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86 篇“ 睫状后动脉 “的相关文章
提高对睫 状 后 动脉 阻塞及脉络膜缺血的认识(下) 2024年 睫 状 后 动脉 阻塞(PCAO)可有不同的表现型式,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其临床表现也大为迥异,从超急性期的眼底无任何异常,至晚期出现严重的色素紊乱,而且缺血坏死的形态、大小、范围、分布等均差异很大。由于复杂的代偿机制,同一支PCAO的区域内眼底的不同部位还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缺血。PCAO造成的视盘的缺血因动脉 炎性、非动脉 炎性、糖尿病性等,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 黄厚斌关键词:睫状后动脉 提高对睫 状 后 动脉 阻塞及脉络膜缺血的认识(上) 被引量:2 2024年 睫 状 后 动脉 阻塞的表现较视网膜中央动脉 阻塞复杂得多,但临床上却重视不够。本文从睫 状 后 动脉 的解剖基础及血液供应特点着手,系统阐述睫 状 后 动脉 阻塞后 的代偿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等,以利于深入理解睫 状 后 动脉 阻塞及脉络膜缺血、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 黄厚斌低温条件下兔眼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 、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动力学超声检测及对视网膜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应用常规超声仪检测眼动脉 (OA)、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及睫 状 后 动脉 (P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明确不同环境下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以及对视网膜的影响。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D0组(常温组)、D4组(低温4 h组)、D8组(低温8 h组),在-25℃环境下建立低温模型,使用超声仪测量兔球后 血流情况及OA、CRA及PCA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舒张期血流速度比(S/D)、加速时间(AT)、减速时间(DT),测量结束后 将视网膜剥离,并做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各层细胞的变化。结果各组实验兔OA、CRA及PCA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与D0组相比,D8组球后 血流信号明显减少,与D0组相比,D4组兔的OA、CRA及PCA的PI、RI及S/D增大、AT,D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8组兔OA、CRA及PCA的PSV、EDV减低,PI、RI及S/D增大、AT,D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8组与D4组相比,D8组兔OA、CRA及PCA的PSV、EDV减低,PI、RI、S/D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D8组INL层细胞损伤较多,激活了caspase-3的高表达。结论常规超声检查可以更为敏感地反映低温环境下OA、CRA、P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早期诊治视网膜疾病提供指导。 刘芳 曹军英 王冬妮 董英娜 吴璐璐 刘敏关键词:眼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 睫状后动脉 视网膜 和血明目片对wAMD伴黄斑出血患者矫正视力、眼部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及眼底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和血明目片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伴黄斑出血患者矫正视力、眼部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及眼底出血的影响。方法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和血明目片治疗,两组每个月注射一针,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有效率、最佳矫正视力(LogmRNA视力)、眼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两组有效率、最佳矫正视力、RI、EDV、PSV、CMT、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血明目片可调节眼部血流状 态,在wAMD伴黄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联合使用能够促进眼底出血吸收,降低CMT,稳定新生血管面积提高矫正视力,安全可靠。 詹邶 薛敏 姜丽丽 乔灵飞关键词:和血明目片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黄斑出血 眼底出血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对ARMD脉络膜厚度和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影响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患者脉络膜厚度和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9/2016-12于我院眼科治疗的93例93眼湿性ARM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抗VEGF玻璃体注射3mo。对比治疗前(T0)、治疗1mo(T1)、治疗2mo(T2)和治疗3mo(T3)时视网膜中心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新生血管基底部宽度(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以及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和平均血流速度(m V),以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后 患者BCVA、CRT、SFCT、CNV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 738、32. 333、7. 305、957. 450,均P<0. 05)。不同基线处对比BCVA、CRT、SFCT、CNV:T3后变化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 619、1. 942、0. 820,均P>0. 05); RI指数出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 451,P<0. 05); PI指数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 660,P<0. 05)。PI各基线处对比,T3>T2≈T1>T0("≈"为相当),RI各基线处对比T3≈T2后或自行好转。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可有效降低脉络膜厚度,增加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灌注,远期效果较好,且不增加治疗风险。 金益 卢珊珊 陈杨 林优关键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厚度 康柏西普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脉络膜厚度及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厚度及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的影响。方法湿性AMD患者100例,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分为康柏西普组和曲安奈德组各50例。