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00篇“ 社会时间“的相关文章
- 青年失业者的生命体验与生活选择——一个社会时间的视角
- 2025年
- 作为生命历程中非意图的损害性事件,失业的发生打破了青年人遵照社会时间运行的行为模式与行动节奏,在干扰个体日常生活的同时亦使其生命历程陷入停滞与中断。对于青年而言,这种停滞表现为生命历程规划的失序、日常生活运行的去同步化与社会时间时序性的断裂。在面对危机时,青年失业者通过适应、调整、复归与转向等策略试图恢复自身生命历程与社会时间的秩序性。当下,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以更加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嵌入青年失业者重建生命历程与时间秩序的实践中,增强国家与社会对青年失业者的支持。
- 余澍
- 关键词:青年问题青年失业社会时间生命历程
- 数字资本时代的社会时间:形成、问题与重构
- 2025年
- 数字资本生发于资本同数字技术的相互融合并成为资本的当代在场形态。数字资本通过变革劳动世界和重塑生活世界来建构新的时间结构,促使人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新变化和新特点。但同时,数字资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增殖本性和剥削关系,势必会创造操控劳动时间的新形式,以及建构消费时间和他者时间来填充、替代人的闲暇时间,引致人的生活时间转换成为契合其增殖和权力控制的时间。所以,当代男女在数字资本规划和建构的社会时间中难以真正创造美好生活,甚至会畸变成为顺从数字资本宰制的无个性存在。在数字资本显示生命力的当下,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来使数字技术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时间建构,是人们在占有和支配自由时间中创造美好生活和创建理想生存方式的可行性道路。因此,对于数字资本同社会时间的关系展开系统把握的意义,不单单是批判性反思数字资本是怎样在规划和建构社会时间中形塑和规训人,更是为了探寻如何在克服数字资本的时间盘剥与时间操控中开创新的生活方式,促推人的全面发展。
- 刘庆申赵凯荣
- 关键词:数字技术社会时间
- “加速”社会中,教师学习力如何提升?——基于社会时间理论的分析视角
- 2025年
- 学习力,顾名思义,即为学习的能力。诸多研究借鉴《Leaning Powerin Practice:A Guide for teacher》一书中的观点,将学习力细分为七个维度:变化和学习、意义建构、关键好奇心、创造性、学习互惠、策略意识、顺应力。基于教师的学习特质,有学者将教师的学习力分为四个层面:教师学习基础力,涵盖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需求的识别力等;教师学习接纳力,包含学习关系的互惠力、学习行为的理解力、学习内容的吸纳力等;教师学习探究力,涉及教学探究力、教育研究力等;教师学习转化力,囊括教育经验的“捕捉力”、教育经验的反思力、教育经验的迁移力等。~([1])
- 姚文晗
- 关键词:学习毅力学习动力理解力
- 时间变构、时间加速与抽象时间统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时间病状的诊断与批判被引量:1
- 2024年
- 时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整体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开启了新的时间地平,而且在商品和资本的社会关系建构中,确立了新的时间概念和架构了新的时间结构,擘画了新的时间规范和竖起了新的时间权力。资本时间化和时间资本化的双重面向打造了时间节约型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时间“暴政”和时间加速应运而生并不断增强。自然时间标尺的稳定化和社会时间实践的加速化加剧了资本的时间张力,形成了“急速—静止”的时间矛盾和时间悖论,强化了异在的抽象时间统治。时间的统筹与确权、时间的加速与停滞形成了当代数字社会的时间病症,对数字时间病症的把脉和诊疗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从资本逻辑与时间规划的内在实质关联出发,发掘现实可行的批判路线,并从中导引出将人们抽离普遍的时间剥夺和全面的时间强制的可能解放路径。
- 姜英华
- 关键词:资本逻辑
- 基于多维时序分解增强的社会时间序列数据预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维时序分解增强的社会时间序列数据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目标商品的历史价格数据,价格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形成价格时间序列;采用Prophet模型对价格时间序列进行处理,获得多变量序列;在原始时间...
- 吕金虎王田冯赫天韦卫张宝昌刘克新
- “时间空间化”:自然时间、社会时间与精神时间的空间隐喻
- 2024年
- “时间空间化”是一种隐喻,它借助“空间化”的方式来实现对时间的理解与阐释。“时间空间化”的隐喻方式主要有三种,方位隐喻下的时间空间化、结构隐喻下的时间空间化与本体隐喻下的时间空间化。方位隐喻作用于自然时间,它利用四方之象实现对时间的体验,实现了时间空间化;结构隐喻作用于社会时间,它将物化理论的基本结构嫁接于社会时间,形成了社会时间的空间化;本体隐喻作用于精神时间,它借助本体投射的方法,用空间并置解释绵延时间,用核心意象投射主体认知,实现了精神时间的空间化。不同的“时间空间化”是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和精神时间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呈现。对它的解读有助于促进我们对美学艺术理论的反思,促成理论“中国化”的前进。
