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41篇“ 白血病患儿“的相关文章
急性白血病患儿营养组分的临床分析
2025年
目的评估不同阶段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儿人体成分的变化及面临的营养风险。方法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联合人体测量方法检测人体成分,前瞻性研究2023年8月—2024年7月山东省立医院不同阶段AL患儿和健康儿童的人体成分和身体均衡情况。结果AL患儿和健康儿童的非脂肪成分均随年龄呈线性增长。在低年龄组中,AL患儿与健康儿童人体成分无明显差异;在高年龄组中,AL化疗中患儿的人体成分显著低于健康儿童(P<0.05),肌肉质量在AL化疗结束后首先恢复。AL结束化疗患儿躯干脂肪升高的患儿比例显著低于健康儿童(P<0.05),而身体左右严重不均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P<0.05)。AL患儿肌肉分布以四肢不足和全身不足为主,健康儿童则以上肢不足为主。结论AL患儿在不同治疗阶段人体成分有不同,提示营养状况受疾本身及治疗的影响,早期筛查可为合理营养干预提供依据。
史立霞赵明忠王菲菲邢玉倩纪红燕赵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生物电阻抗营养风险筛查
1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三种检测的组合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124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分析患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结果:124例患儿中,核型分析、FISH、RT-PCR三种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33.10%、83.10%、46.00%,三者之间有差异。患儿染色体异常呈“幂律分布”,阳性率较高的三种相关异常为超二倍体、TEL、P16。结论:三种检测相互补充及验证,是一种对ALL染色体异常比较有效的组合检测模式。核型分析与FISH在超二倍体的检测中差异较大,需进一步研究。
张振华李敏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核型分析FISH
多元化健康教育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5年
评价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中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的干预效果,及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的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通过抽签模式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各34例,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论组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变化、情绪变化、睡眠情况、癌痛程度、患儿依从性、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 评价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功能领域评价、症状领域评价研究组均高于参考组(P<0.05);评价干预后的负性情绪:焦虑情绪评价、抑郁情绪评价研究组均低于参考组(P<0.05);评价干预后的睡眠及癌痛情况:睡眠质量评价、癌痛程度评价研究组低于参考组(P<0.05);评价患儿临床依从性:研究组高于参考组(P<0.05);评价家长护理满意度:研究组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 通过常规护理干预急性白血病患儿时联合多元化健康教育,可以积极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在纠正患儿负性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减轻癌痛程度方面有重要作用,患儿临床依从性提高,多数患儿家长给予该护理措施较高评价。
翁迪言
关键词:生活质量多元化健康教育满意度急性白血病多元化健康教育
家庭赋权方案在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家庭赋权方案在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干预方案的不同将82例白血病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家庭赋权方案。比较两组患儿的负性情绪[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依从性及主要照顾者照护情况[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FCTI)、Zarit照顾负担量表(ZBI)]、主要照顾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SDS、SAS评分及主要照顾者FCTI、ZBI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儿SDS、SAS评分及主要照顾者FCTI、ZB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依从率、主要照顾者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赋权方案能有效改善白血病患儿的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提高主要照顾者的照护能力,减少主要照顾者的照护负担,提高主要照顾者的满意度。
张小丽李样程雪华
关键词:白血病患儿负性情绪依从性满意度
团队认知护理模式对儿童白血病患儿化疗后的应用价值
2025年
探析团队认知护理模式对儿童白血病化疗患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5月期间白血病化疗患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服务,实验组实施团队认知护理模式,比较组间的化疗副反应率、生活质量、情绪障碍程度和遵医行为。结果 两组化疗副反应相比,实验组发生率(4%)更低(P<0.05);调查两组白血病患儿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实验组量表分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生理、社会、学校及情感等功能评分更高(P<0.05);实验组干预后DSRSC和CARED情绪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患儿白血病的认知程度提升,行为、态度相关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后,患儿的遵医行为增强,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团队认知护理模式可以给白血病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体验,缓解其不良情感,改善其社会、情感等方面功能,不断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刘钰莹
关键词:儿童白血病化疗副反应情绪状态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PICC后淋巴液渗漏的护理
2025年
淋巴液渗漏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经常出现的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PICC后出现淋巴液渗漏,护理人员及时识别可能原因,采取细致有效的护理措施,充分发挥各类无菌敷料的特性,并通过巧妙地叠加与开窗操作,使患儿PICC后淋巴液渗漏情况得到改善,且未出现其他PICC相关并发症。本文总结分析该患儿护理过程,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应对类似情况提供参考和借鉴。
徐美张娴邝平兰刘晓梅
