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8篇“ 生态学机制“的相关文章
水土保持碳汇作用的生态学机制
2025年
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并非永久性封存,而是高度依赖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在排放、平衡、吸存之间切换。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能有效调节项目区的碳汇能力。通过从外源增汇、内源增汇和减蚀减排等3个方面分析水土保持碳汇的生态学机制,发现水土保持措施不仅能够促进土壤矿物碳泵和土壤微生物碳泵的协同效应,还可以解除单株植被的限制因子,实现生态系统新平衡,减少土壤侵蚀和碳排放,提升碳汇能力。研究细化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土保碳、减蚀减排和增绿增汇效益,为构建碳汇水土保持项目或水土保持负碳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李小燕李小燕李智广卢顺发吴娟钟小剑
关键词:水土保持土壤生态学机制
甘加草原蝗虫物种共存的生态学机制:食性和肠道细菌的视角
王苏昊
塔六点蓟马和巴氏新小绥螨共存与排除的生态学机制
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takahashii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中多种害螨的土著性天敌。自然条件下,生境中的塔六点蓟马在发生时间与种群数量上总是滞后于其靶标害螨,表现出明显的跟随现象。通过淹没式释...
刘明秀
关键词:捕食螨
曲霉菌通过柄曲霉素促进松材线虫与松墨天牛耦合的分子生态学机制
松材线虫病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生态灾害,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其病原。松材线虫病主要通过媒介昆虫携带松材线虫进行传播,在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媒介昆虫为松墨天牛(Monochamus ...
王津津
关键词:曲霉菌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
红火蚁回避虫生真菌的化生态学机制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讨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对虫生真菌的回避性,解析影响其选择自然生境土壤的信息化物质,于室内采用双向选择装置观察红火蚁工蚁对含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爪哇虫草菌Cordyceps javanica蚁巢土壤(土堆型、分散型和隐巢型)的群体选择行为,通过培养皿选择性试验测定红火蚁单头工蚁对含菌土壤的回避性及运动响应行为,并运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影响红火蚁在不同含菌土壤中运动的土壤挥发物成分。结果显示:红火蚁个体和群体对含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土壤均表现出显著排斥和回避行为,而对含爪哇虫草菌土壤无明显回避行为。3种含菌土壤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存在一定差异,含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土壤的挥发物组分较相似,均含较高比例的烃类(分别为44.86%和35.10%)和酮类(分别为35.76%和51.33%)物质,醛类化合物是含球孢白僵菌土壤的特有挥发物组分,吡嗪类是含金龟子绿僵菌土壤的特有挥发物组分;含爪哇虫草菌土壤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都较少,仅检测到3种挥发物。表明土壤中不同种类虫生真菌的挥发物组分差异可能会引起红火蚁的选择行为差异,爪哇虫草菌对红火蚁无明显的驱避作用,可能与其挥发物种类和含量较少有关,在红火蚁菌剂的研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雷妍圆李群臣符展源朱惠政Hussin Abid官昭瑛
关键词:红火蚁虫生真菌
棉花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及其生理生态学机制被引量:2
2023年
通过汇总一些国内外现存的棉花种植行业的研究结果,结合目前我国棉花种植的基本状况,探讨了棉花轻简化发展机制
张占江
关键词:生态学机制
品种混作的生态学机制和筛选指导原则被引量:1
2023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农业种植结构逐渐单一化,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农业发展面临着确保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本文回顾了生态学和农业研究中品种混作的生态学机制(互补效应、选择效应、抗病原菌机制、菌根共生机制和植物-土壤反馈效应),分析了品种混作存在的潜在风险,混作效果受品种、环境和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对自然和农业系统中品种混作的研究表明,品种混作提高了物种和物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的提高通常有益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在提高作物生产力和减少病虫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混作品种的筛选原则以及功能性状评价依据,提出混作品种的筛选应基于功能性状、目标导向和实际的生产需求,并以产量、产量稳定性和抗胁迫能力等指标对混作性能进行综合性评价。
侯赛赛王蕾许华森王红王鑫鑫
关键词:基因多样性植物性状
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地理分布特征及生态学机制被引量:4
2023年
真核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大型河流真核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和生态学机制仍知之甚少.以我国西南梯级水电开发河流金沙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底栖真核微生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了真核微生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沿河流向下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群落结构和优势属的相对丰度在上游自然河段和梯级大坝河段差异显著.距离衰减分析的结果显示,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的群落构建受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的共同作用;方差分解分析和中性模型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其地理分布模式主要受到扩散限制的驱动.共现网络结果表明,相比于上游自然河段,梯级大坝河段的种间竞争关系和网络联通性较弱,说明了底栖真核微生物在上游自然河段的相互作用更强.研究结果补充了我国西南河流底栖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资料不足,为梯级水电开发河流底栖真核微生物的生态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崔戈陈娟王沛芳王超王超王洵吴程
关键词:沉积物群落结构
光肩星天牛对沙林杨选择与产卵偏好性的化生态学机制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是杨、柳、槭、榆属等树木的重要蛀干害虫。幼虫生活隐蔽,取食树木的韧皮部与木质部,导致树木死亡或失去利用价值。上世纪中后期该害虫曾使我国“...
杨兵军
关键词:光肩星天牛挥发物产卵杨树
寒、湿邪气侵袭伤脾的肠道微生态学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 从肠道微生态学机制探究寒邪、湿邪与寒湿兼邪损伤脾主运化功能的差异。方法 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寒湿兼邪、寒邪、湿邪侵袭雄性昆明种小鼠7d,然后检测肠道消化酶活性(淀粉酶、蛋白酶、乳糖酶、蔗糖酶)与微生物活度等指标。结果 结果显示,寒湿兼邪侵袭显著降低了机体胸腺指数(P<0.05),显著降低肠道微生物活度、乳糖酶及淀粉酶活性(P<0.05),增加粪便含水量与排便次数;寒邪侵袭显著升高了肠道蔗糖酶活性(P<0.05),降低了肠道黏膜FDA,增加粪便含水量与排便次数;湿邪侵袭显著降低了肠道内容物淀粉酶、蔗糖酶活性及微生物活度(P<0.05),降低了小鼠摄食量。结论 三种外感邪气中,寒湿兼邪抑制小鼠肠道黏膜及内容物酶活性最显著,阻碍脾主运化功能、损伤卫阳症状最显著;寒邪仅次于寒湿兼邪;湿邪损伤脾主运化的症状不显著。
吴仪彭昕欣张晨阳谭周进
关键词:脾主运化肠道消化酶免疫器官指数

相关作者

王友绍
作品数:155被引量:1,125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红树植物 红树林 N 萃取 铀
孔祥波
作品数:162被引量:52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性信息素 引诱剂 诱芯 信息素 DSRNA
于贵瑞
作品数:451被引量:8,863H指数:5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涡度相关 热带季节雨林 碳
郑华
作品数:272被引量:9,205H指数:5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补偿 穿透雨
欧阳志云
作品数:682被引量:21,574H指数:8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