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97篇“ 社会-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章
基于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评估和预测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以陕南秦巴山区为例
2025年
随着人类活动干扰不断加剧,促使我国山区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动态评估和预测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SESV)的演化与特征,对实现我国山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利用空间显式脆弱性模型模型,将SESV分解为暴露风险、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共48个指标,定量评估了2000—2020年陕南秦巴山区SESV及其各维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随后构建支持向量机模型,通过对比三种算法优化后的模型精度选取最优模型并预测2020—2050年陕南秦巴山区SESV及其各维度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显示:①陕南秦巴山区的SESV整体处于中低脆弱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②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准确性最优,且选取合适的训练样本数量能进一步改善预测性能。③预测结果显示,陕南秦巴山区SESV得到了显著降低,社会生态系朝着良好态势发展。其中,暴露风险与SESV具有趋同性且地区间的差异变小,敏感性与适应能力维度均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但地区间的差异并未缓解。研究旨在通过中国山区典型案例分析为SESV评估与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李润阳陈佳杨新军杨新军徐俐白玉玲
关键词:脆弱性支持向量机模型优化算法
旅游型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及响应机制的周期差异
2025年
面对旅游活动这一外部扰动,传统村落不断调整自身韧性能力,使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文章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晋江市梧林古村落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加权TOPSIS等方法,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水平与响应机制的周期差异。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水平整体呈阶梯上升趋势,但周期差异明显,这与自适应循环理论视角下韧性演化阶段曲线相符。(2)传统村落韧性各维度能力增长速度趋势差异明显,抵御能力增长速度是先慢后快,适应能力呈现匀速上升,转型能力则上升速度最快、幅度变化最大。(3)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传统村落韧性响应机制呈现“探索期-抵御能力”“起步期-适应能力”“发展期-转型能力”的周期分异特征。研究丰富了扰动-状态-响应理论解释框架模型,初步揭示了传统村落适应演化过程,为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对策参考。
刘丽华陈玉萍刘畅林明水
关键词: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及障碍因子分析
2025年
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北缺水地区最大的城市群,探讨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关系对实现地区水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计算2006—2020年三系统发展水平得分,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分析耦合协调性,并运用障碍度函数探测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地级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均呈递增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级。(2)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由2006年的轻度失调状态提升至2020年的基本协调状态,在空间上耦合协调度表现为“核心城市>周边城市>外围城市”的发展格局。(3)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障碍因子表现出明显差异,根据障碍因子结果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模式可分为水源限制下的综合发展模式(核心城市)、生态环境落后模式(周边城市)和社会经济落后模式(外围城市)3种类型。
侯彩霞张宇宙杨建平
关键词:水资源系统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城镇空间演化治理机制研究——以呼包鄂城市群为例
2025年
引入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框架,深入剖析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的多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以呼包鄂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镇空间为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测度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的影响贡献。结果表明:(1)呼包鄂城市群城镇空间扩张面积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玉泉区、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等中部地区,呈现出“中部扩张快、南北扩张慢”的演化态势。(2)2010-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城镇空间演化的关键要素,2015-2020年,人类活跃度是影响城镇空间演化的关键要素,且二者交互后对因变量的解释力最强。(3)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扩张具有重要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研究可为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呼包鄂城市群以及其他类似的区域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黄安王燕向莹郭斌庄元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科学与人类世可持续发展被引量:1
2025年
社会-生态系统科学在“人类世”背景下,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本文首先从社会、经济、环境与生态四个维度分析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梳理了社会-生态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历史演进,阐明了这一跨学科整合框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应用前景;第三,本文聚焦社会-生态系统科学在促进跨部门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政策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揭示了其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的关键意义;最后,本文展望了社会-生态系统科学的未来研究方向,特别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系统建模与技术创新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决定性作用。
