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9篇“ 电影本体论“的相关文章
- 力的流动:电影作为情动机器——围绕德勒兹电影本体论的思考
- 2025年
- 长久以来,理论界对德勒兹电影本体论的解读多来源于他在哲学史中对“再现”命题之探讨,这种关注继而又落脚在一些概念阐释上,成为一种囿于客观性的语言论研究。在德勒兹看来,电影作为“透视”物性的机器,能通过“物我”之间内在性之力的流动,显现出隐蔽在画面表象之后的东西,进而摆脱现实与影像生产之间割裂的二元再现关系。以重建主客关系的角度看待德勒兹对“运动”“情感”“时间”等概念的运用,将德勒兹的电影本体论视为通达生命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路径,可尝试以此打开其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相连的通道。
- 曾天一
- 关键词:电影本体论情动气韵生动
- 电影是一道门:一种新的电影本体论被引量:2
- 2024年
- 电影理论家热衷于讨论“电影是一扇窗”,而忽略了“电影是一道门”。电影的本体论可分为“窗”与“门”两大传统:隔窗而望,是隔,是抽离,是“置身事外”;推门而入,是不隔,是沉浸,是“置身事内”。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变革,电影艺术提供了三种令观影者“置身事内”的代入方式:“沉浸之门”提供视觉代入,“移情之门”提供情感代入,“抉择之门”提供意志代入。晚近以来不少科幻电影提醒我们,屏幕或将成为通道:虚拟之物屡屡进犯现实,轻而易举地“破门而入”;深陷虚拟世界的个体试图逃离,却发现自己难以“破门而出”。这不啻构成了后人类时代关于后电影的有力指控与惊悚寓言。作为一种新的电影本体论,“作为门的电影”以接受体验为考察重点,以虚拟艺术为历史脉络,以跨越媒介为未来趋势,或将激发更多关于后电影的探索与实践。
- 施畅
- 关键词:电影本体论虚拟现实
- “科外幻”与电影本体论的实验式构想
- 2024年
- 梅亚苏的“科外幻”设想在两个方面受到质疑:一是难以找到纯粹的“科外幻”叙事;二是难以为“科外幻”提供统一的意义解读框架。在“科外幻”的世界里,虽然运行着相互感知的逻辑,但缺乏将表象联结起来的法则。“科外幻”这一概念强调虚构在本体论层面的可能性,而电影作为一种实验性装置,恰好能容纳这种范式。在后人类视域下,电影不仅能探索现实,更是一种考察超越人类当前经验和身份的媒介。影像的双重偶然机制——成像过程中的“任意瞬间”不可测定性和蒙太奇对影像时空的交互变换——体现了非线性和非人类中心的世界观。电影的“科外幻”特性允许影像相互映射为可能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叙事和时间感知界限,同时也促使观众以多重视域和逻辑去理解电影,探索后人类时代可能出现的多元现实。
- 马笑寒
- 关键词:电影本体论
- 黑栈、算法与AIGC:行星智能时代的电影本体论
- 2024年
- AI大模型的迅速发展让电影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电影第一次面临其“基础设施”的解构和重建。从“制作”到“生成”的变革也让我们对作为新基础设施的AI大模型有更深刻的理解,即它不是一个“黑箱”,而是一个“黑栈”。就此而言,本杰明·布拉顿的“堆栈”思想可以在“行星计算”的语境下提供一条探索当代AI大模型及其算法的有效路径。在人工智能或将接管电影生产的AIGC时代,人类需要与AI建立起一种肯定性的生命政治关系。
- 韩晓强
- AI忆术:迈向完整电影神话的AI电影本体论之问被引量:1
- 2024年
- 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的艺术研究亟需回到“电影是什么”的巴赞电影本体论之问。其前提在于突破作者论悖论、艺术真实性和拟人化误区这三重研究阻碍,以寻找并确立人工智能(AI)技艺自体性。从电影媒介技术发展史的视角来看,电影艺术大致经历“胶片电影→数字电影→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AI电影)”的媒介混杂性与美学特征变迁。根据电影眼(维尔托夫)、电影笔(曼诺维奇)的观点,AIGC时代的电影成像机制是由AI“电影脑”的自我幻觉与生成决定的,但其意向性目标并非巴赞意义上的现实,而是作为记忆渐近线的完美电影,因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追求的是模仿人类记忆中电影经验而非创造新的电影语言或美学风格,有着记忆还原主义美学风格。基于柏格森的著名的记忆椎体模型,人工智能所生成的记忆还原主义影像美学只是AI“电影脑”的前意识循环,这种深度伪造美学还存在文化霸权问题,AI智能体的本质类似对外界刺激(输入)立即作出反应(生成)的草履虫般的单细胞原生生物,不仅没有达到如今在业界和学界所追捧的AI艺术革命,反而有可能造成艺术创造力的根本性丧失与创新性的自我束缚,更是对当下性的忽略与现实性的遗忘。这亟待我们保持对技术危险本质的追问立场,进而探索艺术救渡的可能性。
- 陈亦水
- 关键词:电影美学技术哲学媒介批评
- 电影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新的电影本体论——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电影世界的“电影-思维”向度解读
- 2024年
