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2篇“ 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文章
- 聚乙二醇修饰药物非临床研究中聚乙二醇相关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评价关注点
- 2024年
-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是一种生物相容性高、无空间位阻、具有两亲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经过PEG修饰的药物可降低其在体内的清除率和/或改变药物的分布特征,具有提升药物稳定性、延长作用时间、降低给药频率、减弱抗原性等优势,因此PEG化修饰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药物制剂中。在该类药物的非临床组织病理学研究中,经常可观察到与PEG相关的组织空泡化现象,而目前对PEG修饰药物引起空泡化的机制与长期安全性影响认识还不充分。基于此,本文总结了PEG修饰药物常见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的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汇总了现有诊断标准和在实践中评估该类组织病理学变化的考虑因素,并提出了PEG修饰药物审评角度的关注点,以期为该类药物的非临床和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 戎怿李浩运李德利董田甜孟李凯宫新江张慧闫莉萍
- 关键词:聚乙二醇组织病理学改变空泡化安全性评价
- 基于内生邪气理论探讨银屑病发病与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
- 2024年
- 内生邪气在中医古籍中常作“化气”论述,为病理状态下的阳气变动,化气之为病与现代医学领域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银屑病作为一种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近年来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宜将本病归于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范畴。据此,本文浅要梳理了古今内伤化气病的文献记载,阐述了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并从银屑病发病的免疫学机制入手,讨论了银屑病与中医化气病的关系,再结合本病不同时期皮损的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围绕银屑病发病、病理变化及治疗转归等方面,作出外感邪气引动内伤化气的相关探讨,以期丰富中医化气学说,亦为银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策略提供新见解。
- 王华城
- 关键词:化气银屑病组织病理学微观辨证
- 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神经元钙活动增强参与微波辐射致焦虑样行为
- 2024年
- 目的阐明微波辐射对焦虑样情绪行为以及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结构和神经元钙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N小鼠36只,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微波辐射组,其中单纯行为学检测对照组8只,辐射组7只;光纤记录结合行为学实验对照组8只,辐射组7只;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每组各3只。采用中心频率9.875 GHz,平均功率密度12 mW/cm^(2)的X波段高功率微波模拟源,辐射15 min,建立微波辐射动物模型。利用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微波辐射后小鼠焦虑样情绪行为改变。采用HE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微波辐射对次级视觉皮层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基于遗传编码钙成像技术,通过光纤记录结合旷场、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范式,检测次级视觉皮层V2M区神经元钙活动变化。结果微波辐射后,辐射组小鼠探索旷场中央区域次数及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次数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3.10,P<0.05);辐射组小鼠次级视觉皮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凋亡,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深染,胞体皱缩,血管周间隙略增宽。光纤记录结合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后小鼠探索旷场中央区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P<0.05);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时辐射组对照组和辐射前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3.41,P<0.05)。次级视觉皮层神经元钙活动均显著增强。结论微波辐射可导致焦虑样行为发生以及次级视觉皮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次级视觉皮层神经元钙活动增强是微波辐射致焦虑样行为改变的重要机制。
- 冯志华潘婷何钢华常晨旭崔智琳杨镁楹郝延辉柳峰松李杨左红艳
- 关键词:微波辐射
- 骨化三醇改善牙龈卟啉单胞菌入血引发的小鼠肝组织糖酵解/氧化磷酸化失调及组织病理学改变
- 黄懋庭
- 基于血清抗-HBc定量建立慢性HBV感染者显著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无创诊断模型
