燕许春燕张志聪
- 关键词:贫困抑郁神经机制
- 注意偏向矫正训练对抑郁症的疗效及认知神经机制
- 2025年
- 注意偏向矫正(Attentional Bias Modification,ABM)训练作为一种创新的抑郁症治疗干预手段,正引起广泛关注。ABM旨在通过反复训练个体关注中性或正性刺激,达到减弱对负性刺激优先及持续关注的目的,有助于减少抑郁症状。本综述探讨了ABM在缓解抑郁症状方面的效果,发现其对于临床抑郁患者及高危群体均有一定的抑郁改善效果;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表明,ABM可能会引起早期和晚期注意加工过程的变化,及与注意控制、情感调节相关的脑区变化。通过审视近期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研究,本综述旨在阐明ABM作为抑郁症辅助治疗的潜力。
- 廖海容吴伟斌霍丽娟
- 关键词:抑郁症临床疗效神经机制
- 神经性言语障碍的特征及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 2025年
- 言语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神经机制,临床医生或言语治疗师熟悉其产生的神经机制有助于鉴别出异常言语并预判障碍的严重程度。神经性言语障碍是典型的由于神经损伤导致的言语产出问题,使患者的言语清晰度和可懂度下降,严重影响其社会交流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本文总结了神经性言语障碍的特征,并基于运动控制理论整理了正常言语产生的神经传导通路以及神经性言语障碍的神经机制,以期为临床医生或言语治疗师诊断或评估言语障碍提供理论基础,以便进行有效的临床评估、管理和治疗。
- 陈庆庆万勤黄昭鸣
- 关键词:神经机制
- 焦虑个体趋避冲突失调的认知神经机制
- 2025年
-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应对趋避冲突至关重要,而焦虑个体存在趋避冲突失调的行为表现。这种失调表现为以放弃积极结果为代价,以此回避与实际威胁无关或威胁程度较低的刺激。以往的动机理论将个体应对趋避冲突分为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过程,难以全面解释趋避冲突失调的具体机制。因此,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全新的“冲突感知、冲突处理和反馈学习”三阶段模型,强调焦虑个体趋避冲突失调可能表现为威胁感知的增强、预期价值与动机比较的失衡、反馈学习的异常。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该模型中三阶段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分层和模块化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化,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焦虑个体趋避冲突失调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 夏熠张婕张火垠雷怡窦皓然
- 关键词:焦虑动机认知神经机制
- 动作如何影响元认知?——基于认知模型和神经机制的探讨
- 2025年
- 动作与元认知是认知加工的重要环节。元认知体现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表征、监控与调控;动作则是输出内部认知加工,尤其是决策信息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动作的各个方面(如反应速度、反应强度、反应顺序、反应冲突及反应观察等)均影响元认知。从认知模型角度,元认知的决策后模型较好地适用于解释动作影响元认知的相关实验证据。该类模型认为用于元认知评估的信息(元认知证据)与用于知觉判断的信息(知觉证据)不同但相关,并分别侧重于层级加工、贝叶斯计算、信心增效等方面。从神经机制角度,动作与知觉信息可能通过以额叶皮层为核心的脑网络整合,依托β振荡和α抑制等电生理机制,在注意调控下形成元认知。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动作改变元认知的边界条件、信心反映的真实含义,以及特殊人群的元认知表现等。
- 程晓荣仇式明定险峰范炤
- 关键词:元认知认知神经机制
- 去抑制的认知神经机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
- 2025年
- 个体在不同任务间进行灵活切换时,不仅需要抑制任务无关信息,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解除先前的抑制,即去抑制,该过程产生的代价称为去抑制代价。尽管研究者采用多种范式研究了去抑制的认知过程,但其神经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ERP残差迭代分解技术考察了41名大学生被试在改编的停止信号任务中去抑制的认知神经机制,该技术可以减少个体内差异和噪声影响,更清晰地揭示不同认知过程的脑电特征。在任务中,当N−1试次出现停止信号时,N试次在刺激重复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刺激切换条件,反映了去抑制代价。脑电结果显示,去抑制效应最早出现于P1和N1成分,反映了注意门控机制在去抑制中的作用;去抑制过程也诱发了较小的N2/P3波幅以及较长的P3/R-cluster潜伏期,反映了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以及运动反应过程。
- 陈霁雯买晓琴李富洪
- 关键词:去抑制ERP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执行功能发育轨迹及神经机制
- 2025年