- 田宏宇
- 关键词: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
- 从“朝九晚五最上等”到“加油早八人”——海外中国工时制度及社会时间观念史研究
- 2024年
- 工时制度起源于工业化的欧洲,它是对雇员工作时间进行考勤的主要衡量指标。海外汉学家在对晚清民国工时制度进行“点面结合”的观察中,将西方工人阶级生活的研究和五口通商以来欧洲城市管理制度引进中国后的作息观念及时间制度展开比较及融合,产生了历史场景的刻画和时代群体的划分,进而探索出城市“朝九晚五”,北京和内陆地区作息节奏相对缓慢的历史表征规律。本文拟结合海外汉学对中国近代工时制度变迁的研究,透过对各行业各阶层工时观念的变迁的历史考察,以归纳和梳理近代中国社会时间运转的具体历史图景。
- 李嘉卿
- 关键词:工时制度
- 逆社会时钟: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与“自主性”形塑——基于社会时间的视角被引量:3
- 2024年
- 引导民众的生活方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亲环境方向转变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项重大课题实践。青年作为消费主力,无论是低碳消费“买”的前半程做法,或是“弃”的后半程实践,共同构成了对青年低碳生活方式的完整理解。相较于可见、充满快感的物品消费与服务,“生活垃圾分类”常常因为欠佳的身体体验而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与忽略。文章基于社会时间视角,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对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展开研究,发现情景结构中的正式制度和时间结构虽然对青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时间因素最为关键。空巢青年“生活垃圾分类”的动力不仅在于为个体存在赋予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其作为个体精神在物质边界的延伸,更在于用行动建构个体的时间自主性,形成有效的身份区隔。空巢青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既是对“有闲”的注解与自我呈现,更是通过社会时间形塑了一种对他群体的文化优势。
- 张敦福郭宏斌
- 关键词:低碳消费社会时间
- 社会时间演进的现代性诠释与反思--以马克思时间理论为视域
- 2024年
- 社会时间是现代性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现代生活变革的一面镜子。时间结构具有自然循环时间和标准线性时间双重节奏。随着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两种时间节奏呈现出生命时间与社会时间之间愈发激烈的对抗。现代资本主义对时间进行了重塑:标准线性时间获得主导地位,时间权力掌控着自然生命节奏;时间被纳入资本域,成为可交易的商品;时间成为衡量劳动的尺度,生命基质被劳动时间统治;时间充斥着虚假欲望,主体意志被消费时间所消磨。时间不仅是马克思批判资本剥削的武器,也是开启人类解放的重要切入口。如果说时间是衡量人类解放程度的标尺,那么人类解放在时间维度上就意味着发展生产力,节约劳动时间;谋求时间正义,增加自由时间;回归生活本身,重构意义时间。
- 张晓兰
- 关键词:社会时间
- 社会时间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困境与超越
- 2024年
- 时间具有社会属性,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受社会时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工业时代机械时间的确立、技术手段对时间的解耦以及机械标准时间结构的内化,造成了标准时间对其他形式的时间的宰制,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节奏的同步划一、专业发展规划的层层嵌套以及日常工作安排的全景敞视等实践困境。为了走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困境,需要在自然节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弹性调整,在时间链接下注重专业智慧的经验积淀,在互动时机中促进专业自我的意义丰盈。
- 刘君玲王惠颖
- 关键词:社会时间
相关作者
- 桑志坚

- 作品数:23被引量:98H指数:7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教育社会学 教育哲学 社会时间 规训 教育时间
- 吴国璋

- 作品数:10被引量:4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社会时间 本体论 卢那察尔斯基 普遍伦理 功能主义
- 于飞

- 作品数:15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时间 政府责任 非政府组织发展 非政府组织 政府组织
- 严新明

- 作品数:73被引量:215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保障 社会 社会时空 水母 农民
- 王梦奎

- 作品数:234被引量:549H指数:9
- 供职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可持续发展 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