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篇“ 热补针法“的相关文章
- 热补针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寒证家兔滑膜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证模型家兔滑膜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表达谱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热补针法组,每组6只。采用卵蛋白联合弗氏完全佐剂混合溶液注射,配合低温冷冻法构建RA寒证模型。热补针法组予以热补针法针刺双侧“足三里”,留针30 min/次,1次/d,共14 d。干预结束后观察家兔一般情况,测定膝关节周径、痛阈值;以膝关节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关节腔积液、滑膜厚度及内部血流信号;以HE染色法观察滑膜病理形态学变化;以ELISA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含量;以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家兔滑膜组织中差异LncRNA及生物学功能;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5个显著差异Lnc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膝关节周径增加(P<0.05),痛阈值降低(P<0.05),滑膜弥漫性增生、关节腔积液及异常血流信号明显,滑膜衬里增生、变厚,衬里下可见毛细血管生成,大量炎性细胞簇集,血清中TNF-α、IL-1β、IL-6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热补针法组家兔膝关节周径缩小(P<0.05),痛阈值升高(P<0.05),滑膜弥漫性增生、关节腔积液及异常血流信号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滑膜衬里增生明显减少,可见少量炎性细胞簇集,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降低(P<0.05)。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热补针法组和模型组共有142个LncRNAs有相反的表达趋势,其中有59个LncRNA被逆向上调,主要表现为代谢途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和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为核心的功能聚类;有83个LncRNA被逆向下调,主要表现为细胞周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细胞衰老为核心的功能聚类。PCR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
- 杜小正刘莉梅刘翠井维尧袁博张星华张枫帆李向军刘强王海东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热补针法长链非编码RNA
- 杜氏金针“热补针法”结合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嗅觉丧失案
- 2025年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后嗅觉障碍是指排除鼻炎、头部创伤史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的嗅觉功能异常。嗅觉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目前临床治疗该病方法局限。该文介绍杜氏金针“热补针法”结合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新冠感染后嗅觉丧失验案1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新冠感染后嗅觉丧失提供新思路。
- 李梦迪丁伊兰丁敏
- 关键词:嗅觉丧失
- 热补针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2024年
- 查阅相关文献,从调控能量代谢、增强和调节全身免疫功能、促使脑脊液(CSF)中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增加脊髓P物质(SP)含量、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抑制关节滑膜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等六方面对热补针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进行概述,认为热补针法可以从多方面阻断RA的发生和进展,但还需从“组学”技术、针刺选穴、临床试验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
- 柴金玉王亚军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热补针法
- 热补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在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究热补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在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酒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热补针法组,各40例。常规针刺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常规针刺治疗,热补针法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热补针法治疗。比较两组肌张力情况及生活能力,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肱二头肌肌电图参数、胫骨前肌肌电图参数。结果:热补针法组肌张力及生活能力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肢Fugl-Meyer肢体功能量表(FM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热补针法组上下肢FMA评分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胫骨前肌和肱二头肌积分肌电(IEMG)、均方根振幅(RMS)及协同收缩率(CO)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热补针法组胫骨前肌IEMG、CO,肱二头肌IEMG、RMS及CO均显著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补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在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肌电图参数。
- 杨刚孙国举张吉玲王明行陈文家陈昕
- 关键词:热补针法补阳还五汤脑卒中肌张力增高
- 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寒证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和糖酵解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寒证家兔膝关节滑膜炎性反应及滑膜组织、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糖酵解活性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机制。方法:选取3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抑制剂组、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采用卵蛋白联合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及低温冷冻法复制RA寒证模型。抑制剂组给予2-甲氧基雌二醇腹腔注射,热补针法组给予热补针法针刺“足三里”,留针30 min。各组干预均1次/d,连续14 d。