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4篇“ 生殖方式“的相关文章
- 卤虫的生殖方式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2024年
- 生物的生殖方式及其调控机制是生命科学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卤虫是一类具有优良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的小型甲壳动物,依据生殖方式可分为八个两性物种和众多地理孤雌种群,是理想的生殖机制研究模型动物。对于卤虫生殖机制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性物种/孤雌种群鉴定、染色体核型分析、种间杂交实验、生物地理学、群体遗传学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争议性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数据的积累和卤虫完整基因组序列的解析,对于卤虫性别决定机制以及孤雌发生机制的研究已逐渐聚焦于基因组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总结了卤虫生殖机制的研究历史和前沿,并结合本团队的研究和思考,分别对两性卤虫和孤雌卤虫的性别调控机制相关信息进行了整理,并对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 杨劲树毕宁杨卫军
- 关键词:卤虫两性生殖孤雌生殖生殖调控
- ‘清水’草地早熟禾生殖方式鉴定及其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特性研究
- 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是一种优良的多年生牧草和草坪草,具有兼性无融合生殖特性。长期以来,国外育种家利用该草种的无融合生殖特性进行亲本选配,育成了众多无融合生殖率高的品种,节约了杂交种制种成本和育种...
- 余江弟
- 关键词:草地早熟禾无融合生殖内源激素差异表达基因
- “无减数融合”生殖方式的发现及其育种实践意义被引量:1
- 2024年
- 多倍化通常被认为是物种形成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物种性状革新和生态适应性演化具有重大影响[1~3].同时,多倍化也是作物和鱼类驯化的关键因素,许多作物和养殖鱼类在演化过程中都经历过一到两轮的多倍化事件,表明多倍化的优势和变异使得这些多倍体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良农艺性状,从而被人们选择进行种植和驯养[4~6].
- 鲁蒙周莉桂建芳
- 关键词:养殖鱼类育种实践多倍化生殖方式物种形成
- 基于乡土资源设计“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
- 2024年
- 设计“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时,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以福建泉州永春芦柑为例,通过构建“帮助芦柑种植户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沈慧文何夏森
- 关键词:乡土资源真实情境初中生物学
- 冠突散囊菌不同生殖方式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 2023年
-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黑茶中的优势微生物,其存在差异较大的有性型和无性型生殖方式,本研究旨在分析冠突散囊菌两种生殖方式下的基因表达差异,为其生殖发育研究提供数据。对冠突散囊菌有性型和无性型的菌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与两种生殖方式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机制。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菌体转录组序列中共发现了381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产物、生物膜、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相关代谢通路中,负责调控氧化还原反应、催化活性、金属离子结合以及跨膜转运等。通过对DEGs进行功能分析,从中筛选了chsD、chsC、HOP1、DMC1、MAT1-2和wetA等66个可能在冠突散囊菌生殖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基因,主要在孢子壁合成、性别分化、钙离子代谢途径等方面行使功能,其中MAT1-2、wetA已被验证在冠突散囊菌性别分化及孢子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冠突散囊菌生殖调控及高效产孢发酵技术提供了基础。
- 胡治远刘石泉徐正刚董萌
- 关键词:冠突散囊菌生殖方式转录组测序基因挖掘
- 一种独特的无减数融合生殖方式的发现及一条合成不育异源多倍体高效路径的创建被引量:5
- 2023年
- 多倍化与生殖方式转换之间的联系作为进化遗传学的热点,能被开拓为农业生物遗传改良的新路径.最近我们通过整合雌核生殖银鲫和有性生殖鲫的基因组,创制了一个新双三倍体群体,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雌性恢复了单性雌核生殖能力.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少数雌性获得了一种定义为“无减数融合生殖”的独特生殖方式.具有这种生殖方式的新双三倍体雌性不仅从单性雌核生殖银鲫遗传了无减数分裂产生不减数卵子的能力,还从有性生殖鲫遗传了卵核与精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能力.随后我们将这种新双三倍体与二倍体团头鲂进行交配,直接创制了一个合成异源七倍体群体.它们的染色体组由来自其母本新双三倍体鲫的全套染色体组和来自父本二倍体团头鲂的一套染色体组构成.此外,我们还在一尾异源七倍体的部分体细胞中,检测到鲫与团头鲂染色体间相互易位的现象.随后我们追踪了异源七倍体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揭示了它们不育的细胞学机制.结果表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减Ⅰ)前期,染色体联会异常以及DNA双链断裂无法被完全修复,导致异源七倍体初级卵母细胞严重凋亡.尽管其初级精母细胞在减Ⅰ前期表现出与初级卵母细胞相似的染色体行为,但它们可以发育到减Ⅰ中期,并最终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失败而发生凋亡.最后,我们建立了一个可持续大规模生产具有无减数融合生殖能力的新双三倍体克隆系,还将其与多种鲤科鱼类进行交配快速创制出多种整合有不同鲤科鱼类基因组的不育异源多倍体群体,由此研发出一条高效的育种技术路径.本研究不仅拓宽了我们对脊椎动物生殖方式转换的认识,还为多倍体育种和杂种优势固定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策略.
