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345篇“ 碳化合物“的相关文章
- 一类具有近红外吸收的硼杂分子碳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类具有近红外吸收的硼杂分子碳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近红外吸收材料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具有近红外吸收且稳定的含硼有机材料的设计困难、合成难度大等问题。本发明的具有近红外吸收的硼杂分子碳化合物,结构...
- 窦传冬袁刘忠刘雨佳
- 提高甲醛耐受性和一碳化合物利用能力的工程菌的构建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甲醛耐受性和一碳化合物利用能力的工程菌的构建。在受体微生物的基因组上过表达具有减少DNA损伤能力的蛋白;和/或,在受体微生物的基因组上过表达减少蛋白质损伤能力的蛋白来实现。基于此提高了甲醛作为代谢中间...
- 谭在高朱诚
- 一碳化合物非天然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一碳化合物(C1)包括甲烷、甲酸、甲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是第三代生物炼制的理想原料。自然界中存在众多天然利用C1的微生物,但C1天然途径碳转化速率较低,非模式生物工业应用难度较大。利用模式菌株构建C1代谢路径,又称合成型C1生物转化体系,可以弥补C1天然利用微生物的缺点,降低工业生产对传统化石资源的依赖。本文概述了C1种类、来源及天然利用途径,着重综述了合成型C1生物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强调合成型C1利用体系对于提高碳转化率、扩展C1资源应用的重要性,最后分析了C1生物转化面临的挑战,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为未来合成型C1利用微生物的构建、提高异源C1代谢途径效率提供了参考,对实现绿色、高效开发可持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刘洁铮刘敏赵广咸漠
- 关键词:生物转化二氧化碳碳转化率
- 碳化合物制造系统以及碳化合物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 提供碳化合物制造系统以及碳化合物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低成本地制造。碳化合物制造系统具备:回收单元;变换单元;合成单元;第1流路,用于将供给气体供给到回收单元;第2流路,将回收单元与变换单元连接;第3流路,将变换单元与...
- 水口浩司御子柴智北川良太村松武彦
- 以一碳化合物为原料合成L-丙氨酸的工程菌株及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以一碳化合物为原料合成L‑丙氨酸的工程菌株及应用,属于工程菌技术领域。该工程菌株含有如下的一种或多种遗传修饰:(1)甲醇或甲醛同化途径的增强,包括引入或加强醇氧化酶、二羟基丙酮合成酶、二羟基丙酮激酶和果糖磷酸...
- 刘波 岳雷 刘伟丰 马超
- 一种氧硫叶立德经由重排反应构建叔碳或季碳化合物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催化的氧硫叶立德经由Doyle‑kirmes重排反应构建叔碳或季碳化合物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采用更为安全的氧硫叶立德作为反应底物,在温和的条件下与烯丙基苯硫醚或烯丙基苯硒醚等化合物发生Doyle‑kir...
- 吴勇海俐郝英迪
- 生物转化一碳化合物原料产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一碳化合物是一类产生于自然界或工业过程中的液态或气态物质,其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持续生产的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制造关键原料,包括液态的甲醇、甲酸,以及气态的CO_(2)、CO、CH_(4)等。在生物制造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微生物,使之利用一碳化合物高效生产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降低对粮食、化石资源进口的依赖,成为缓解粮食能源危机的有效战略举措。本文综述了甲基营养型微生物、产乙酸菌以及酵母等微生物通过代谢途径、底盘遗传改造等方法,将一碳化合物转化为高附加值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一些通过发酵工艺控制优化分子工程菌株利用一碳化合物的相关研究;同时收集了部分一碳化合物转化相关研究机构或企业的产业化案例。最后,针对一碳化合物利用菌株的代谢通路设计与遗传工具存在的限制问题,以及产乙酸菌与产油微生物之间的能量转化矛盾,展望了未来生物制造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在复杂系统性的生物制造过程中,发展多学科交叉的高效系统集成发酵,以期对一碳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产生推动作用,为攻克目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难题提供新思路,并对实际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 赵亮李振帅付丽平吕明王士安王士安刘立成张全刘自勇
- 关键词:油脂单细胞蛋白生物制造代谢工程
- 一种利用固碳微生物将CO<Sub>2</Sub>转化为多碳化合物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固碳微生物将CO<Sub>2</Sub>转化为多碳化合物的方法,属于微生物电催化还原CO<Sub>2</Sub>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制备固碳微生物细胞提取物,然后制备获得具有微孔‑介孔结构的生物炭;采用...
- 程驰谢焱李伟明戴相承薛闯
- 一种碳化合物材料制备用炭化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化合物材料制备用炭化装置,属于碳化合物炭化技术领域,包括进料装置,进料装置用于将原材料放入,进料装置上设置有烘干装置,烘干装置用于对清洗后的原材料进行烘干,烘干装置上设置有燃烧装置,燃烧装置用于对原材料...
- 马志成 张立 李伟
- 一种生产5-碳化合物或其聚合物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5‑碳化合物或其聚合物的重组菌及其应用,通过对原本不能生产5‑碳化合物的菌株进行改造,加入5‑碳化合物合成基因,构建可以生产5‑碳化合物或包含5‑碳化合物单体的聚合物的重组菌,实现5‑氨基戊酸、5‑羟...
- 陈国强杨芳刘絮王欢
相关作者
- 蒋业华

- 作品数:1,165被引量:1,995H指数:19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陶瓷颗粒 复合材料 激光熔覆 半固态浆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
- 岑启宏

- 作品数:240被引量:189H指数:8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铸型 基体金属 硼 高耐磨性 耐磨
- 姜祥祥

- 作品数:46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锂 放电性能 正极材料 固溶体 掺杂
- 蔡斌

- 作品数:44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锂 固溶体 正极材料 放电性能 湿磨
- 黄娟

- 作品数:29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锂 正极材料 固溶体 掺杂 放电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