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15 篇“ 疱疹病毒科感染 “的相关文章
用于在疱疹病毒 科 感染 的疗法或预防中使用的肽 本发明涉及新型肽,其氨基酸序列来源于HD‑5,用于在治疗和/或预防疱疹病毒 科 感染 中使用,特别是用于治疗和/或预防β疱疹病毒 科 感染 ,如HCMV感染 。 J·韦坎普 M·辛德勒 R·博费尔特 R·布辛格 D·埃曼北京市带状疱疹 就诊病例疼痛变化及其影响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带状疱疹 就诊病例疼痛变化情况及其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密云区医院门诊首次就诊并被诊断为带状疱疹 (HZ)的3487例病例纳入研究。登记对象资料并发放记录卡,病例自行记录疼痛时间和出疹时间等信息。分别在病例出现皮疹后21、90、180和365 d进行电话随访,内容包括住院情况、出疹与疼痛出现的部位、开始和结束时间,以HZ简易疼痛量表(ZBPI)评价疼痛对生活的影响。结果纳入分析的2999例HZ病例年龄为(53±16)岁,其中男性1377例(45.91%),50岁及以上1903例(63.45%),出疹后21 d轻、中和重度疼痛分别占20.87%(626例)、37.98%(1139例)和33.81%(1014例),无痛感和不适感者仅占5.07%(152例),无痛感但有不适感者占2.27%(68例)。疼痛部位多与皮疹部位一致,胸背部和腰腹部多见,分别占35.58%(1067例)和29.18%(875例),其次为四肢和面颈部,分别占16.74%(502例)和16.40%(492例)。HZ病例疼痛天数的M(Q_(1),Q_(3))为14(8,20)d,带状疱疹 后神经痛(PHN)发生率为6.63%(171/2580)(剔除出疹后90 d拒访或失访的419例病例)。HZ病例出疹后21 d内疼痛评分为(5.19±2.73)分,其中PHN病例疼痛评分为(7.61±2.13)分,明显高于非PHN病例[(5.04±2.69)分](P<0.001)。HZ病例出疹21 d后日常活动、情绪、行走能力、工作、社交、睡眠和娱乐方面受影响比例范围为60.79%~83.83%,以睡眠所受影响较大(83.83%),其中PHN病例在ZBPI量表中疼痛与生活维度的影响评分范围为4.59~7.61分,高于非PHN病例(2.49~5.04)(t值范围为8.86~11.67,均P<0.001)。结论带状疱疹 就诊病例出疹后疼痛比例高,PHN和50岁及以上带状疱疹 病例疼痛更明显,对生活影响更大。 赵丹 索罗丹 潘静彬 彭兴慧 王砚飞 周涛 李晓梅 马莹 李子昂 庞星火 卢莉关键词:疱疹病毒科感染 疼痛 随访研究 疾病负担 消化道慢性活动性EB病毒 感染 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消化道慢性活动性EB病毒 感染 (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间诊断的3例消化道CAEBV。对3例消化道CAEBV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3、32、31岁。所有患者均间断发热伴反复腹泻持续数年,以及外周血EB病毒 DNA拷贝数持续升高。内镜下,所有患者肠道均受累呈溃疡状病变,1例食管同时受累呈结节样病变。光镜下,3例黏膜活检均见中等量的多形性炎性细胞浸润,其中淋巴样细胞无或仅轻度异型,例3见深在裂隙状溃疡。肿瘤细胞均表达CD3和T细胞胞质内抗原1,CD5丢失、CD56阴性;例1和例2中病变细胞呈CD4和CD8均阴性,例3病变细胞CD4阳性而CD8阴性;EB病毒 编码的RNA原位杂交均为阳性。例1、例2分别随访16和17个月病变无明确进展,例3随访22个月后进展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结论消化道CAEBV罕见,后期有转化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可能,其临床症状及组织学形态与炎症性肠病类似,尤其在小活检标本中极易混淆,重要的是整合临床病理、影像学及实验室资料以避免误诊。 陈文 宋国新 王震关键词:肠道病毒感染 疱疹病毒科感染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五例人类疱疹病毒 性脑炎和(或)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评估脑脊液第二代测序技术在人类疱疹病毒 性脑炎和(或)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1-9月5例高度疑似人类疱疹病毒 性脑炎和(或)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脑脊液第二代测序结果综合分析病原学来源。结果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以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为主要症状与体征,脑脊液白细胞计数(74~260)×106/L;第二代测序共分离与鉴定病毒 1属3种,检出人类疱疹病毒 Ⅰ型1例、Ⅲ型3例和Ⅳ型1例;人类疱疹病毒 核酸序列数为4~5406条,将鉴定的读数映射到病毒 基因组的覆盖度为0.08%~81.01%。结论脑脊液第二代测序技术可辅助人类疱疹病毒 性脑炎和(或)脑膜炎的诊断,并可对病毒 进行准确分型,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金珂 王晓娟 关鸿志 秦灵芝 贾亚珍 周珂珂 马海畅 王月 王芳 邢丽 李玮关键词:疱疹病毒科感染 脑脊髓液 基因检测 脓毒症病人合并人疱疹病毒 血症的诊疗进展 2019年 脓毒症被定义为因感染 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中,细菌感染 引起的脓毒症最为常见。随着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等新的临床检验方法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脓毒症病人血液中的人疱疹病毒 的检出率逐渐呈上升趋势。然而,脓毒症病人合并人疱疹病毒 血症是否影响病人的预后以及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对脓毒症病人合并人疱疹病毒 血症的病理生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案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赵英珺 李培杰关键词:脓毒症 分子诊断技术 高龄桥本脑病一例 被引量:2 2018年 桥本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的脑病,其起病形式、首发表现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易误诊为其他病因的脑部疾病。因此,我们就一例高龄特殊桥本脑病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95岁,因"意识模糊1h"于2016年4月3日1405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h家人发现其意识模糊,言语减少,不能认识家人. 