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72篇“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相关文章
- 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绿茶的对外贸易
- 2025年
- 绿茶在中国茶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产区最广阔、品种最丰富、产量最多、消费区域最广的茶类,也是中国出口最早的茶类。清代至民国时期,绿茶出口数量比较平稳,一般年销10万担至30万担,占外销茶总量比重呈现由高到低,再由低升高的“V”型发展趋势。清代前期,绿茶是主要出口茶类,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不多,绿茶占外销茶数量比重较高。鸦片战争后,红茶外销量迅速增加,绿茶出口数量虽有所增长,但发展速度缓慢,占外销茶数量比重持续下降。20世纪20年代后,红茶、砖茶出口数量下降,绿茶出口数量地位突显,占外销茶数量比重持续上升。与此相适应,绿茶出口价格受银价下跌等因素影响,价格表面呈现上涨趋势,但折成美元的价格不升反降。绿茶主要外销市场为美国,但英国、俄国市场也较重要。20世纪30年代,北非市场成为中国绿茶的主要市场。
- 陶德臣
- 关键词:清代民国绿茶对外贸易
- 清代至民国时期河源寿俗类文物与礼俗
- 2025年
- 河源市博物馆馆藏祝寿匾、寿幛、饼模、“寿”字纹碟等80件以寿为主题的民俗文物,涉及祝寿仪式和对长寿的追求向往,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时期河源祝寿礼俗和社会关系、社会文化以及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是民俗文化珍贵的物质载体。通过对馆藏寿俗类文物的整理和研究,总结其所反映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河源祝寿礼俗,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孝道传统和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为本地民俗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奠定理论基础。
- 刘聪俞文辉李芬玲
- 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宗祠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中心
- 2025年
- 以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宗祠为研究对象,以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主要史料,探讨宗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聚焦宗祠建设的主体与举措,分析族众合建、富商捐建及宗祠管理者在集体动员、资本介入与基层治理中的角色,揭示祭祀祖先、纂修家谱、文化教育等举措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作用。同时,从区域比较视角出发,剖析西南地区宗祠在政治整合、文化调适及移民融合等方面的多维特征,并与中原、东南地区宗祠的礼制传承、经济理性及边疆语境中的国家认同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宗祠通过实证血脉相融、彰显理念相同、体现文化相通及筑牢情感相依,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文章为深化西南地区宗祠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史实支撑。
- 段丽李良品
- 关键词:清代
- 清代到民国时期中国年画对越南民间版画的影响
- 2025年
- 通过分析清代到民国中越两国民间版画艺术互动的历史,揭示其间中国年画对越南民间版画的影响及其对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研究发现,越南版画中广泛存在的中国神话题材、汉字、汉诗等中国元素,是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越南的深远影响。从清代中越知识分子间的文化互动和清末民初“安南画”沿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探讨了中国年画向越南传播的途径,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对汉字文化圈的辐射作用。此外,越南民间版画吸收中国文化元素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姜涛
- 关键词:中国年画
- 清代至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煤炭租税研究
- 自清代以来,煤炭就作为土默特地区主要燃料供官民所用。从清代到民国,煤炭租税就是土默特地区的一项重要收入,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深入分析研究清代至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煤炭租税的收支状况,是探究历史上土默特地区财政收入与...
- 朱安瑞
- 清代至民国时期黄道周书法接受研究
- 2024年
- 黄道周的书法具有“古拙方劲、端正浑深”的艺术特征,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代、民国书家对石斋书多有接受,对其行草书的接受主要得其绵密的体式以及戈戟森厉的用笔;对其楷书的接受,主要得其清截流媚的特征;对其隶书的接受,主要得其“化隶为楷行草”的理路。清代至民国书家对黄道周书法的接受具有接续性、广泛性。清代民国书家对黄道周遒媚古拙的艺术特征的诠释与接受对近现代学书具有启发意义。
- 葛超
- 关键词:清代民国时期
- 清代至民国时期淄博窑陶瓷研究
- 淄博窑作为古代北方地区著名窑场,其制瓷业上启北朝,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至今仍是我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淄博窑,无论是在器物造型、装饰题材还是生产技术上都有了新的探索与发展,生产的...
- 王丹妮
- 关键词:陶瓷清代民国
- 清代至民国时期左江流域民间契约文书中身份再生产研究——以何村契约文书为例
- 2024年
- 何村契约文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角度呈现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左江流域农民以土地为媒介进行身份再生产的过程。何村人利用契约中永佃和允葬条款依身定份地建村定居生活,成功打造实践孝礼和祭祀的重要精神场所。何村土地在永佃制催化下实现土地流转,使得外地人能够买地入籍定居何村,导致何村人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何村契约文书中身份再生产的成功案例,证实永佃属性的契约是契约中身份再生产的基础,乡土性契约为身份再生产提供了动力,完备性契约条款和传统习惯法是实现契约中身份再生产的重要保障。
- 杨丽云
- 关键词:祭祀
- 明代、清代、民国时期湖北马口窑陶器的艺术特征对比研究
- 2024年
- 马口窑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窑,马口陶器烧陶技艺也被列入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对明代、清代、民国时期马口窑陶器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将其总结为:明代素雅古朴、清代饱满繁密、民国时期自由抽象。然后,以马口窑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八仙坛”为例,进行直观的对比与归纳,以探讨各个时期马口窑陶器的艺术价值和背后的社会原因。研究旨在为马口窑陶器的研究与保护提供更多依据。
- 张慧妍
- 关键词:明代清代民国艺术特征
- 山火何以形成:清代、民国时期凉山火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
- 2024年
- 森林火环境是可燃物、地形地势、气候气象与火源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火环境变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凉山地区的火环境自清中期以来发生较大变化,向更易燃烧的趋势发展。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人口数量骤增和人类活动加剧,对木材和燃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导致用火和森林采伐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进一步使局地小气候更趋干热,林分燃烧性增强,演变出更加易燃的火环境,火源管理失效和森林火灾凸显。凉山区域易燃火环境的形成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亦是人类用火活动与森林植被、气候等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历史视野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人-林-火”三者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研究认为凉山地区特定时空中“人-火”关系的演变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较为全面地理解该地区人与自然交互形成的火历史、火环境及其变迁,对当前的森林火灾防控和火管理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 杨益
- 关键词:民国火环境环境变迁
相关作者
- 邹立波

- 作品数:53被引量:186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土司 藏族 川西北 嘉绒藏族 明代
- 包银山

- 作品数:13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内蒙古财经大学
- 研究主题:民国时期 财政危机 档案史料 清代至民国时期 财政研究
- 刘敏

- 作品数:35被引量:93H指数:6
- 供职机构:佳木斯大学
- 研究主题:赫哲族 清代 渔猎文化 历史文化价值 三姓地区
- 罗云丹

- 作品数:29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凯里学院图书馆
- 研究主题:图书馆 清水江文书 大学生 高校 学术论文
- 张胜哲

- 作品数:2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研究主题:清代至民国时期 灾荒史 环境史 民国史 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