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3篇“ 矿质土壤“的相关文章
树种组成对矿质土壤碳氮磷影响与微生物机制研究
众多研究显示,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危及多种生态系统功能,但是对于土壤碳氮磷循环的影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以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林业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在72个样地的3个树木丰富度以及3个AM树种占比梯度中,测定了27个碳、氮、...
李骑
关键词:宏基因组技术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湿地矿质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北半球多年冻土区湿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有机碳库。随着气温升高和冻土退化,多年冻土区湿地矿质土壤有机碳矿化将受到显著影响,而矿物保护作用可以减缓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增温的响应程度。大兴安岭位于欧亚大陆地带性多年冻土分布区...
王瑶
关键词: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
环境因子对矿质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矿质土壤呼吸是土壤碳库向大气排放CO_(2)的重要通道,在调节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底物有效性等环境因子有较高的敏感性。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影响矿质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从而改变全球碳平衡。本文综述了环境因子对矿质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研究成果,发现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对矿质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指出环境因子能够直接影响矿质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同时也能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胞外酶活性和土壤孔隙度等对矿质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产生间接影响。基于综述结果,提出了以后的研究展望:1)结合多种观测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因子对矿质土壤呼吸的影响;2)探究多种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矿质土壤呼吸的影响;3)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开展环境因子对矿质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4)完善矿质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预测模型;5)加强新近光合产物的底物供应对矿质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调控作用的研究。
刘源豪杜旭龙黄锦学熊德成
关键词:环境因子温度敏感性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酶活性随雨旱季的变化被引量:5
2022年
土壤酶活性随雨旱季的变化特征对于深入理解人工林土壤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6月至2017年4月,采用原位土柱培养方法,研究了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转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随关键时期(雨季初期;雨季中期;雨季末期;旱季初期;旱季末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酶活性随关键时期的变化显著,总体表现为雨季高于旱季。土壤有机层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矿质土壤层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机层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矿质土壤层。土壤有机层三种酶活性年际变化幅度及随关键时期的变化幅度均高于矿质土壤层。偏最小二乘分析(PLS)表明,土壤含水量、微生物量和底物含量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大小强烈取决于土壤层次和酶的种类。可见,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层酶活性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更敏感,而且驱动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酶活性动态的主导因子也存在差异。
曹瑞杨万勤袁吉李晗谭波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年际变化马尾松人工林
应用高频观测探讨不同森林经营方式下矿质土壤呼吸的昼夜动态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矿质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碳(C)平衡估算中的关键因子。了解矿质土壤呼吸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对理解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应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而高频观测是探讨矿质土壤呼吸在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高频自动观测系统与Li-8100土壤CO2通量测量系统,对福建省三明市陈大镇国有林场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次生林在不同森林经营方式下(CK对照,RR皆伐,RB火烧)的矿质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昼夜动态进行分析,并比较2种采样策略下矿质土壤呼吸的年、日均通量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经营方式的矿质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动态,矿质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表现为CK(2.18μmol m^(-2)s^(-1))>RB(1.93μmol m^(-2)s^(-1))>RR(1.89μmol m^(-2)s^(-1))。2)在不同森林经营方式下,采用手动观测的矿质土壤呼吸年平均日通量显著低于高频观测结果,而采用高频观测09:00—11:00时间段内观测数据计算日通量与高频自动观测系统全天(24h)结果无显著差异;3)不同森林经营方式下的林地,土壤水热条件的变化是影响矿质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之一。双因子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共同解释了CK、RR和RB矿质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变化的96.8%,62.8%,95.4%,拟合结果明显优于以温度为单因子的指数模型。因此,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为准确评估和预测不同森林经营方式对土壤与大气间碳通量交换的影响,采用高频自动观测技术观测矿质土壤呼吸,将有利于提高碳通量估算精度。
郑永刘小飞郑蔚周嘉聪苏瑞兰林伟盛熊德成胥超陈岳民杨玉盛
关键词:碳通量
一种矿质土壤中Pb(II)溶解态和吸附态的确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质土壤中Pb(II)溶解态和吸附态的确定方法,属于土壤分析领域。其步骤为:分离土壤黏土矿物,测定矿物的CEC值及比表面积S<Sub>s</Sub>,测定黏土矿物表面的酸碱常数值logK<Sub>(+)<...
顾雪元孙剑赵艳萍王晓蓉
文献传递
一种矿质土壤中Cd(II)溶解态和吸附态的确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质土壤中Cd(II)溶解态和吸附态的确定方法,属于土壤分析领域。其步骤为:分离土壤黏土矿物,测定矿物的CEC值及比表面积S<Sub>s</Sub>,测定黏土矿物表面的酸碱常数值logK<Sub>(+)<...
顾雪元孙剑赵艳萍王晓蓉
文献传递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表层矿质土壤不同组分中有机碳及氮库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以长白山天然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化学分级方法将其土壤分成5个具有不同稳定性特征的组分:沙和团聚体组分(sA)、酸不溶组分(AI)、易氧化组分(EO)、颗粒态组分(P)和可溶性组分(S)。分析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有机碳及氮浓度、C/N及其有机碳、氮的分配比例,旨在探讨阔叶红松林的碳截获和肥力供应潜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稳定土壤组分(AI和sA)的C/N比活跃土壤组分(P和EO)大2—8倍,显示了土壤组分对于土壤微生物分解的不同稳定性特征;接近90%的土壤质量集中在稳定(AI和sA)土壤组分上,导致土壤组分中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最大者为AI(42.7%)和SA(29.5%);活跃土壤组分(P、EO和S)中的有机碳比稳定性组分(AI和sA)高出2—6倍,而氮浓度则高出4—37倍,这使得氮库由活跃组分EO(33.6%)、P(19.7%)和稳定组分AI(21.1%)、Sa(24.3%)构成。本研究揭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主要截获于稳定性组分,而氮则在活跃组分与稳定组分中分配相当,这种土壤组分特征利于碳的长期累积和肥力(N)持续快速供应。
汲常萍王慧梅王文杰韩士杰
关键词:碳氮比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层矿质土壤的空间异质性格局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层矿质土壤碳及常量养分的空间异质性格局,以常用的网格法,调查了哀牢山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结果发现,土壤全磷、可交换性钙、可交换性镁的半方差函数模型为指数模型,且变程接近300m,具中等程度的空间结构变异;土壤全碳、全氮、可交换性钾的的半方差函数模型为线性模型,在现有取样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变异。可交换性土壤离子的变异系数大于土壤碳、氮、磷。在现有取样尺度上,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部分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表现出结构变异。
乔璐谭少清刘玉洪刘长铭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土壤碳空间异质性地统计学
一种矿质土壤中Pb(II)溶解态和吸附态的确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质土壤中Pb(II)溶解态和吸附态的确定方法,属于土壤分析领域。其步骤为:分离土壤黏土矿物,测定矿物的CEC值及比表面积S<Sub>s</Sub>,测定黏土矿物表面的酸碱常数值logK<Sub>(+)<...
顾雪元孙剑赵艳萍王晓蓉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王晓蓉
作品数:340被引量:3,548H指数:3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土壤 鲫鱼 稀土元素 磷化氢 太湖
孙剑
作品数:12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土壤 矿质土壤 吸附态 土壤体系 溶解态
顾雪元
作品数:82被引量:333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土壤 重金属 CD 镉 针铁矿
赵艳萍
作品数:6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矿质土壤 吸附态 土壤体系 土壤 溶解态
王军光
作品数:42被引量:251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团聚体 溅蚀 红壤 坡面 坡面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