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7篇“ 皮肤神经“的相关文章
最新研究揭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于皮肤神经元触发皮肤
2024年
痒(又称瘙痒)是一种引起强烈搔抓欲望或反射的感觉。瘙痒与疼痛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两者都是令人不快的感觉体验,但疼痛和瘙痒的行为反应模式截然不同。疼痛会引起退缩反射,因此是一种试图保护身体受害部位的反应。与此相反,痒会产生抓挠反射,吸引人们去抓受影响的皮肤部位,并产生去除异物的冲动。疼痛和瘙痒的信息由两个不同的感知系统传递,这两个系统都使用相同的神经束和脊髓束。痒和痛的无髓鞘神经纤维都起源于皮肤,皮肤作为人体最暴露的屏障之一,既容易受伤也容易被病原体人侵。它由背根神经节感受器神经元支配,这些神经元能检测机械、热和化学刺激,包括引起瘙痒或疼痛的有害信号。痒觉神经元是介导瘙痒和抓挠欲望的感觉神经元,其由基因独特的感觉神经元亚群(称为“瘙痒感受器”)编码,对瘙刺激(如组胺)和炎症细胞因子(如IL-4和IL-31)都有反应。瘙痒行为是包括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在内的炎症性皮肤病的核心症状,这些病症的神经免疫基础已被广泛评估。
《海南医学》编辑部(翻译/整理)
关键词:炎症性皮肤病神经束感觉神经元金黄色葡萄球菌化学刺激
路易体病皮肤神经病理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背景:  路易体病(Lewy body disease,LBD)是以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阳性的路易小体和路易神经突为特征一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
朱玉茹
关键词: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痴呆路易体痴呆
消瘰丸加减治疗皮肤神经纤维瘤1例
2024年
戴娟教授为湖南省直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系统疑难杂症。现将戴教授采用消瘰丸治疗神经纤维瘤1例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李某,女,17岁,2023年8月28日初诊。躯干、四肢发现散在纤维瘤数月。患者数月前出现四肢散在微小包块,初期以上肢病变为主,逐渐累及下肢,不痛不痒。
龙文婷戴娟卓德斌龙丹
关键词:消瘰丸验案
用于在皮肤神经纤维瘤的治疗中使用的硝羟喹啉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硝羟喹啉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用于在皮肤神经纤维瘤的治疗或预防中使用。
戴维·布朗
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皮肤神经病理特征研究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神经系统突触核蛋白病,临床非运动症状表现包括感觉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
韩依航
关键词: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皮肤病理
L-茶氨酸局部给药抑制皮肤神经末梢的异常生长缓解小鼠银屑病瘙痒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L-茶氨酸是否在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小鼠中具有止痒作用并初步探讨机制。【方法】将IMQ软膏局部应用于小鼠背部皮肤建立银屑病模型;L-茶氨酸经口服(10 mg/kg·d)或病损皮肤局部涂抹(50、125、250 mmol/L,2次/d)进行防治处理。采用抓挠等自发性行为学测试检测治疗效果;并运用免疫荧光染色(IF)、Western Blot(WB)及原代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培养技术探讨相关机制。【结果】口服L-茶氨酸对IMQ诱导的瘙痒无明显作用,但病损皮肤局部应用明显改善银屑病模型小鼠皮肤不舒适感诱发的舔或咬及畏缩等自发性行为,并呈浓度依赖性。IF和WB结果显示,L-茶氨酸不仅能抑制模型小鼠皮肤TNF-α过表达,还能阻止β3-tubulin神经纤维的异常生长和瘙痒相关分子瞬态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的上调。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L-茶氨酸能浓度依赖性地直接抑制IMQ引起的CGRP+、β3-tubulin+神经突起异常生长。【结论】局部应用L-茶氨酸通过抑制皮肤神经纤维的异常生长缓解小鼠银屑病模型的皮肤瘙痒不适感。因此,L-茶氨酸局部给药可成为治疗银屑病慢性瘙痒的一种潜在方法。
揭英桃林震嘉张珺谈智许雅南熊媖唐源周利君
关键词:银屑病瘙痒肿瘤坏死因子-Α
