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013篇“ 社会基础“的相关文章
从注意力到圈层:流量生产的社会基础与发展路径
2025年
流量社会是伴随信息海量化、注意力成本化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流量成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资源。在网络社会之中,以圈层为社会基础,流量遵循“成圈—破壁—出圈”的生产与发展逻辑。其中,“成圈”是流量生产的首要基础,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是主要的生产者;“破壁”是信息突破原有圈层限制的过程,圈层结构洞占有者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出圈”是现象级流量生成的社会结果,地方政府、主流媒体、社会大众是关键的参与者。在流量时代,地方政府需要培养流量思维,提升流量生产能力,重视青年人圈层,顺应网红经济的发展逻辑,创新性地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张荣
关键词:网络社会圈层结构
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与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兼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
2025年
区域差异是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鲜明特征和基本国情。回答什么因素及其如何影响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成为亟待学界解释的重要时代命题。既有的城镇化视角和经济社会分化视角难以对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做出充分解释。基于田野调查,引入“劳动力市场”概念,通过建构基于“社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基本维度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以河南农村为典型代表的部分乡村的社会结构离散化程度高,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特征明显,乡村社会转型快速而激烈,属于典型的快速收缩型社会;以珠三角农村为典型代表的部分乡村的社会结构紧密,在本地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加持下,乡村社会转型缓慢而平和,加之人口的持续流入,属于转型平缓的扩大型社会。在同一社会结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全国化程度越高,乡村社会解体就越迅速;在同一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社会结构越紧密,乡村社会转型往往就越平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财政资源的投入必须与各地乡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走势相匹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公共资源浪费。
王向阳
关键词: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
农村互助养老:社会基础、历史演进与发展路径
2025年
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是破解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困境、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重要举措。多元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合作生产是互助养老的本质特征。互助合作的历史传统、熟人社会社会结构、村民自治的治理优势和孝亲敬老的文化基因共同构成了互助养老发展的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互助养老经历了传统互助养老延续与集体互助养老发展、传统互助养老弱化与集体互助养老瓦解、现代化互助养老制度建构三个发展阶段。当前,国家顶层设计对互助养老高度重视,以农村幸福院为主体的互助养老设施快速普及,政府支持成为推动互助养老发展的核心力量,但存在多元主体参与合力不强、互助养老服务功能不完善和老年人参与行为不充分等实践困境。为此,需要从明确主体责任、健全发展载体、优化政策协同等方面促进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代秀亮
关键词:社会基础
基层治理国家化:内涵解析、社会基础与实现机制
2025年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化成为基层治理转型的重要趋势。作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接点,基层兼具“国家性”和“地方性”,这一蕴含着复杂互动关系的双重属性从根本上型塑着基层治理的行动模式、表现形态及最终走向。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在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和乡村社会基础急剧变迁的现实条件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非正式权力日渐式微,使得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全面渗透。借助治理重心下沉和对非正式权力的正向融合,国家权力在地方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得以强化,进而推动基层政权组织的结构化、基层权力运作的制度化和基层干部角色正式化,从组织结构、治理规则和角色认同三个方面建立起与正式体制相适应的微观运作机制,促进了基层治理的国家化发展。
罗昊季卫兵
关键词:国家化社会基础非正式权力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社会基础——以Y区民宿“共生社区”项目为例
2025年
当前,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是以政府和市场等外部力量为主,随着外部力量进入乡村场域内,与内部村社形成合力,能够共同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村社理性以村社组织为主导,负责调和村庄与外在市场、权力等对接,保护村社与村民的主体性,是促进不同主体形成合作关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研究发现,在引入外来资本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在弱村社理性的村庄,外部力量与村社组织会形成工具理性与资源依赖导向的协同关系,一旦所依赖的资源弱化或消失,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就容易被切断;强村社理性的村庄,则会形成价值共识基础上的互信共生关系,能够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兆琦张杰
关键词:生态产品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如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基于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的视角被引量:2
2024年
基于2003—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其中经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人力资本挤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抑制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创新效应和财政收入结构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西部地区;时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工业化中期和后期没有差异。研究结论说明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蔡曦张中华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收缩城市社会基础设施更新研究——以鹤岗市为例
中国东北地区正普遍经历着与世界其他老工业区类似的收缩现象。在长期人口流失以及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以增长为导向的开发与更新政策不仅导致城市物质空间的低效空置以及不均匀衰退,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空间的分异与不平等,引发...
沙世琰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基础设施社会网络分析
“非陌生人社会”与关系信任:小型房产中介存续的社会基础
2024年
金融资本的快速扩张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挑战,但资本扩张并非在任何地区、任何行业都能取得成功,中小企业也不会任其“宰割”。本文以北京郊区S小型房产中介公司为个案,探求其在金融资本挤压下的存续机制与社会基础。研究发现,“非陌生人社会”的关系结构与总体性交往逻辑,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义务型、往来型、基础型关系信任,这构成小型房产中介取得客户信任、打破大型公司信息垄断的关键。此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的存续机制,以及地方社会中关系信任的运作逻辑与条件。
栾乃欣董磊明
关键词:关系信任房地产中介社会基础
作为地方经验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基础”:告别发展主义知识
2024年
本文追踪和评析了两条有关农业农村发展与减贫的知识生产线索:一是依附于西方发展研究的“社会资本”,二是基于本土经验阐发的概念“社会基础”。具体来看,“社会资本”被吸纳、正当化和应用的过程,体现了将“社会人”纳入主流发展主义话语的尝试,但在操作化和工具性的运用中沦为精英概念,无法弥合发展话语与经验现实之间的断裂。反观“社会基础”,其自下而上的知识生产过程反映了一度作为“被发展”对象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道路由外在路径发展观向内在发展观的转换。研究总结了“社会基础”的知识贡献,并指出需要区分作为恢复力和发展资源意义上的“社会基础”。后者同样可能面临在地价值工具化的趋势,该趋势所掩盖的是经验现实中存在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表现为现代化改造对地方生计系统的过分侵蚀。
李臻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基础发展干预生计
乡村社会“三治融合”的实践逻辑——基于社会基础视角的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多地乡村通过机制创新来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的资源,增强对个人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扩大乡村治理的社会参与,从而激活和培育了新的社会基础。凭借社会基础的支持与保障,法律和道德实施获得充分的社会助力,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维系和生产能力也得以增强。对于乡村“三治融合”实践探索的分析,揭示出激活和培育社会基础对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意义,此外还需要注重法治的规范、引领与保障作用。
于龙刚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基础

相关作者

陈苇
作品数:98被引量:1,143H指数:20
供职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研究主题:婚姻法 婚姻家庭 社会基础 家庭暴力 研究会
王立胜
作品数:140被引量:75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
陈霜叶
作品数:26被引量:286H指数:7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
研究主题:校长培训 现代大学制度 教授治校 社会基础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
狄金华
作品数:94被引量:1,363H指数:20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乡村 土地流转 社会基础 专业合作组织 伦理转向
宋亚辉
作品数:67被引量:927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部门法 分立 规制 规制体制 竞价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