- 鲁蒙张勤灿朱子彧彭芳李志汪洋李熙银王忠卫张晓娟周莉桂建芳
- 动物奇特的生殖方式
- 2022年
- 生物圈因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通过生殖、发育使物种能更好地生存,也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更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延续和发展。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许多动物进化出了一些别样的生殖方式:腔肠动物:在适宜的温度、良好的营养条件下,水媳一般进行无性生殖,即芽体内中空的腔与母体的消化腔相通,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当芽体生长到一定时期。
- 蒲毅
- 关键词:营养物质生殖方式动物进化无性生殖腔肠动物生物圈
- 水稻干尖线虫生殖方式、生活史及温度对其存活能力的影响及其在水稻中的分布被引量:3
- 2022年
- 为了解近年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寻找新的水稻干尖线虫病害防控方法,通过在胡萝卜愈伤组织、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和水稻中培养水稻干尖线虫的方法对其生殖方式、生活史和温度对其存活能力的影响及其在水稻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2个水稻干尖线虫种群中,只有G8-315种群可孤雌生殖;在25℃下,水稻干尖线虫在胡萝卜愈伤组织和灰葡萄孢菌上生活史均约为12 d,在水稻苗上生活史约为11 d;-20℃以下低温或42℃以上高温处理12 h,在清水、胡萝卜愈伤组织和灰葡萄孢菌中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显著下降,处理72 h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为0;带虫干燥谷粒在-80、-20和4℃低温保存6个月后,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显著低于25℃(对照),其中-80℃保存的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为0;56、70和80℃高温处理12 h后,2个水稻品种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显著下降,80℃处理16 h后2个水稻品种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为0;水稻幼苗各部位均可检测出水稻干尖线虫,其中假茎部位水稻干尖线虫数量最多,此外多数谷粒不携带水稻干尖线虫,携带线虫的谷粒呈无规则随机分布。
- 谢家廉杨芳徐幸王步云彭云良姬红丽
- 关键词:线虫水稻干尖线虫孤雌生殖极端温度
- 寄主植物转换对两种不同寄主专化型棉蚜生殖方式的影响
- 史庆雨
- 天山蒲公英两种生殖方式个体的性细胞分化被引量:1
- 2021年
- 天山蒲公英(Taraxacum tianschanicum)具有有性和无融合两种生殖方式,为了解两种生殖方式个体的性细胞分化的异同点,本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天山蒲公英两种生殖方式个体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分化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无融合生殖个体与有性生殖个体的小孢子分化阶段无明显区别,四分体分化期之后,两性生殖个体的雄配子体依次分化形成单核、二核、三核花粉,而无融合生殖个体进入了雄配子体败育期;与两性生殖个体的大孢子和雌配子体分化过程相比,无融合生殖个体的大孢子母细胞不经过四分体分化期,二分体的合点端大孢子发育成胚囊,卵细胞不通过受精作用就发育成心形胚。无融合生殖个体雄配子体败育可能是胼胝质不分解或绒毡层结构发生异常所致;兼性无融合生殖特性的出现可能是该植物适应多变气候特征的进化对策。本研究可为蒲公英植物的分类和植物无融合生殖发生机理提供胚胎学参考依据。
- 李月含陆婷陆璐王盼沈思敏
- 关键词:兼性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体
相关作者
- 桂建芳

- 作品数:341被引量:1,831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银鲫 鱼类 异育银鲫 雌核发育 克隆
- 周莉

- 作品数:131被引量:643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银鲫 石斑鱼 异育银鲫 多倍体 垂体
- 朱蓝菲

- 作品数:19被引量:382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银鲫 异育银鲫 雌核发育系 雌核发育 鱼纲
- 董成稳

- 作品数:15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齐鲁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雌核发育 彭泽鲫 高校 胚胎发育 同工酶
- 袁成明

- 作品数:13被引量:192H指数:9
-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 研究主题:蔬菜 西花蓟马 蓟马种类 蔬菜蓟马 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