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3篇“ 盆腔恶性肿瘤“的相关文章
盆腔恶性肿瘤致内脏痛1例
2024年
难治性癌痛的治疗工作艰难且重要,近年来,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推广“治痛道合”癌痛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项目,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难治性癌痛治疗之路。为提升临床难治性癌痛规范化诊疗水平,通过多期的难治性癌痛临床案例MDT研讨和技能比拼,将评选出的对临床具有借鉴价值的典型难治性癌痛案例,邀请专家全面解析点评,刊登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合理用药栏目中,以期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陈建琦宋梦许承彬杨海
关键词:临床医师盆腔恶性肿瘤姑息治疗癌痛内脏痛癌症康复
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放疗小肠保护研究进展(综述)
2024年
放疗技术在盆腔恶性肿瘤新辅助及术后辅助治疗中地位不断提高,放射性肠炎发病率居高不下,小肠保护显得格外重要,临床通过改进放疗技术、体位固定技术、充盈膀胱等尽可能减少小肠的照射剂量体积。该文就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放疗中小肠保护的预防措施及未来发展方向做简要总结。
姚云祥蔡妙国
关键词: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放疗
探讨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放疗骨盆受量与骨髓抑制相关性
2024年
目的研究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放疗骨盆受量与骨髓抑制之间的相关性,为骨盆受量限值提供参考依据,降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盆腔恶性肿瘤术后调强放疗的患者93例,观察治疗过程中骨髓抑制发生的情况,评判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对骨髓抑制的影响,同时分析骨髓抑制与骨盆受量参数平均剂量Dmean及V45、V40、V35、V30、V25、V20、V15、V10的相关性。结果全组病例中出现放疗后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降低,白细胞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95.70%、中性粒细胞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77.42%;55例同期放化疗患者中有30例出现3~4级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与单纯放疗患者相比,其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骨盆受量参数V10与严重的白细胞下降有关(P<0.05),V15与严重的中性粒细胞下降有关(P<0.05)。结论盆腔肿瘤术后放疗患者骨髓抑制与骨盆低剂量照射有关,术后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更容易导致骨髓抑制,应注意保护骨盆,降低骨盆低剂量照射区域。
郭莹杨亚丽刘芳姜阳刘医辉冶秀鹏马宣
关键词:盆腔恶性肿瘤放疗骨髓抑制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外科难治性盆腔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朱金磊
女性盆腔恶性肿瘤的CT和MR诊断价值分析
2023年
目的研究女性盆腔恶性肿瘤的CT和磁共振(MR)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6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对全部患者实施CT和MR诊断,观察其诊断价值。结果MR诊断敏感度为0.952,特异度为0.500,准确率为0.913,误诊率为0.500,漏诊率为0.048,阳性预测值为0.952,阴性预测值为0.500,假阳性率为0.500,假阴性率为0.048,正确指数为0.452。CT诊断敏感度为0.875,特异度为0.500,准确率为0.826,误诊率为0.500,漏诊率为0.125,阳性预测值为0.921,阴性预测值为0.375,假阳性率为0.500,假阴性率为0.125,正确指数为0.375。MR诊断符合率高于CT诊断(P<0.05)。MR诊断满意度97.83%高于CT诊断的82.61%(P<0.05)。结论运用MR诊断技术、CT诊断技术对女性盆腔恶性肿瘤诊断,诊断符合率与效能均较高,MR诊断技术效能更高,值得推荐。
陈凌云
关键词:盆腔恶性肿瘤CT诊断磁共振诊断
盆腔切除治疗盆腔恶性肿瘤关键技术的进步
2023年
盆腔局部晚期恶性肿瘤包括盆腔局部进展期或复发的结直肠癌、盆腔局部进展期或区域复发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盆腔局部复发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癌、膀胱癌)。对于这类恶性肿瘤,全盆腔切除是唯一可能的治愈方法,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则有赖于几大关键技术的进步,包括泌尿系统风险及功能保存、微创手术、血管切除与重建、邻近骨切除等技术的进步。本文就全盆腔切除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关键技术进步情况进行了文献述评。
吴小材吴天琪陈春球尹路
关键词:盆腔恶性肿瘤外科治疗
对比分析CT与MRI检查对盆腔恶性肿瘤诊断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对盆腔恶性肿瘤诊断的诊断意义及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3月庆阳市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85例疑似盆腔恶性肿瘤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组织活检可见63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以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以及MRI检查结果;比较CT以及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并绘制CT检查以及MRI检查的ROC曲线。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恶性63例,良性22例。CT检出恶性57例,良性28例;MRI检出恶性59例,良性26例;CT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MRI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检查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瘤以及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准确差异均不显著(P>0.05);绘制ROC曲线后可见:CT检查的AUC值为0.680,95%置信区间为0.537~0.822;MRI检查的AUC值为0.703,95%置信区间为0.561~0.846。结论:在对于盆腔恶性肿瘤的诊断中,CT及MRI检查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在临床实际使用中,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检查方式。
成娜雷炜
关键词:CTMRI盆腔恶性肿瘤ROC分析
良性病变子宫切除术后盆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
2023年
目的分析良性病变子宫切除术后盆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3-01至2022-06收治的因子宫或附件良性病变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72例,依据子宫切除术后盆腔肿物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疾病组(49例)及恶性肿瘤组(2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结果恶性肿瘤组行子宫切除时年龄、发现盆腔肿物时年龄、盆腔肿物发生距离子宫切除时间间隔均高于良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73.9%患者有腹痛腹胀、阴道出血或排液等临床症状,仅有26.1%患者为体检时发现,与良性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患者超声影像全部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较大体积盆腔肿物,伴有不同程度的肿瘤标志物升高,与良性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易发生于年龄较大时切除子宫、距离子宫切除间隔5年以上者,且多数患者有临床症状。对于此类患者一旦发现盆腔肿物,要结合肿物影像学特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患者症状等综合进行分析,尽早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陈芳张颖郭银树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盆腔肿物恶性肿瘤
盆腔恶性肿瘤放疗所致放射性直肠损伤的防治研究进展
2023年
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后引起的直肠放射性损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针对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机制、国内外主要用药及灌肠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提高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治疗效果和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刘娜韩成如栾顺莲
关键词:放射性直肠损伤盆腔恶性肿瘤放疗灌肠中西医结合
盆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淋巴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淋巴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20例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淋巴囊肿的临床资料。其中行CT及MRI检查者6例,11例仅行CT检查,3例仅行MRI检查。结果患者均有盆腔恶性肿瘤病史,其中子宫内膜癌10例,宫颈癌7例,卵巢癌3例,且采取肿瘤根治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影像学上囊肿位于盆内壁髂血管旁,多呈卵圆形,较大者囊壁可有细线状分隔。内容物呈水样密度或信号,增强内容物无强化,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肿平均大小: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为5.4cm×3.3cm×2.1cm。结论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淋巴囊肿多发生于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影像学CT及MRI检查可较佳评价其分布及形态学特点、密度或信号特征、强化表现及随访变化等,值得临床应用。
闫丽丽丁长青
关键词:盆腔恶性肿瘤淋巴囊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

相关作者

张福君
作品数:190被引量:1,086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研究主题:CT导向 放射性粒子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射频消融
吴沛宏
作品数:380被引量:2,190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研究主题:CT导向 射频消融 肿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李传行
作品数:103被引量:62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研究主题:CT导向 近距离放射疗法 高强度聚焦超声 125I粒子植入治疗 碘放射性同位素
俞炎平
作品数:64被引量:226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CT引导 X线计算机 CT表现分析 盆腔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
段光峰
作品数:25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CT导向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125I粒子植入 中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