曲安奈德组给予曲安奈德0.1 ml注射,康柏西普组给予康柏西普0.05 ml注射,采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治疗眼的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采用Spectrali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EDI技术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 睫 状 后 动脉 PSV、EDV、RI、SFCT及不良反应。结果康柏西普组治疗后 1、4、8 w SFCT明显低于曲安奈德组(P<0.05);两组均无出现眼压增高、眼内炎、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不良反应。结论湿性AMD患者注射康柏西普能更有效降低患者脉络膜厚度,改善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促进疾病恢复,安全可靠。 陈圣文关键词: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厚度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雷珠单抗注射治疗前后 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及脉络膜厚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雷珠单抗注射治疗前后 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及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选取诊治的64例(69眼)湿性AMD患者,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 4周时睫 状 后 动脉 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中心厚度(CRT)、矫正视力(BCVA)。结果患者RI、PI、PSV、EDV治疗前后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CT治疗后 较治疗前降低(P<0.05);患者治疗后 BCV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R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AMD对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无影响,但可引起脉络膜厚度及视网膜厚度降低。 蒋红文 谢玲玲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睫状后动脉 脉络膜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脉络膜厚度及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经单独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 脉络膜厚度及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的变化。方法纳入20例(20眼)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1周、4周记录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采用Spectralis OCT的EDI技术,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和视网膜中心厚度。比较患者治疗前后 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前、治疗后 1周及治疗后 4周视网膜中心厚度分别为(396.47±95.20)μm、(364.33±87.21)μm、(327.93±62.86)μm,治疗前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后 1周及治疗后 4周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80±0.46)Log MAR、(0.56±0.27)Log MAR、(0.47±0.21)Log MAR,治疗前后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后 1周及治疗后 4周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56.64±57.11)μm、(251.37±56.76)μm、(248.27±56.22)μm,治疗前后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1周、4周与治疗前比较睫 状 后 动脉 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单独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会引起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降低,但不影响睫 状 后 动脉 的血流。 赵露 洪慧 谢国丽 王艳玲关键词:脉络膜厚度 睫状后动脉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超声造影对非动脉 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睫 状 后 动脉 血流速度的研究 目的:应用超声微泡造影剂(声诺维)测定非动脉 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者睫 状 后 动脉 (Posterior cil... 陈婷茹关键词:超声造影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睫状后动脉 血流速度 睫 状 后 动脉 的显微解剖结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睫 状 后 动脉 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选取30例(60侧)头颅标本进行血管灌注红、蓝乳胶或硅橡胶,对睫 状 后 动脉 的起源、分支、走行及毗邻关系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睫 状 后 动脉 起自眼动脉 第1段、眼动脉 角、眼动脉 第2段、眼动脉 弯、眼动脉 第3段。睫 状 后 动脉 分支形式分为内外侧和内外上侧2种类型,内外侧型最常见。睫 状 后 动脉 内侧支主要起始于眼动脉 弯,外侧支和上侧支主要起始于眼动脉 角。内、外、上侧支的直径分别为(0.71±0.24)mm、(0.69±0.22)mm、(0.63±0.19)mm。结论睫 状 后 动脉 的起始及眶内走行变异多,掌握睫 状 后 动脉 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损伤,避免视神经缺血引起的视力丧失。 杨洪滨 张小宇 张毅 崔浩 张丽琼 于永斌关键词:睫状后动脉 眼动脉 显微解剖
相关作者
李科军 作品数:66 被引量:400 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芪明颗粒 睑板腺 白内障 糖尿病患者 陈婷茹 作品数:3 被引量:14 H指数: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血流速度 睫状后动脉 超声造影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NAION 杨瑞玲 作品数:8 被引量:57 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 卵巢早衰 中西医结合 血流动力学 睫状后动脉 仉玮 作品数:30 被引量:143 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 研究主题: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消瘤胶囊 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外治 乳腺癌 赵晓彬 作品数:35 被引量:115 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芪明颗粒 白内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波前像差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