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篇“ 混养比例“的相关文章
不同卤虫混养比例对生物絮凝系统凡纳滨对虾标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在生物絮凝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分别以100%、50%、0%的比例投喂活的卤虫幼体(Artemia spp)和饲料(分别记为A组,AF组和F组),研究其对养殖过程中氮素转化途径及转化效率的影响。卤虫以湿质量计算,饲料以干质量计算。试验结果显示,A组亚硝酸盐浓度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5);各组氨氮浓度在养殖第7天时达到峰值,此后迅速降低并维持在1 mg/L以下,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组硝酸盐浓度均无积累,且略有下降;养殖30 d后,A组对虾存活率(35.67%)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均低于30%)(P<0.05);A组对虾终末平均体质量为(1.92±0.96)g,显著低于AF组的(2.99±1.85)g和F组的(3.25±1.23)g(P<0.05),原因可能是卤虫的营养成分相比配合饲料较为单一。
柳泽锋杨名帆罗国芝谭洪新
关键词:生物絮凝卤虫凡纳滨对虾混养
不同藻类与混养比例对刺参与马粪海胆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为研究不同藻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与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混养比例对刺参与马粪海胆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9.5~16.5℃下,将体质量为(0.38±0.15)g的马粪海胆与体质量为(1.24±0.17)g的刺参混养于幼参育苗车间白色塑料箱(30 cm×40 cm×50 cm)中,各组刺参的初始放养质量为20 g,再按照胆参质量比3∶1、2∶1、1∶1、1∶2、1∶3投放马粪海胆,各组分别投喂新鲜黏膜藻Leathesia difformis(H组,H1~H5)或孔石莼Ulva pertusa(L组,L1~L5)各20 g,对照组(D组)仅投喂配合饲料20 g。结果表明:藻类种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刺参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有显著性影响(P<0.05),黏膜藻组在胆参比为3∶1时,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0.94%/d);孔石莼组在胆参比为2∶1时,刺参SGR最高(1.36%/d);不同藻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海胆生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海胆的SGR均随胆参混养比例的减小而递增,在同一混养比例下,L组海胆SGR显著高于H组(P<0.05);刺参肠道的胰蛋白酶(TRY)、淀粉酶(AMS)活性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呈递减趋势,其中,L1和L2组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相同混养比例下,L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H组(P<0.05);而脂肪酶(LPS)活性仅受胆参混养比例的影响,且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而递减;胆参混养比例对H组、L组刺参体壁水分、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粗蛋白质含量随胆参混养比例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L3组最高(39.10%),且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以孔石莼为饵料时,胆参适宜混养比例为2∶1,而以黏膜藻为饵料时,则为3∶1,研究结果可为构建综合养殖模式及防控刺参池塘大型藻类暴发性增殖提供数据支持。
时嘉赓冯艳微姜绪刘相全
关键词:刺参马粪海胆混养比例消化酶活性
碳源添加方式及卤虫混养比例对海水生物絮凝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影响
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生物絮凝技术就是通过调节养殖水体中的碳氮比(Narbon/Nitrogen,C/N),促进异养细菌的优势生长,利用养殖水体中的氨氮、粪便和残饵形成可被养殖对象重新摄食的生物絮团,从而达到提高饲料蛋白的利用...
柳泽锋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凝卤虫聚-Β-羟基丁酸
盘点鲫鱼三大主养区:江苏鲫鱼混养比例提高、广东投苗增1~2成、华中探索精养模式
2017年
江苏是全国鲫鱼养殖规模和产量最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盐城、连云港、东台、大丰、扬州、泰州等地区。近几年,江苏养殖鲫鱼受到了鳃出血、大红鳃、孢子虫等病害问题的严重制约,
庞涛杨帆
关键词:鲫鱼精养模式混养主养投苗
泥蚶与凡纳滨对虾混养比例和密度的研究
2016年
为优化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合养殖体系,利用围隔法研究了泥蚶与凡纳滨对虾的适宜混养比例及泥蚶的适宜养殖密度。比例优化试验中,设置泥蚶密度分别为750、1 150和2 250 kg/hm2,虾苗密度均为1.7×105ind/hm2,泥蚶与对虾的个数比分别为1.84(A组)、2.75(B组)和5.50(C组)。在泥蚶和对虾的优化比例(4:1)下,设计泥蚶密度梯度,分别为50 ind/m2(L组)、75 ind/m2(M组)和100 ind/m2(H组)。结果显示,B组水体氨氮浓度显著低于A组(P<0.05),而A组硝酸盐氮浓度显著低于B组(P<0.05),其它水化学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B组对虾产量显著高于A组(P<0.05),各处理组的收益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依次为B组>A组>C组。泥蚶密度试验中,M组泥蚶的规格、存活率和日均生长速率均高于L和H组,水化学指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混合收益最佳的条件是:泥蚶和凡纳滨对虾的个数比为4∶1,泥蚶的养殖密度为75 ind/m2。
赵亚波何琳林志华
关键词:泥蚶凡纳滨对虾适宜密度混合养殖
调整混养比例 亩赚6000元
2013年
广东惠州龙门一带主要养殖四大家鱼和罗非鱼,其中草鱼是当地的主打养殖品种。问起2012年的养殖情况,当地许多养殖户都大吐苦水:“草鱼价格太低了,越养越亏本!”在大多数养殖户正犹豫要不要转养其它品种时,张薛却信心十足地把明年的生产计划都安排好了。他乐呵呵的告诉记者:“今年(2012年)只是调整了养殖品种比例
李奕雯
关键词:养殖品种混养养殖户罗非鱼草鱼
不同参胆混养比例、饵料对刺参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时嘉赓冯艳微姜绪刘相全
池塘鱼的混养类型和混养比例
2003年
一、混养类型食用鱼池塘一般混养5~8种鱼类,其中以一种或两种鱼为主,是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在重量和数量上占较大比例,这些鱼称主体鱼。根据实际所选定的主体鱼情况。
林照杰
关键词:混养池塘养殖青鱼鲤鱼
草鲢鱼混养比例应是3:1
1995年
“一草带三鲢”是一句流行较广的渔谚。但从科学养鱼理论上分析,草鲢鱼的混养比例,要根据生产条件适合主养什么鱼而定。如果以草食性鱼类为主养鱼,那么在品种搭配上就不能采取“一草带三鲢”的比例,而应当是“三草带一鲢”
关键词:鲢鱼草食性鱼类品种搭配科学养鱼花白鲢
从“三草带一鲢”话科学混养比例
1991年
古老的“一草带三鲢”是句流传较广的渔谚。它简要通俗,生动形象,在粗放稀养的情况下,它也很科学很合理;但近几十年来,生产不断发展,人们不仅要产量高而且还要经济效益高,放养密度大大提高,“一草带三鲢”就渐渐地变到了“三草带一鲢”。我们调查了一些典型的高产养鱼户。
戴黎湘王小军
关键词:草鱼鲢鱼混养比例

相关作者

周小玉
作品数:13被引量:88H指数:7
供职机构: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环境因子 千岛湖 围隔实验 三角帆蚌 氮磷比
鄢灵兰
作品数:4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研究主题:围隔实验 三角帆蚌 池塘 浮游植物 生物量
李富民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成鱼 养殖技术 肥水养鱼 饵料生物 混养比例
郭汉青
作品数:11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商品鱼基地 水产养殖 渔业生产 池塘养鱼 成鱼
黄冬生
作品数:6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催乳素 液体鱼蛋白 产妇 保健药品 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