- 执行功能(EF)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高级认知功能,与个体的日常生活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通常表现出显著的执行功能缺陷。目前大多数关于ADHD患者执行功能的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关于大脑结构和功能连接模式的纵向成熟过程了解甚少。研究表明,ADHD患者在大脑结构和功能连接的发育轨迹与正常发育人群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发育轨迹异常与ADHD症状在个体一生中的表现密切相关。本文旨在从神经发育的视角,探讨ADHD患者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执行功能缺陷特征,以及这些缺陷与神经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
- 金瑞琳周佳琦竺腾俞嘉韵郑莞滢李瀚林章梦杰岑潇磊杨闯
-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育神经机制
- 晕针的神经机制、分型与利弊权衡
- 2025年
- 长期以来,晕针一直被视作不良事件加以防范,但几乎所有患者在适当处置后都会快速复原,而且部分患者甚至晕针后“获大效”,对晕针及其起效的机制未曾深究。通过回顾迄今为止的大量晕针文献(个案、调查与系统评论)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最新研究,支持晕针虽属不良反应但“不伤人”的认知,赞同晕针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而非休克。患者的晕厥易感性,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障碍或不稳定性,心理应激、体位应激尤其合并针灸(躯体神经刺激)激发的血管迷走性反应,是晕针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按其神经机制,晕针可分为三种类型:Ⅰ型(心理应激型),在进针前后立即发生。Ⅱ型(交感触发型),它进而分为渐进性交感神经激活型(Ⅱa型)与抑制型(Ⅱb型)。该型的交感兴奋性较高,在针刺作用下进一步提高再突然或逐渐下降,导致晕针。Ⅲ型(迷走触发型),针刺一些特殊部位(如耳甲区)激发迷走传入诱导的晕针。进一步提出晕针患者(主要是Ⅱ、Ⅲ型)“获大效”的原理离不开针灸刺激(多半为强刺激)乃至晕针本身强烈激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胆碱能迷走抗炎机制,以及对疾病稳定态的再设置。由此,一方面对晕针易感人群可特别关注,包括消除紧张情绪,治疗取卧位,轻刺激;出现晕针先兆时,以防范跌倒损伤为首位;除非晕厥持续,无须再施针,但也可以继续留针。另一方面,对于敏感性低、久治无效的患者,则可以有意在身体敏感部(穴)位采取较强的刺激手段,同时取容易晕针的直立(坐)体位,寻求转机。换言之,应该在保证晕针“不伤人”与期待“获大效”目标之间作出临床权衡。
- 金观源
- 关键词:晕针血管迷走性晕厥神经机制安全性疗效
- 肠道神经传导通路及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神经机制与思考
- 2025年
- 内脏高敏感性及肠道动力异常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关键发病机制,而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介导肠道感觉及运动功能。通过梳理既往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调控肠道感觉及运动,从而改善IBS内脏高敏感性、恢复肠道动力。治疗IBS的常用腧穴集中于躯干及下肢部,位于躯干部的腧穴与结肠交感神经通路关系密切,位于下肢的腧穴则与副交感神经通路联系紧密,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晰。肠道神经支配比较弥散,不同肠段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比例存在差异。针刺治疗IBS的研究多集中于背根神经节、脊髓及脑水平,忽视了在外周交感干神经节的研究。针对针刺治疗IBS肠道动力的研究偏少,分子指标之间的作用关系缺乏研究,未来应借助系统科学深入研究分子信号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完整地揭示针刺治疗IBS的相关机制。
- 张丽丽常晓丽陈碧玮于成张海燕陈少宗
- 关键词:腧穴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动力
相关作者
- 张庆林

- 作品数:524被引量:3,891H指数:32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
- 研究主题:事件相关电位 ERP研究 顿悟 ERP 脑机制
- 黄希庭

- 作品数:624被引量:11,548H指数:61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
- 研究主题:大学生 心理学 心理健康 自我价值感 自立
- 李红

- 作品数:488被引量:3,740H指数:28
- 供职机构:江苏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儿童 心理理论 大学生 幼儿 神经机制
- 罗跃嘉

- 作品数:339被引量:3,876H指数:31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
- 研究主题:事件相关电位 情绪 ERP研究 ERP 脑机制
- 汪凯

- 作品数:663被引量:4,074H指数:24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帕金森病患者 帕金森病 神经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