观察家兔膝关节周径及痛阈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家兔血清中还原型辅酶Ⅱ(NADPH)、己糖激酶(HK2)、6-磷酸果糖激酶2/2,6-二磷酸果糖激酶3(PFKFB3)含量;HE染色法观察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7的阳性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中乳酸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膝关节滑膜组织中HIF-1α、乳酸脱氢酶(LDHA)、丙酮酸激酶2(PKM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膝关节周径增大(P<0.05),痛阈值降低(P<0.05),可见滑膜细胞中度增生及炎性浸润,滑膜组织病理评分升高(P<0.05),滑膜组织中TNF-α、IL-1β、IL-6、IL-17阳性表达及乳酸含量均升高(P<0.05),血清NADPH、HK2、PFKFB3含量及滑膜组织中HIF-1α、LDHA、PKM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及热补针法组家兔膝关节周径缩小(P<0.05),痛阈值升高(P<0.05),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均改善,滑膜组织病理评分降低(P<0.05),滑膜组织中TNF-α、IL-1β、IL-6、IL-17阳性表达及乳酸含量均下降(P<0.05),血清NADPH、HK2、PFKFB3含量及滑膜组织中HIF-1α、LDHA、PKM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热补针法组家兔滑膜组织病理评分升高(P<0.05),滑膜组织中TNF-α、IL-1β、IL-6、IL-17阳�
- 李向军李福欣井维尧刘翠刘莉梅张星华张枫帆陈平杜小正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热补针法糖酵解缺氧诱导因子1Α
- 意气热补针法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 王倩
- 热补针法联合加味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对ESR、RF、CRP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热补针法联合加味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对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宝鸡市中医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热补针法联合加味蠲痹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加味蠲痹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病情的活动程度、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RF水平及ESR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炎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治疗12周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晨僵、关节肿胀、关节冷痛、手足麻木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证候积分及总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热补针法联合加味蠲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关节不适症状,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丽娜阎小萍李仁心秀郑喜
- 关键词:血沉
- 热补针法治疗风寒湿型肩痹关节活动不利的临床观察
- 目的:比较和讨论捻转补法和热补针法治疗风寒湿型肩痹的疗效差异,为热补针法治疗风寒湿型肩痹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项目将达到纳排标准的66例风寒湿型肩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
- 李蜀娟
- 关键词:热补针法中医证候评分
- 郑氏热补针法治疗早期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 2023年
- 分析原发性膝骨关节炎(Primary kNee osteoarthritis,PKOA)早期患者使用郑氏热补针法的效果。方法 从2021年9月-2022年9月的PKOA早期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随机双盲法均分为A组(常规针灸法)和B组(郑氏热补针法),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95.56%>A组的80.00%(x2=5.074,P=0.024);治疗后B组疼痛(4.26±1.37)分、僵硬(1.25±0.56)分、关节功能(27.23±2.14)分、总分(48.26±3.14)分低于A组(P<0.05);治疗后B组跛行支撑(7.25±1.56)分、交锁下蹲(17.58±1.32)分、不稳定(21.35±2.14)分、总分(86.52±6.24)分高于A组(P<0.05)。结论 PKOA早期患者使用郑氏热补针法治疗改善临床症状、膝关节功能的效果更佳。
- 孟昭潭雒玉萍
- 关键词: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治疗有效率
- 热补针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早期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联合甲氨蝶呤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R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补针法组32例和西药组32例。西药组口服甲氨蝶呤片,每次5 mg,每周1次;热补针法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施加热补针法,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12周,评定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评分、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结果:热补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0.62%(29/32),高于西药组的75.00%(2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症状总评分、DAS28指数、CRP、ESR、RF及抗CCP抗体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热补针法组均低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补针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风湿痹阻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且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西药的使用。
- 张宏涛张星华任超展张广军井维尧
- 关键词:热补针法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相关作者
- 杜小正

- 作品数:147被引量:1,050H指数:19
-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热补针法 类风湿关节炎 缺血性中风 寒证 家兔
- 张星华

- 作品数:65被引量:526H指数:14
- 供职机构:甘肃省中医院
- 研究主题:热补针法 类风湿关节炎 寒证 随机对照试验 滑膜组织
- 王金海

- 作品数:88被引量:727H指数:16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热补针法 类风湿关节炎 头穴透刺 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脑卒中
- 秦晓光

- 作品数:111被引量:680H指数:16
-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热补针法 郑氏 针法 针刺 针法治疗
- 方晓丽

- 作品数:130被引量:690H指数:18
-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温通针法 针法治疗 郑氏 热补针法 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