帕金森病患者皮肤神经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phosphorylated α synuclein,p-α-syn)在皮肤神经中的沉积特点,以及其作为帕金森病外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5例帕金森病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1名,进行13项小纤维神经病和症状问卷(SFN-SIQ)评分。将帕金森病患者按照主要临床表现分为运动迟缓(n=7)和静止性震颤(n=8)2个亚组,并以Hoehn-Yahr分级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中0~2.5级为早期组(n=11),3.0~5.0级为中晚期(n=4)。采用环形钻孔器取帕金森病患者小腿和颈部皮肤,健康对照组只取小腿部位皮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α-syn在皮肤神经中的沉积情况并计数穿过单位长度基底膜的神经纤维数量即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结果12/15的帕金森病患者表皮下神经丛、真皮神经束、汗腺、立毛肌、血管或毛囊周围神经中可见点状或线状p-α-syn沉积,健康对照组皮肤中未见沉积。p-α-syn在单个部位沉积的阳性率分别为小腿6/15、颈部7/15,总阳性率为12/15。帕金森病组的IENFD为(6.85±1.94)根/mm,较对照组[(10.45±3.70)根/mm]明显下降(t=-3.303,P=0.002),与SFN-SIQ评分呈负相关(r=-0.561,P=0.046)。疾病早期与中晚期患者之间,以及以震颤和以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之间比较,p-α-syn沉积阳性率和IENF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α-syn在帕金森病患者皮肤神经纤维中沉积,伴随IENFD明显下降。提示皮肤神经中p-α-syn沉积可能是帕金森病固有的外周病理改变,有作为帕金森病患者诊断外周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
何倩杨靖刘晓静王扬扬李京红许予明
关键词: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皮肤活检
帕金森病患者皮肤神经中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研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第二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运动症状为主,主要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PD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和残存...
何倩
关键词:帕金森病皮肤活检
文献传递
一种皮肤神经知觉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皮肤神经知觉检测装置,包括触觉针、把手、针筒、量尺、按钮;触觉针设置在针筒内部,其为空心结构,上端安装有墨囊;把手上设置有按钮,按钮通过推杆与触觉针固定相连;按钮上设置有压片,通过推动按钮可带动压片挤压...
左付广袁春英孙杰
文献传递
胸部皮肤神经活性监测在心房颤动诊疗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胸部皮肤神经活性监测在心房颤动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5月在我科拟接受胸腔镜辅助下房颤微创外科射频消融的孤立性房颤患者36例,其中阵发性房颤20例、持续性房颤16例。在房颤消融术前,应用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分析房颤患者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比较分析持续性房颤患者与阵发性房颤患者之间胸部皮肤神经活性的差异。结果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1.27±0.27)μV(95%CI 1.16~1.41)]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1.00±0.34)μV(95%CI 0.87~1.14)](P=0.013),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心室率[(89.44±19.74)μm(95%CI 80.81~99.17)]也明显快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室率[(71.25±12.34)bpm(95%CI 66.35~76.36)](P=O.004)。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心室率呈明显的正相关(r=0.719,P=0.002);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心室率亦呈明显的正相关(r=0.634,P=0.003)。结论胸部皮肤神经活性可有效用于评估心脏交感神经活性,与心室率变化呈正相关;不同类型房颤,其胸部皮肤神经活性有所不同,持续性房颤的胸部皮肤神经活性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表明持续性房颤的自主神经重构可能较阵发性房颤更严重。
姜兆磊蔡捷王巍汤敏马南刘浩梅举
关键词:心房颤动

相关作者

凌丽
作品数:38被引量:184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纤维 皮肤活检 钙通道阻滞剂 形态学
吴成铁
作品数:169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研究主题:生物陶瓷 生物活性陶瓷 生物活性 硅酸钙 陶瓷支架
胡全忠
作品数:68被引量:144H指数:6
供职机构:青海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高海拔地区 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 动脉弹性功能 高原脑水肿
王一兵
作品数:155被引量:652H指数:14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烧伤 磨痂 磨痂术 瘢痕 创面愈合
吴仲敏
作品数:63被引量:216H指数:7
供职机构:台州学院医学院
研究主题:包皮系带 解剖学 免疫阳性 阴茎包皮 葛根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