- 2024年
- 目的建立慢性HBV感染者显著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诊断模型,并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7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胆内科住院并进行肝活检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457例慢性HBV感染者,收集患者的肝活检病理结果及常规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抗-HBc定量检测。依据Scheuer方法进行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分为显著与非显著肝坏死性炎症、肝纤维化和肝损伤组。根据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显著肝坏死性炎症、显著肝纤维化和显著肝损伤的数学模型,并与FIB-4、GPR、APRI、RPR利用ROC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价值。结果457例患者中显著肝坏死性炎症(G≥2)178例,非显著肝坏死性炎症(G<2)279例,显著肝纤维化(S≥2)248例,非显著肝纤维化(S<2)209例,显著肝损伤(G≥2或/和S≥2)264例,非显著肝坏死性炎症(G<2和S<2)193例。根据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别建立由抗-HBc、AST、PLT、TTR等指标组成的预测显著肝坏死性炎症的数学模型M-SHN,由抗-HBc、PLT、ChE、TTR、性别等指标组成的预测显著肝纤维化的数学模型M-SHF,及由抗-HBc、PLT、TTR、性别等指标组成的预测显著肝损伤的数学模型M-SHI,并通过ROC曲线分析各模型的预测价值,M-SHN模型的AUC为0.826(95%CI:0.788~0.860),M-SHF模型的AUC为0.776(95%CI:0.735~0.814),M-SHI模型的AUC为0.789(95%CI:0.748~0.825)。结论基于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及血清抗-HBc定量,建立了M-SHN、M-SHF、M-SHI模型,对于显著肝坏死性炎症、显著肝纤维化、显著肝损伤有较为可靠的预测价值,可帮助临床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 林维佳陆伟王雁冰张占卿
- 关键词:慢性HBV感染纤维化
- 电针调控HIF-1α/VEGF信号通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踝关节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电针通过调控HIF-1α/VEGF信号通路活性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踝关节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空白对照)、RA组(大鼠构建RA模型)、电针组(RA组大鼠给予电针治疗)、CAY10585组(RA大鼠腹腔内注射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剂)、电针+CAY10585组(电针组大鼠腹腔注射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剂),每组10只。模型建立后观察各组大鼠基本形态;8周后处死大鼠,比较治疗后大鼠踝关节直径;取大鼠踝关节行HE染色,观察整体病理形态及踝关节病理特征(滑膜细胞增殖、细胞侵蚀、血管翳形成、炎性细胞浸润、骨侵蚀)病理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Western-blot检测大鼠踝关节组织内软骨基质因子Ⅱ型胶原(CollagenⅡ)、C端肽(CTXⅡ)、Ⅱ型胶原C前肽(CPⅡ)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RA模型建立可以上调大鼠踝关节直径,踝关节滑膜细胞增殖、细胞侵蚀、血管翳形成、炎性细胞浸润、骨侵蚀病理评分,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均明显提升(P<0.05),关节滑膜上皮复层出现增生、间质水肿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的现象;电针干预可以下调大鼠踝关节直径、踝关节滑膜细胞增殖、细胞侵蚀、血管翳形成、炎性细胞浸润、骨侵蚀病理评分,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P<0.05),同时踝关节病理形态明显得到缓解;CAY10585干预再次增加RA大鼠病理形态,破骨细胞明显增加,骨质出现侵蚀、溶解骨层及炎性细胞浸润的现象,踝关节直径、踝关节滑膜细胞增殖、细胞侵蚀、血管翳形成、炎性细胞浸润、骨侵蚀病理评分,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再次提升(P<0.05);电针干预可以逆转CAY10585组大鼠趋势,再次下调大鼠踝关节直径、踝关节滑膜细胞增殖、细胞侵蚀、血管翳形成、炎性细胞浸润、骨侵蚀病�
- 张勇李春花熊冻梁艳
- 关键词:电针踝关节损伤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载量及血清IL-2R、GP73、miR-21与HBVM表达模式、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微小RNA-21(miR-21)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纳入本院125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肝脏炎症程度分为炎症较轻组(G_(0)~G_(2)期,n=61)和炎症较重组(G_(3)~G_(4)期,n=45);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纤维化较轻组(S_(0)~S_(2)期,n=80)和纤维化较重组(S_(3)~S_(4)期,n=26);根据外周血中是否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分为抗-HBs阳性组(n=77)和抗-HBs阴性组(n=29)。