陈炎 朱幼玲 董斌关键词:桥本病 疱疹病毒科感染 甲状腺激素类 药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5年 药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是一种特异性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皮疹、发热、淋巴结炎及内脏系统受累(包括肝炎、心肌炎、肾炎、肺炎等).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确切,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药物代谢途径、病毒 感染 与激活、免疫反应及遗传等.由于初发症状的非特异性,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往往被延迟,其死亡率高达10% ~ 20%.及早诊断并停药是治疗的关键,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综合治疗能够降低药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患者死亡率. 唐彪 季必华关键词:药疹 嗜酸粒细胞增多 疱疹病毒科感染 HLA抗原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对频繁复发的生殖器疱疹 的免疫作用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索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 DCs)对频繁复发的生殖器疱疹 的免疫作用。方法选取确诊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患者10例,于静息期、复发早期及后期抽取外周血,通过梯度离心法分离白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 DCs百分比,白细胞体外原代培养,ELISA法检测血清以及白细胞培养上清液干扰素(interferon,IFN)α和IFN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生殖器疱疹 复发后期外周血p DCs百分比相较对照组、静息期及复发早期显著减低(P均<0.05);患者血清IFNα水平高于对照组,复发早期显著升高,后期降低(P均<0.05);患者IFNγ水平在疾病各期呈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息期略低于正常参考值,发病早期和后期均高于正常参考值。IFNα、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HSV)-2和寡聚脱氧核苷酸(Cp G-oligodeoxynueleotide,Cp G ODN)均可诱导外周血白细胞产生IFNγ,患者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BDCA-2抗体可抑制HSV-2和Cp G ODN的诱导作用。结论 p DCs参与了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的免疫反应,频繁复发的生殖器疱疹 存在Th1淋巴细胞对p DCs介导的免疫反应减低。 杨闰平 李安信 李晓鹏 刘元林关键词:浆细胞 疱疹病毒科感染 天津地区不孕妇女和孕妇TORCH感染 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不孕妇女和孕妇妊娠期TORCH感染 的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 998例育龄期不孕妇女及5 075例孕妇TORCH IgM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不孕妇女风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57%、1.47%、0.13%和3.67%,总阳性率为5.84%;孕妇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4%、1.97%、0.18%和3.96%,总阳性率为7.15%;不孕妇女或孕妇所检测的4种病毒 抗体阳性率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疱疹病毒 IgM抗体阳性率最高,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最低,且孕妇TORCH总感染 率高于不孕妇女(P<0.05)。结论天津地区育龄期妇女存在一定的TORCH感染 率,对天津地区不孕妇女及孕妇进行TORCH监测对于预防和降低胎儿TORCH感染 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米东 祁珮 陈淑琴 王承缙 张月香关键词:风疹 弓形虫 巨细胞病毒感染 疱疹病毒科感染 人类疱疹病毒 6、7、8型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3年 疱疹病毒 是一类在分子生物学和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病毒 ,它们是典型的双链DNA病毒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中人类疱疹病毒 (HHV)6、7、8型是近年来发现与幼儿急疹、移植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等相关的疱疹病毒 。目前国内外对此3种病毒 感染 的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比较活跃。疱疹病毒 大约有100种之多, 郑毅 赵友云 王业富关键词:疱疹病毒科感染
相关作者
吴南屏 作品数:426 被引量:318 H指数: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HIV HAART HIV-1 艾滋病 感染者 陈亚岗 作品数:177 被引量:2,038 H指数:2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耐药性 肺炎克雷伯菌 质粒介导 Β-内酰胺酶 肠球菌 朱彪 作品数:133 被引量:299 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艾滋病 KSHV HIV 卡波氏肉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许丽华 作品数:3 被引量:2 H指数:1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9医院 研究主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并发 肺炎支原体肺炎 非典型川崎病 反复发热 谈兆麟 作品数:4 被引量:14 H指数:2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 研究主题:EB病毒 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呼吸道合胞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