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40篇“ 硝态氮累积“的相关文章
赣南稀土尾矿山土体累积特征研究
2024年
稀土开采会造成大量浸矿剂(硫酸铵)残留在土壤中,高浓度铵(NH_(4)^(+)-N)可能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转化为(NO_(3)^(-)-N)。为探明NO_(3)^(-)-N在稀土尾矿山土体内的含量及影响因素,明确酸盐污染程度,本研究选择赣南地区一个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尾矿山,由表土分层采样至基岩面,并分析土壤NO_(3)^(-)-N及相关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山土体NO_(3)^(-)-N含量变异范围非常大(2.80~193.99 mg·kg^(–1)),其平均值为46.30±55.16 mg·kg^(–1),表层土壤NO_(3)^(-)-N含量范围为2.89~6.75 mg·kg^(–1),与自然土壤相近;表层以下土壤NO_(3)^(-)-N含量明显高于自然土壤。尾矿山土体深部含矿层土壤NO_(3)^(-)-N含量明显高于表层,NO_(3)^(-)-N含量随深度的分布规律与自然土壤相反,这是矿体部分残留大量浸矿剂造成的。土壤NH_(4)^(+)-N含量主导了NO_(3)^(-)-N的产生量,但NO_(3)^(-)-N在土体不同深度、山体不同部位的累积量还受降雨淋溶及NO_(3)^(-)-N迁移过程的控制。开采结束4年后,尾矿山内累积的NO_(3)^(-)-N仍不断向环境中释放。长期来看,尾矿山土壤中富集的NH_(4)^(+)-N将不断转化为NO_(3)^(-)-N并随水迁移,持续威胁生环境及人类健康。本研究可为稀土原地浸矿场地土壤及下游水体污染的评价和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支撑。
许哲杨金玲赵越张甘霖
关键词:氮转化硝态氮分布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
耦合对渭北温室春茬番茄生长及土壤累积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陕西渭北地区早春茬设施番茄的适宜施量和灌水量,选用‘金棚10号’番茄,以当地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常规用量450 kg·N/hm^(2)+水用量3000 m^(3)/hm^(2)(C_(1)T_(1))为对照,设置不同的肥用量(C_(1)常规、C_(2)减20%、C3减40%)和灌水梯度(T_(1)常规、T_(2)减水30%)共组成6个处理,通过水肥一体化方式在番茄不同生长期施肥,对比分析番茄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有减减水处理和常规处理之间番茄总产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以施量为主因素时C3水平的平均产量显著低于常规和C_(2);除蛋白质含量外其余番茄品质指标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隶属函数法显示C_(2)T_(2)处理的番茄品质结果综合排序最优;土壤在地下0~200 cm累积量随施量的减少而减少,随灌水量的减少而增加,不同处理累积量范围在1028.38~1302.80 kg/hm^(2),100 cm以上土层的累积量占0~200 cm总累积量的59.9%~69.5%。从水肥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平衡来看,C_(1)T_(2)、C_(2)T_(1)与常规处理基本持平,C_(2)T_(2)较常规处理增加效益2050元/hm^(2)。
孟延杨海燕张飞雷晓莹赵银平孙利萍刘滔赵增寿
关键词:日光温室番茄土壤硝态氮
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土壤养分盈余和累积状况及地下水效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苹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苹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我国苹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8.4%和54.9%。随着苹果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民为了追求苹果高产,施肥量不断增...