- 当代电影研究中的“哲学转向”基于“电影是一种能思考的实存吗?”的新的电影本体论提出的。从这一新的电影本体论立场出发,电影开始“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在德国电影理论家托马斯·埃尔塞瑟对当代电影研究中的“哲学转向”的观察视点的指导下,本研究尝试以“电影-思维”这样一种新的电影本体论,重新思考德国导演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电影世界的生成及表现机制,以探寻从电影本身去理解电影“思考”过程的有效途径。
- 张文
- 数字时代的电影本体论——重思电影的“自动机制”被引量:1
- 2023年
- 斯坦利·卡维尔的自动机制理论批判性地反思了巴赞的“电影摄影本体论”,把电影理论的重心“从现实转向世界”,并提出电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世界的重新联结。罗德维克在数字时代的语境下发展了卡维尔的自动机制理论,提出数字电影的基石是仿真性。马诺维奇翻转了动画与电影的地位,认为数字时代电影重拾了动画的技术,具有明显的人工特性。自动机制的理论内涵需要在数字时代的语境下进行更新,但是卡维尔电影哲学式的思索是深刻而具有理论生命力的。
- 陈阳胡鹏飞
- 关键词:仿真
- 电影实在的生成与存在:巴赞与克拉考尔的电影本体论对话被引量:3
- 2023年
- 巴赞和克拉考尔均认为电影的现实主义审美奠基于电影本体论之上,“电影为什么是一种实在以及是一种什么样的实在”是电影本体论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对此,巴赞基于主客二分逻辑论证了电影实在,而克拉考尔则通过批评主客二分,论证了电影实在是意向性客体。巴赞和克拉考尔共享同一个思考线索:从电影的生成理解电影的历史性存在。根据此线索,克拉考尔的早期思想、巴赞的思想、克拉考尔的后期思想构成了一条思想演变线索,其中关键变化是电影基于记忆逻辑的旧历史性被类时间之流形态的新历史性所取代,克拉考尔最终以机械复制、主体意志、蒙太奇这三种电影生成逻辑为“电影是意向性客体”这一观点做出辩护。从巴赞到克拉考尔的电影本体论在形而上层面预告了电影的虚拟化命运。
- 侯杰耀
- 关键词:电影本体论蒙太奇机械复制主客二分
- 神话与现实: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探析
- 2023年
- 巴赞的电影理论从本体论视角考察了电影的发展进程,他从人们追求完整现实的本性出发,以电影神话为标准,讨论怎样的电影创作才是合乎电影本性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出现,为巴赞的理论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支持。巴赞对蒙太奇手法的限制性态度与爱森斯坦的理论形成尖锐的冲突,两种电影美学体系的对立,为此后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张力。
- 李一鸣
-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蒙太奇
- 终结还是延续?——后电影时代对巴赞电影本体论的再思考被引量:2
- 2022年
- 重新解读巴赞的电影本体论对于理解后电影时代的电影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提出后电影时代的电影呈现为一种动画本体论,并将之视为巴赞电影理论的对立面。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摄影所具有的索引性。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数字媒介虽然逐渐取代了胶片媒介,但胶片媒介的美学特征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巴赞电影理论蕴含物质媒介、影像观念与表达技艺三个层面,它们相互影响又互为敞开,形成了一个跨维度的开放系统。这一理论话语在后电影时代依然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力。
- 李坤
- 关键词:电影本体论
相关作者
- 刘悦笛

- 作品数:296被引量:1,041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生活美学 分析美学 美学 中国美学 中国性
- 刘斐

- 作品数:6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研究主题:电影 电影本体论 神话 酒神 历史性
- 石川

- 作品数:71被引量:30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
- 研究主题:当代电影 上海电影 华语电影 电影制片厂 电影研究
- 李坤

- 作品数:43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
- 研究主题:基因 拟南芥 拟南芥幼苗 高盐胁迫 种子萌发率
- 吴冠军

- 作品数:115被引量:846H指数:20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政治哲学 人工智能 阿甘本 他者 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