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8篇“ 现代长篇小说“的相关文章
贵州现代长篇小说的萌生与确立
2025年
相较于国内现代长篇小说的发生、发展,贵州现代长篇小说起步颇为滞后,新时期到来之后才出版了真正意义上的首部长篇作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贵州文坛分别有过长篇小说创作萌生却未竟的曲折经历,只是隐匿于故纸旧刊之间而鲜为人知。1978年《岩鹰》的出版让贵州现代长篇小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艰难突围,也昭示着贵州作为省际区域内小说创作长篇时代的到来。自《岩鹰》面世至1985年,则是贵州长篇小说创作的发生与确立阶段,共出版了约21部作品,题材涉及农村、知青、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等各个方面。站在全国视野中审视贵州现代长篇小说的发生与确立,虽然起步较晚、积累较少,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有了起色和进展,呼应了国内长篇小说创作的时代主潮。
王太军颜同林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1922-1949)的几点思考
2024年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意义自然是“用现代人的语言(白话)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民主、科学)”,并表现出“与封建专制主义和蒙味主义直接对立的”态度与决心。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人”的觉醒和解放,就是“使之成为‘现代中国人’,即实现‘人'的现代化,以适应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因此,以中国现代作家在现代长篇小说中彰显的“使之成为‘现代中国人’,即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思想作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思想,“是评判的尺度,也是‘重行估定一切价值’的出发点”。
陈思广
关键词:中国现代作家现代长篇小说文学意义封建专制主义现代中国人
现代长篇小说的新立与崛起——张资平长篇小说新论被引量:1
2024年
谈及新文学发轫期的长篇小说,我们不能不从张资平的长篇小说创作说起。1922年2月15日,张资平出版了他的也是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但小说的出版并没有像作者期待的那样获得读者的好评,反倒是因语言稚嫩、枝蔓横生、结构散漫而应者寥寥。直到1926年6月1日,《飞絮》作为“落叶丛书第二种”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后,张资平的大名才不胫而走,不仅受到了许多青年男女的热烈欢迎,也被“称为现代恋爱小说的典型作家”(1),一跃而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弄潮儿。
陈思广
关键词:长篇小说创作现代长篇小说新文学史恋爱小说发轫期
现代人”思想·长篇小说诗学·美学和历史视野——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1922—1949年)的几点思考
2024年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描述与定位,即在主潮中透视,在诗学中辨析,在审美中感悟,在时代中把握,进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艺术得失。通过对现代长篇小说诗学艺术的深入揭示,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与问题加以理论的探讨与提升,深化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问题意识,构建并拓宽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审美认知谱系,是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个有效范式。
陈思广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文体成长与张恨水小说的历史地位
2024年
张恨水长篇小说的历史地位,只有从文体成长的角度,将其放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才能看得出来。1920年代的新文学长篇小说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偏重情绪主义,情节结构软弱;而张恨水小说则以市民生活为表现对象,偏重于客观化的自然主义叙述。他的《金粉世家》以浑圆的结构、磅礴的气势和天才的组织,成为现代长篇小说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1930年代的新文学长篇小说虽然摆脱了五四时期的柔弱,但在情节线索设置、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又存在着概念化、本质化和简单化的痼疾。同期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夜深沉》等小说则创造了更具有长篇小说文体意味的长时段成长叙述。1940年代的新文学长篇小说,或复制前现代时期的流浪汉叙事,或泥足于五四抒情主义,或陷于抗战罗曼司,在文体创造上乏善可陈。只有张恨水的《纸醉金迷》紧扣抗战后期陪都市民生活现实,以极其细密精微的自然主义叙述揭示了市民阶层的精神状态。张恨水为现代长篇小说文体的成长、成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方维保
关键词:张恨水长篇小说自然主义
有机论解构与“物性的幽灵”--重探现代长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2024年
一般认为,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通行小说理论往往在小说“三要素”之间建立某种阐释关联,即在分析单一要素时,将其作用指向其他两者。在这种视域下,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就是烘托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等。这种主流观点在很多文学概论教材中都得到了表述和固化(1),但其在处理长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时往往适用性不足,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近年来,“物转向”(material turn)(2)作为一股颇为强劲的理论思潮已由“西”而“中”,极大地影响了当前的学术生产。
李雨轩
关键词:现代长篇小说环境描写有机论理论思潮
“成长性”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2023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长篇小说无疑是起步最晚的一种文体。即便是从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算起,也就二十多年时间。有学者认为在有据可查的370部左右长篇小说中,真正能够称得上是“经典”文本的“不足20部”①,不过我个人的看法似乎更为悲观。从思想价值方面而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注重反映大时代的历史变迁,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社会从“启蒙”到“革命”的全面转型,无疑提供了一种生动形象的参考资料。
宋剑华
关键词: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成长性
图史互动作为方法——评陈思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
2023年
陈思广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采用图史互动的书写方法,形成了图文证史、版本证史两大特色:一方面,《编年史》中初版本书影与版权页等图像史料与文字史料共同构成了“足以返归现场”的扎实可靠的历史证据,不仅改变了传统编年体文学史单一的文字叙述范式,也使得装帧设计研究进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编年史》通过“版本考古”进行了版本证史,既展现了各长篇小说版本的历史演变、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版本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也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建构提供了数据证史。《编年史》在图史互动方面做出的独特贡献,推动了现代文学编年史书写范式及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深入发展。
徐家盈
关键词:图像
按语撰写:谱系建构与历史还原——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为例
2023年
“按”即“按语”,中国古代称“案语”,是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包括史料)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按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古已有之,但由于不是书中的必备成分,长期以来不太受人重视。但我觉得,“按语”作为一种补充性的表述形式,恰恰可以较为充分地表达编著者对所收史料或文本想说的话,还可以借此传递编著者的编撰思路,构建编著者自成一家的编撰方略与写作理念,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陈思广
关键词:写作理念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历史还原
主体建构与现代长篇小说的对话结构被引量:1
2023年
历史地看,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自诞生以来,就与主体建构紧密相连。这不仅是因为现代小说深受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影响,还因为现代小说创作参与了现代个体的建构。这种情况中西皆然。五四前后,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之间彼此呼应、相互促发,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文学在塑造现代个体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因为深受“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说和新启蒙思想的影响,我们总是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划出人为的鸿沟,据此而得出“被压抑的个体”的结论。
徐勇
关键词:现代小说现代长篇小说文学革命双重变奏意识哲学主体哲学

相关作者

陈思广
作品数:138被引量:145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长篇小说 现代长篇小说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战争小说 抗战小说
金宏宇
作品数:103被引量:399H指数:10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文本 副文本 史料
宋剑华
作品数:257被引量:727H指数:15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叙事 启蒙 思想启蒙
吴晓东
作品数:156被引量:919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桥》 诗学 废名 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李继凯
作品数:204被引量:333H指数:9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书法文化 文化创造 手稿 管窥 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