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篇“ 白豹油田“的相关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油田长81储层水驱油特征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22年
为了分析致密砂岩油藏内部油水运动规律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油田长8_(1)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分析、压汞实验、核磁共振实验、真实砂岩模型可视化渗流实验等方法,结合油田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8_(1)储层水驱油渗流路径以均匀状、网状和指状为主,对应的驱油效率依次降低;水驱油特征主要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物性、可动流体饱和度等地质因素,以及驱替压力、驱替速度等开发因素共同影响。微观孔隙结构决定水驱油的渗流路径,喉道半径、孔喉分选系数、孔喉半径比与驱油效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储层品质因子能更好地表征储层储渗性能,影响驱油效率;可动流体饱和度反映有效储集空间与盲孔、无效孔隙的相对含量比,在较低可动流体饱和度条件下,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当喉道半径≤0.8μm、储层品质因子≤0.25、可动流体饱和度≤50%、驱替压力增幅≤50%、驱替速度≤0.012 mL/min时,对水驱油特征及驱油效率影响明显,实验条件下的水驱油特征影响油田开发效果。该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油田长81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
刘丽萍白海涛王西强赵沪春许星黄筱仪赖雅庭陈朝兵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白豹油田微观孔隙结构
鄂尔多斯盆地油田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NMR分形特征被引量:7
2021年
为了研究油田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结合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技术(NMR),并应用分形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储层以微米级孔喉为主,孔喉配置关系复杂,非均质性强,NMR孔喉分形维数具有两段式分布特征,细小孔喉分布较为均质,较大的可动流体的孔喉结构复杂。可动流体孔喉结构越复杂,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越低。孔喉结构复杂程度是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石英和填隙物含量是形成不同孔喉结构的物质基础;孔喉尺寸越大,连通性越好,配置关系越好,则分形维数越小,结构更为均质,更有利于流体渗流。
郝栋杨晨刘晓东王亮
关键词:孔喉结构可动流体致密砂岩储层
油田111区块延10油层组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被引量:2
2020年
油田111区块为一典型的边底水岩性构造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水驱效果差、采液强度和注水强度偏低,需对注采结构进行调整。针对111区块砂体分散、储层单一、各井区为独立油水系统的地质特点,通过油藏工程、动态分析等方法对油藏合理井底流动压力、合理采液强度、合理注水强度以及合理注采井数比等开发技术指标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了油藏目前开采状况下最优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并结合油水井相关生产动态信息提出开发调整方案来指导油藏高效开发。结果表明,当井底流动压力在4~6 MPa之间、采液强度为0.5 m^3/(d·m)、注水强度为2.6 m^3/(d·m)、注采井数比为1∶2.5时,油藏开发效果较好。方案调整后,对区块未来10年的开发指标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0年后的年产油量和采油速度与方案调整之前相比均有所提高,预计含水上升率由8.3%下降到1.4%,采出程度由15.1%提高到16.5%,油田在中高含水期阶段达到提液增油的目的。该预测方法为侏罗系油藏开发的持续稳产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其它此类边底水中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汪刚王学峰赵杰王历红唐秀军文莹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采油速度含水率
油田长6油藏储层岩矿及孔隙结构特征被引量:6
2019年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物性与压汞数据分析,对油田长63储层进行了岩矿特征研究,认为目标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详细分析了储层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发现主要孔隙类型为长石溶孔和粒间孔,小孔微细喉为最优的孔喉组合。对区内长63储层岩石的成岩期次和类型、渗透率和孔隙度的最低下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中部区域经历绿泥石胶结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储层物性较东部区域略好。
李博克谭成仟
关键词:孔隙结构岩矿分析白豹油田
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油田为例被引量:8
2017年
为了深入探查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特征及剩余油分布,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油田157区储层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特点,充分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储层内部构型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了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要素的类型和特点,对单一砂体边界具有4种识别方法,提出了垂向和侧向上构型要素的叠置模式,在垂向上主要分为侵蚀冲刷型、叠置相望型和孤立型,在侧向上可分为侧向相切型和侧向相隔型两种。不同构型要素剩余油富集不同,反韵律河口坝砂体具有上、中、下三种剩余油富集模式,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剩余油一般集中在中上部。
代婷婷何文祥车桥毛俊吴晓明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白豹油田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剩余油分布
生产动态资料在油田209区储层裂缝识别中的应用
2017年
油田209区块长6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基础地质、测井、生产动态以及各类测试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力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示踪剂监测、吸水指示曲线、吸水剖面分析以及生产动态识别等不同处理与解释手段,对研究区目的层的油藏裂缝发育程度、裂缝走向和裂缝类型进行分析识别,识别出裂缝33条,高渗带28条。这些裂缝及高渗带多集中在油藏中部及上部区域。方向较为多样,多数为北东南西向,为以后开展裂缝分布规律、加密调整研究及油藏后期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王西强喇全亮王博刘渠洋
关键词:应力场
油田157区长4+5油层组沉积相及油藏分布规律
2017年
油田157区内主要的含油层位是长4+S油层组,通过分析岩性、沉积构造、测井及垂向剖面结构等沉积相标志表明,区内长4+5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研究认为,长4+5油层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为典型的岩性油藏,油气富集在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有利相带中的砂体发育部位,以岩性上倾尖灭油藏为主。
何潇宁何文祥
关键词:沉积微相油藏分布
油田B168区长8油层组储层测井评价
在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油藏的勘探开发研究中,有效地对油藏进行储层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低孔低渗油藏的测井评价一直是储层评价的难点。地区是低孔低渗油藏的典型代表,其储层的物性差、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的孔隙结构与油水...
张皓然
关键词:白豹油田测井评价油水层识别
文献传递
油田155区裂缝分布规律及加密调整研究
2016年
油田155区块长6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基础地质、测井、生产动态以及各类测试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力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岩石力学平面非均质性、储层性质以及注水开发对裂缝的影响,区内优势裂缝在北东-南西向活跃;沉积微相带的展布控制微裂缝的发育特征,即"相控"规律;已有的天然裂缝若平行于现今应力场,则可能进一步扩张;与之垂直,随着注水的进行,应力场"均一化"使其重新开启,或新裂缝产生。所以建议在155区已识别裂缝水淹带进行井网实验性调整,部署加密井10口,对水淹区域的剩余油进行有效挖潜。
谢升洪喇全亮党虎袁耀峰
关键词:加密调整
油田结垢机理与阻垢剂应用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油田属多层系开发,地层水矿化度较高,且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差,随着油田进一步开发,地面集输系统结垢问题日益突出,给原油生产及现场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有效解决油田结垢严重的问题,通过水质分析、垢型分析得出结垢机理,结垢成分主要是碳酸盐和硫酸钡(锶)垢的混合产物。根据不同的结垢原因及垢质类型,有针对性的运用化学防垢技术进行治理,阻垢剂ZG-558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穆凯梁利平张富畋郝志磊刘承鹏
关键词:配伍性结垢机理化学防垢

相关作者

赵文光
作品数:26被引量:20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研究主题:志留系 层序地层学 白云岩 地区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
徐波
作品数:74被引量:301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 C_ 砂岩储层
刘新印
作品数:12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压裂液 化学防蜡 白豹油田 两性表面活性剂 体积压裂
彭仕宓
作品数:167被引量:2,517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沉积微相 成岩储集相 储层 测井解释 成岩作用
陈香
作品数:3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安石油大学
研究主题:白豹油田 采油工程 防垢技术 使用寿命 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