秦济民
关键词:黄土高原养分投入土壤硝态氮累积
有机肥等替代化肥对玉米水利用及土壤累积与淋失的影响
姬丽
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土壤剖面累积和迁移机理及对地下水影响研究
朱学强
沼液还田对紫色土累积的影响研究
沼液还田虽然既能解决畜禽粪污的消纳处置,又能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但也会加速土壤矿化和化过程,导致沼液与土壤素转化为(NO3--N),从而引发土壤中NO3--N累积、淋溶、下渗,直至产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陈思扬
关键词:沼液硝态氮同位素
海南典型稻菜轮作区和香蕉园磷盈余及土壤累积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海南省是我国稻菜轮作和香蕉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农户投入的(N)和磷(P)肥远超过了作物的养分需求,对海南生环境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研究海南典型作物体系磷输入、输出、盈余及土壤累积,为评价其养分损失及环境影响、提高养分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2022年选取海南稻菜轮作和香蕉种植典型区域澄迈县为研究区,确定20个稻菜轮作田块和15个香蕉园。采用跟踪记录的方法获取所有地块的化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和秸秆还田方式及还田量等信息。采用跟踪采样的方法测定作物生物量及其养分含量。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域土壤-作物体系养分沉降和生物固等其他来源数据。选取5个旱地香蕉园,采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并测定0—400 cm土壤剖面累积量。【结果】海南典型稻菜轮作区肥和磷肥投入量分别为1308 kg N·hm^(-2)(化肥和有机肥分别为975和333 kg N·hm^(-2))和515 kg P·hm^(-2)(化肥和有机肥分别为385和130 kg P·hm^(-2)),作物地上部吸量和吸磷量分别为248 kg N·hm^(-2)和48 kg P·hm^(-2),稻菜轮作区素和磷素盈余分别为1196 kg N·hm^(-2)和484 kg P·hm^(-2)。香蕉园肥和磷肥投入量分别为1340 kg N·hm^(-2)(化肥和有机肥分别为1293和47 kg N·hm^(-2))和447 kg P·hm^(-2)(化肥和有机肥分别为442和5 kg P·hm^(-2)),香蕉地上部吸量和吸磷量分别为242 kg N·hm^(-2)和23 kg P·hm^(-2),素和磷素盈余分别为1271 kg N·hm^(-2)和435 kg P·hm^(-2)。香蕉园0—400 cm土壤剖面累积量为1131 kg N·hm^(-2)。【结论】过量施用肥和磷肥,导致海南典型区土壤-作物体系存在大量的养分盈余,旱地土壤也累积了大量的。海南以较大的养分损失和环境代价生产热带高值水果和蔬菜,未来必须优化农田养分管理措施以保障其生环境安全。
赵永鉴张博飞张翀巨晓棠
关键词:香蕉园硝态氮累积
和秸秆反应堆对设施番茄素利用及土壤累积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在设施番茄栽培条件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CK)、常规施(FP)、肥减量28.6%(OPT)和肥减量28.6%+秸秆反应堆(OPTS)4个处理,研究减和秸秆反应堆对设施番茄产量、素利用、果实品质及土壤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P施肥处理相比,减条件下OPT和OPTS处理番茄产量分别提高10.7%和15.6%,其中OPTS处理显著提高。与FP处理相比,OPT处理番茄吸收总量和肥利用率分别提高0.40%和4.48%,OPTS处理分别提高5.57%和7.64%;与FP处理相比,OPT和OPTS处理果实酸盐分别显著降低35.2%和39.7%,维生素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7.1%和29.0%。相对于常规施肥处理0-100 cm土壤NO^(-)_(3)-N总累积量652.8 kg·hm^(-2),OPT和OPTS处理土壤剖面NO^(-)_(3)-N总累积量分别显著减少26.3%和46.5%。综合考虑经济和环境效益,常规施肥基础上减28.6%结合秸秆反应堆效果最佳。
张鑫陈玥叶鑫隋世江高云王娜
关键词:秸秆反应堆番茄氮素利用硝态氮累积
提升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两熟体系生产力和土壤累积的最优耕作模式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夏深松秋免耕(SSAN)、夏免耕秋3年免耕1年翻耕(SNA3N1P)、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SSA3N1P)和传统夏秋季均翻耕(CT)5种耕作模式,调查了玉米、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测定了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及2019—2020年度小麦收获期0—380 cm土层的累积量。【结果】1)与CT处理相比,SNAN、SSAN、SNA3N1P和SSA3N1P处理的玉米、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8.4%~33.5%、23.7%~25.0%和27.1%~30.