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15篇“ 痉挛性偏瘫“的相关文章
- 头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 2025年
- 痉挛性偏瘫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显著特征为上肢呈现不自主屈曲状态,下肢则表现为伸展性痉挛。头针是基于经络理论与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创立的一种中医针刺疗法,在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中应用广泛。该文归纳分析头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相关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情况,以期为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方案和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 李银娇周海纯
- 关键词:痉挛性偏瘫脑卒中
- 脐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脐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分别行常规针刺、脐针疗法加常规针刺,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肢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量表(M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简化Fugl-Meyer(FMA)、巴氏指数(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促进症状缓解和功能恢复。
- 阮蓓蕾朱妍瑾金玲玲
-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性偏瘫针刺
- 个体化康复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金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ACI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个体化康复训练,时间12周。康复训练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肘关节、膝关节痉挛程度,采用徒手肌力分级法(MMT)评估肌力,采用布氏(Brunnstrom)分级评估上下肢肌力和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评分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膝关节MAS评分均低于训练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而上下肢MMT评分、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评分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体化康复训练可改善ACI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增强患侧上下肢肌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沈玉龙罗映雪俞亚平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痉挛性偏瘫康复训练
- 艾箱灸联合中药熏洗护理中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 2025年
- 目的综合性评价艾箱灸联合中药熏洗护理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于大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康复病房住院并接受治疗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入组病例均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联合肢体中药熏洗治疗方案;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艾箱灸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及临床护理满意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临床治疗,试验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总满意度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箱灸联合中药熏洗可显著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减轻患者关节及肌肉痉挛性疼痛、有效抑制患者肢体失用性萎缩病情进展,还可通经活络、强筋壮骨、除痹,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朱晓敏
- 关键词:偏枯中风痉挛性偏瘫中药熏洗疗法
- 阴阳平衡针法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阴阳平衡针法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2023年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阴阳平衡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肢体功能[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49/50),高于对照组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等各项FMA和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平衡针法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单纯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 陈超
-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痉挛性偏瘫肢体功能中医证候积分
- 循经艾灸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痉挛状态的影响
- 2025年
- 探讨循经艾灸疗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 将76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循经艾灸),各38例。结果 观察组身体功能评分及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经艾灸疗法能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症状,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 付成莉
- 化痰通络汤加减联合铜砭刮痧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化痰通络汤加减联合铜砭刮痧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于医院就诊的70例急性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观察组给予化痰通络汤加减联合铜砭刮痧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上下肢肢体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加减联合铜砭刮痧可有效缓解急性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肉痉挛状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 汤涵茜
- 基于游戏的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性偏瘫儿童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观察基于游戏的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INT)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性偏瘫(SH)儿童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SH儿童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因提前出院脱落3例,试验组因注射肉毒素脱落1例、提前出院脱落2例,2组最终各纳入1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作业疗法、蜡疗和低频脉冲电刺激)和常规运动疗法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每个项目训练2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12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基于游戏的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包括力量训练、速度灵敏训练、动态稳定性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2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ioNeuro生物反馈仪和Flexcomp Infiniti System表面肌电分析系统测量分析患侧被动牵伸状态下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和内收肌的均方根值(RMS);采用Microfet2手持肌力测试仪测量患侧髋屈肌、髋伸肌、膝伸肌、膝屈肌、踝背屈肌和踝跖屈肌的肌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D区和E区的分值评定粗大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T)评定步行能力。结果①下肢RMS: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下肢肌肉腘绳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和内收肌RMS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腘绳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和内收肌RMS均明显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下肢肌力: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髋屈肌、髋伸肌、膝屈肌、膝伸肌、踝背屈肌、踝跖屈肌肌力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髋屈肌、髋伸肌、膝屈肌、膝伸肌和踝跖屈�
- 卢文清武志华高婧慧刘文近黄艳
- 关键词:痉挛性偏瘫体育游戏
- 中药烫熨联合督脉灸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中药烫熨联合督脉灸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在赣州市立医院行康复治疗的12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中药烫熨联合督脉灸,于干预前及干预4周时进行效果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肌张力分级、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低于干预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运动椭圆面积小于干预前、运动长度短于干预前,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ugl-Meyer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烫熨联合督脉灸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促进患者平衡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王芳郭全福邱青青
- 关键词:卒中痉挛性偏瘫运动康复
-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2023年上饶市中医院收治的62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静态平衡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NF技术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踝关节跖屈肌、桡侧腕屈肌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肢、下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技术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降低肌张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单独静态平衡训练。
- 郑瀚文曾红红
- 关键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卒中痉挛性偏瘫
相关作者
- 樊留博

- 作品数:88被引量:404H指数:13
-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
- 研究主题:电针 痉挛性偏瘫 痉挛性 神经功能 脑缺血大鼠
- 庄礼兴

- 作品数:406被引量:2,946H指数:28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靳三针 针灸疗法 针灸 靳三针疗法 针刺
- 马利中

- 作品数:68被引量:288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
- 研究主题:痉挛性 电针 痉挛性偏瘫 脑缺血大鼠 脊髓运动
- 赖耀铭

- 作品数:30被引量:133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痉挛性偏瘫 蜂针 刺法治疗 推拿 BOBATH疗法
- 刘宝华

- 作品数:61被引量:357H指数:13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痉挛 痉挛性偏瘫 膝关节控制训练 表面肌电图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