关键词:淋巴细胞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ALL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62例作为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儿在诱导化疗28 d后,根据情缓解情况分为缓解组(38例)和未缓解组(22例)2个亚组。比较观察组诱导化疗前与对照组健康体检当天、观察组诱导化疗前和诱导化疗28 d后及缓解组和未缓解组患儿诱导化疗前和诱导化疗28 d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随访12个月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患儿死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诱导化疗前CD3^(+)、CD4^(+)、CD8^(+)和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健康体检当天;诱导化疗28 d后,观察组CD3^(+)、CD4^(+)、CD8^(+)和CD4^(+)/CD8^(+)水平均高于诱导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化疗28 d后,缓解组CD3^(+)、CD4^(+)、CD8^(+)和CD4^(+)/CD8^(+)水平高于诱导化疗前,未缓解组CD3^(+)、CD4^(+)和CD8^(+)水平低于诱导化疗前;缓解组CD3^(+)、CD4^(+)、CD8^(+)和CD4^(+)/CD8^(+)水平高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缓解组复发率低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LL患儿,通过监测诱导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有助于预测预后。
张相梅潘洪鑫蒋焰
关键词: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亚群预后诱导化疗
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VDLD化疗方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VDLD化疗方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收治的80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VDLD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血清学指标、血常规指标、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低于对照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及VDLD化疗方案可提高ALL患儿疗效,加快免疫功能复常,纠正血液指标异常,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利于更好地改善预后。
张阳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甲磺酸伊马替尼远期预后
第19天微小残留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关系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第19天(D19)微小残留(MRD)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预后的关系及与相关生物学改变的联系。方法统计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于该院初诊且符合入组条件的88例B-ALL患儿诱导治疗D19 MRD、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和突变基因,以MRD≥0.01%为阳性,将入选儿童分为MRD阳性组和MRD阴性组,比较两组3年OS率、EFS率、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特点。结果88例患儿3年OS率和EFS率分别为92.0%和86.4%,MRD阳性组OS率及EFS率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阳性组CD10检出率低于MRD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36.4%)患儿检出8种35个融合基因。MRD阳性组中BCR-ABL1、E2A-PBX1检出率均高于MRD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54.5%)患儿检出41种91个突变基因,余突变基因均<5例;18例(20.5%)患儿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17例无核分裂相,正常和异常核型MRD无区别。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CR-ABL1、E2A-PBX1均是B-ALL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D19 MRD阳性是B-ALL患儿OS和EFS不良的影响因素,E2A-PBX1、BCR-ABL1均对B-ALL患儿预后有不良影响。
辛聪密鑫潘俞夙郭雷王勇超高吉照
关键词: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微小残留病儿童
4例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部分串联重复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部分串联重复(MLL-PTD)阳性的急性白血病(AL)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例MLL-PTD阳性A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的4例MLL-PTD阳性AL患儿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1例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女患儿3例,男患儿1例,年龄9(7.5,10)岁。初诊时高白细胞1例(33%),均无中枢系统浸润,均为高危。MLL-PTD均异常表达,波动于0.11%~8.11%;均合并多种基因突变。2个染色体异常核型,1个为t(8;21),1个为t(15;17)。3例MLL-PTD阳性M5患儿化疗后骨髓细胞学及流式均获得完全缓解,但MLL-PTD持续阳性。例1停药4个月后骨髓复发,其父母MLL-PTD均阳性,后经非血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无生存;例2及例3虽MLL-PTD阳性,但未复发;例4经化疗后MLL-PTD持续阴性。该4例患儿2.5年无事件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为100%。结论MLL-PTD阳性AL患儿率较低;正常健康人可检测到低水平的MLL-PTD;本研究MLL-PTD阳性对预后无明显影响,但仍需积累更多的例来佐证。
孙燕王绪栋罗荣华王兆辉常光妮高婷婷林垒垒张蕾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预后

相关作者

柴忆欢
作品数:204被引量:437H指数:10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白血病
孙立荣
作品数:312被引量:633H指数:12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儿童 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治疗儿童 白血病患儿
何海龙
作品数:200被引量:427H指数:10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儿童急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患儿
阐玉英
作品数:119被引量:724H指数:1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儿童 白血病患儿 白血病 患儿
吴敏媛
作品数:194被引量:858H指数:1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儿童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