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9.6%~39.2%、20.2%~29.3%和29.5%~34.5%,0—5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0—5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以及0—40 cm多数土层的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0—80 cm土层累积量显著提高了44.3%~104.8%,120—380 cm土层累积量显著降低了22.1%~34.1%。2)与夏免耕(SN)处理相比,夏深松(SS)处理对玉米和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0—20 cm土层全含量、0—5 cm和1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1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5—40 cm土层脲酶活性、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也提高了20—40 cm土层容重和0—380 cm土层累积量。3)与秋免耕(AN)处理相比,秋3年免耕1年翻耕(A3N1P)处理降低了0—5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了5—20 cm各土层有机质含量、5—40 cm各土层速效钾含量、0—40 cm各土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SN处理下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6年均值显著提高了7.1%,SS处理下0—380 cm土层的累积量显著降低了12.4
吴金芝汪洪涛侯园泉田文仲李俊红李俊红李芳张洁姚宇卿李芳黄明李友军
关键词:耕作模式夏玉米冬小麦土壤性状硝态氮
垄沟种植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土壤累积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究不同垄沟种植模式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作物生产力、土壤性状及土壤累积量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效率,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6行固定道垄沟种植(6RPRF)、6行每年起垄垄沟种植(6REYRF)、4行固定道垄沟种植(4RPRF)、4行每年起垄垄沟种植(4REYRF)和传统平作(CF)5个处理,分析了2015—2021年度玉米、小麦及其周年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玉米收获期0—40 cm不同土层的容重、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及2019—2020年度小麦收获期0—380 cm土层土壤累积量。【结果】与CF相比,4种垄沟种植下玉米、小麦、周年的6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8.6%—32.1%、12.5%—25.6%、11.3%—29.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8.6%—31.4%、12.5%—31.1%、12.8%—30.3%;0—5 cm和20—40cm土层的容重分别显著降低7.3%—11.3%和4.9%—11.5%;0—40 cm土层平均有机质、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脲酶活性分别提高6.0%—19.8%、80.8%—100.0%、28.5%—80.9%、58.5%—141.2%和24.0%—46.9%,0—100 cm土层的累积量显著提高38.8%—116.0%,其中,总体以4RPRF处理效果最优,其还可以在累积量总量维持在CF水平的同时使0—100cm土层显著提高38.8%、200—380 cm土层显著降低15.0%,具有提高根层、降低深层土壤累积量的作用。固定道垄作模式(PRF)与每年起垄模式(EYRF)相比,玉米和周年的6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0.6%和9.1%,垄面种植6行模式(6R)下玉米、垄面种植4行模式(4R)下小麦和周年的6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1.1%、15.2%和8.2%,土壤养分含量表层提高、下层降低,0—380 cm土层的累积量显著降低4.9%—30.2%。4行模式较6行模式,玉米和周年的6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9.9%和6.8%,EYRF下玉米、PRE
吴金芝黄修利侯园泉田文仲李俊红李俊红李芳张洁姚宇卿李芳黄明李友军
关键词:垄沟种植旱地土壤性状硝态氮

相关作者

王朝辉
作品数:286被引量:5,149H指数:4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冬小麦 旱地 硝态氮 小麦 冬小麦产量
李生秀
作品数:533被引量:10,046H指数:59
供职机构:新疆农垦科学院
研究主题:冬小麦 硝态氮 旱地 土壤 旱地土壤
田霄鸿
作品数:163被引量:2,972H指数:3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锌 冬小麦 秸秆还田 石灰性土壤 硝态氮
郝明德
作品数:388被引量:5,682H指数:4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长期施肥 黄土高原沟壑区 旱地 黄土高原旱地
樊军
作品数:145被引量:2,217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水蚀风蚀交错区 土壤 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