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59篇“ 目的地形象“的相关文章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汉服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
2025年
随着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汉服热”作为新兴业态受到社会和行业广泛关注。通过收集微博、抖音两大社交媒体平台游客对于洛阳汉服旅游的帖子文案,采用文本分析法借助ROST CM 6软件进行高频词、语义网络、情感分析挖掘游客对洛阳汉服旅游形象感知。结果表明,游客对于洛阳汉服旅游的整体形象感知以积极情绪为主,但仍存在一些消极情绪。最后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从汉服文化符号互动、汉服消费、汉服文化体验等多维度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以期推动洛阳汉服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
孟庭瑞
关键词:符号互动理论旅游目的地形象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与淮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
2025年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不仅能够彰显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可以为淮南旅游形象注入新的活力。本研究通过对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与淮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设定标准和阈值,对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与淮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组态路径分析。通过计算揭示关键的路径机制,提出通过制度建设、基础建设、公众认知等不同因素组合的路径,共同作用于淮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为文化遗产活化、旅游政策制定及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实证依据。
刘琴谭富强
关键词:考古发掘旅游目的地形象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东风韵景区为例
2025年
文章基于游客在携程网、同程网、去哪儿网三大平台的网络评论文本,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通过ROST CM 6.0软件,从游客认知、情感两方面深度挖掘弥勒市东风韵景区的旅游形象感知,发现景区特点鲜明,具备着“网红”属性,游客以“打卡”“拍照”为出游目的,但游客感知两极化凸显,积极情绪占比61.25%、中性情绪0.56%、消极情绪38.19%,消极情绪占比明显,同时,针对景区提升旅游形象提出了建议。
穆然丁志威穆宣书谢茂雪区月
短视频内容特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及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积极情绪理论
2025年
短视频是数字文旅时代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的有效工具,该文基于积极情绪理论,以山西省陵川县王莽岭网红景区为例,构建短视频内容特征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及游客行为意愿关系的研究假设和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503份有效问卷数据对研究模型和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短视频文案和出镜人直接显著影响游客行为意愿,短视频场景和背景音乐的直接影响不显著;②短视频内容特征(文案、场景、出镜人和背景音乐)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具有显著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能激发游客出游意愿并在短视频内容特征和游客行为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③短视频内容特征(文案、场景、出镜人和背景音乐)对游客的积极情绪有显著影响,积极情绪在短视频内容特征与游客行为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能进一步激发游客的行为意愿;④积极情绪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在短视频内容特征和游客行为意愿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从短视频视角丰富了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营销研究内容,可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营销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王维胜周泱宏唐承财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
运用CiteSpace探索基于网络文本数据的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
2025年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4—2024年关于网络文本数据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的767篇有效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文本数据在目的地形象感知方面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2021年和2023年研究成果显著增加。当前,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团队以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和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为主,但合作较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游客感知和旅游体验方向,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尽管风景园林专业在目的地形象感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因此,未来应集聚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强风景园林专业在网络文本数据对目的地形象感知方面的研究,并注重运用这些数据来指导设计实践和优化项目实施效果。
吴一凡
关键词:CITESPACE形象感知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河北省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
2025年
从游客视角探究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获取游客诉求,发现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目的地形象构建提供依据。以马蜂窝、同程旅行、携程旅行、途牛旅游为基础数据库提取网络评价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ROST CM 6.0软件从认知、情感、整体形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滑雪、景色、动物是游客对河北省度假旅游形象的基本认知;(2)游客对河北省度假旅游整体情感较为满意,消极感知体现在景区服务、景区配套设施、景区管理和价格方面;(3)游客对河北省度假旅游的整体形象感知分为三个层次,对省内各度假旅游区的了解相对独立。
刘建平焦菁华罗楚怡曾杰刘小睿
关键词:形象感知度假旅游
基于多类数据的世界文化遗产目的地形象研究——以马来西亚乔治市为例
2025年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在新冠疫情后面临诸多挑战,复杂目的地形象下的认知、情感和意动三者关系仍待深入讨论。在此背景下,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乔治市的目的地形象,即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与评价。从传统的认知、情感和意动维度出发,创新结合了结构化问卷、社交媒体和理信息等多类数据,以及文字分析、情感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和中介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景观、文化体验和食物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认知属性。游客对各景点的情感反馈以积极为主,如“良好”“愉悦”等表达,社交媒体文字分析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同时,认知、情感和意动之间的关联得到实证,其中,情感形象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未来中国类似城市的旅游规划及遗产保护起到支持作用。
桑坤黎婉翊
关键词:目的地形象社交媒体结构化数据GIS
基于网络文本的游客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鸭绿江断桥为例
2025年
近年来,中国红色旅游新业态发展迅猛,成效显著。据《2023年五一出游数据报告》显示,游客出游与消费意向偏低,红色旅游的游客黏性仍有待加强。本文以鸭绿江断桥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筛选相关旅游网站的在线评论,借助ROST CM6.0软件进行网络文本分析,并结合百度指数进行人群画像,综合形成游客针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形象感知与行为特征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鸭绿江断桥景区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规范鸭绿江景区管理、优化游客体验、提升红色景区文化影响力提供理论观照与实践指导。
马宁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
柳州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大众旅游时代。在新技术的支持以及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推动下,旅游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逐步向高质量以及品牌化方向发展。各为吸引游客,积极挖掘特色资源,致力于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与此同时,在大数据时代,...
刘露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形象
文化IP对三亚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
2024年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文化IP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它慢慢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呈现多业态混合的趋势。旅游业也把IP深度融入了其发展的过程中,对景区及旅游目的地进行文化IP形象打造已成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文化IP的关系,文化IP对三亚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巨大影响,三亚打造文化IP形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三亚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策略。
杨坤燕
关键词:IP旅游目的地形象

相关作者

吴晋峰
作品数:95被引量:1,485H指数:22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旅游流 社会网络分析法 入境旅游 网络结构 旅游
张高军
作品数:34被引量:587H指数:1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
研究主题:目的地形象 旅游 旅游形象 乡村旅游 乡村
文春艳
作品数:10被引量:90H指数:3
供职机构: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旅游目的地形象 旅游 游客 旅博会 旅游行为
张宏梅
作品数:56被引量:1,277H指数:22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研究主题:旅游目的地 旅游动机 游客 入境旅游者 国家形象
吕兴洋
作品数:86被引量:810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目的地 旅游者 旅游 目的地形象 感官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