李磊徐鹏曾昭赵丹丹马韶君刘丛强
关键词:人类世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大连瓦房店市社会生态系统弹性评价研究
2025年
为加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以及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两个方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运用改进TOPSIS法以及障碍度模型,分析探讨2010—2021年大连瓦房店市社会生态系统弹性、主要障碍因子、子系统障碍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瓦房店市生态弹性处于中等水平并在0.416—0.566之间波动式变化。(2)瓦房店市社会生态系统出现频次大于30%的障碍因子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工造林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等。(3)从子系统方面看,生态系统对总体弹性障碍度最大、经济子系统其次、社会系统最低。
王耕王润竹
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下都市圈区域宅基地退出机制——以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为例
2025年
探究都市圈地区宅基地退出机制是完善都市圈乡村资源公共治理的重要途径。以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为案例研究区,基于“问题识别—情境设定—机制分析”逻辑主线,利用社会生态系统(SES)分析框架,探究都市圈区域宅基地退出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长安镇面临资源系统与治理系统双重现实压力;(2)受集体行动的影响,小组整体搬迁率影响农户退出意愿,且农户具有高度自主决策权,退出行动对于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起到一定成效;(3)动力机制、流转机制以及安置机制是实现宅基地退出的主要机制路径,且呈现出激励和约束的双重效应;(4)未来应以公共池塘资源利益分配为核心,构建以弱化制约机制与强化激励机制为重点的宅基地退出行动路径。
汪立丁学谦徐丹谭永忠
关键词:集体行动公共池塘资源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被引量:1
2024年
耦合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正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使得该领域研究仍面临较大挑战,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研究范式尚不统一。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脆弱性、韧性和适应性整合视角提出了开展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能为我国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黄馨韩玲韩玲黄晓军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韧性适应性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水价值重构与流域治理框架研究
2024年
人们对水价值的片面认知和短视行为是造成流域水域面积萎缩、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退化等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秉持追根溯源、系统治疗的原则,从社会生态系统整体性视角重新全面认知水的多元价值,探索流域治理创新模式,对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我国流域治理历史脉络的梳理,归纳不同历史阶段水价值认知状况及流域治水思路,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新时期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流域多元水价值内涵,构建了包含价值维、过程维、技术维、组织维、制度维的流域“五维”治理框架,提出了治理的关键行动路径。研究发现:水价值是多元化的且不同价值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水价值的认知影响着流域治理的创新。当前,水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水在生态、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层面上的巨大价值却被忽略。与此同时,水生态价值的基础性、共享性和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流域治理必须是多主体的合作协同,且现代化的数智技术为流域的价值测度和协同治理提供有利条件。为此,创新多元水价值显性测度方法、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学习机制、打造全数据链路的协同治理决策平台是实现流域“五维”治理的关键路径。
刘高峰徐智礼李佳静
关键词:流域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内涵解析与研究框架被引量:3
2024年
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半自然、半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已然成为耕地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然而,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更多遵循“分布格局-生态过程-服务水平-人类福祉”单向级联逻辑,较少关注耕地系统中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交互关系。基于以“资源单元、资源系统、使用者、治理系统”为主体的社会-生态系统一般分析框架,构建了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分析框架,提出以“背景诊断-交互分析-机制揭示-治理路径”为脉络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研究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有助于阐明耕地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交互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权衡关系及其与人类福祉的相互影响,揭示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以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为抓手的耕地生态系统演化与发展的因果机制、反馈机制,进而丰富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人地关系理论,为促进耕地多功能保护、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王嘉怡李国煜方晓倩苏梦园曹宇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耕地保护

相关作者

杨新军
作品数:216被引量:4,300H指数:40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生态系统 恢复力 农户 脆弱性 黄土高原
王俊
作品数:178被引量:1,972H指数:25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
研究主题:地膜覆盖 黄土高原 旱作农田 春小麦 秸秆覆盖
陈佳
作品数:60被引量:1,058H指数:19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农户 脆弱性 乡村旅游 恢复力 农户生计
蔡晶晶
作品数:78被引量:552H指数:1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生态系统 公共服务 实证分析 社会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刘文兆
作品数:222被引量:3,108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塬区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