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IL-2R、GP73、miR-21水平,比较不同肝脏炎症程度、不同肝脏纤维化程度、不同HBVM表达模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载量、血清IL-2R、GP73、miR-21水平,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HBV DNA载量、血清IL-2R、GP73、miR-21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L-2R、GP73、miR-21水平分别为(559.65±46.65)U/mL、(149.87±31.65)ng/mL、1.98±0.65,均高于对照组[(272.54±28.65)U/mL、(48.76±9.65)ng/mL、1.2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较重组HBV DNA载量、血清IL-2R、GP73、miR-21水平分别为(5.98±0.73)loads、(703.54±57.54)U/mL、(243.65±38.65)ng/mL、1.99±0.54,均高于炎症较轻组[(4.65±0.68)loads、(450.65±36.65)U/mL、(80.43±20.34)ng/mL、1.54±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化较重组HBV DNA载量、血清IL-2R、GP73、miR-21水平分别为(6.03±0.98)loads、(675.65±58.04)U/mL、(189.65±41.65)ng/mL、2.34±0.34,均高于纤维化较轻组[(4.48±0.79)loads、(522.65±31.54)U/mL、(135.76±26.54)ng/mL、1.31±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组和抗-HBs阴性组HBV DNA载量、血清IL-2R、GP73、miR-21水平�
- 李述美刘冰刘冰彭思璐李铃李铃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受体高尔基体蛋白73
- COVID-19脑病理学改变及其机制研究
- 冠状病毒病 20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又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COVID-19全球大...
- 张培培
- 关键词:脑炎神经病理学病理学机制蛋白质组学
- 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胎盘病理学改变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胎儿胎盘的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89胎CHD胎儿(CHD组)及111胎正常胎儿(对照组)的产前超声资料、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观察组间胎盘病理改变、胎盘质量(P wt)、胎儿出生或引产时体质量(B wt)及P wt/B wt比值的差异。结果CHD组胎盘炎症2级、脐血管炎、合体细胞结节增多、边缘型脐带胎盘插入及单脐动脉发生率均高于、而钙化灶发生率及成熟胎盘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CHD组P wt、B wt均低于、而P wt/B wt比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CHD组7.87%(7/89)胎儿P wt/B wt比值大于对应孕周P wt/B wt比值第90百分位,对照组为1.80%(2/1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胎儿胎盘存在灌注不良、高级别胎盘炎症及功能不全等病理学改变。
- 熊晓蔚吴青青张思敏王晶晶
- 关键词:胎儿心脏先天性畸形胎盘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相关的病理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2023年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对其相关的病理学改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早年主要关注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急性和慢性阈值改变及其病理学基础,而当前认识到其慢性病理学改变更加复杂而严重,这包括导致静脉入路的狭窄或阻塞、三尖瓣关闭不全、血栓形成或栓塞及CIED相关的感染、导线拔除。废弃、失功及感染导线拔除遇到的困难超出了想象,这反过来促使研究CIED相关的病理学改变,以揭示这些问题的病理学机制,以便在临床上更好地处理这些患者和相关的问题。
- 李延辉
- 关键词:起搏导线三尖瓣反流
相关作者
- 岳茂兴

- 作品数:800被引量:1,552H指数:2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6医院
- 研究主题:临床救治 救治 四氧化二氮 疗法 MODS
- 李建忠

- 作品数:147被引量:29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四氧化二氮 MODS 冲毒复合伤 硝酸羟胺 染毒
- 吴继华

- 作品数:103被引量:222H指数:7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6医院
- 研究主题:硝酸羟胺 网织红细胞计数 免疫组化 四氧化二氮 病理学改变
- 刘大维

- 作品数:179被引量:755H指数:13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
- 研究主题:冲击伤 肺损伤 水下冲击伤 创伤 冲击波
- 张建中

- 作品数:1,043被引量:3,715H指数:2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银屑病 皮肤 特应性皮炎 流行病学调查 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