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44篇“ 浸润性癌“的相关文章
- 鉴定乳腺微浸润性癌多重免疫组化套染试剂盒及染色方法
-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鉴定乳腺微浸润性癌多重免疫组化套染试剂盒及染色方法。其中,所述鉴定乳腺微浸润性癌多重免疫组化套染试剂盒,包括:混合一抗,包括:p63抗体和CK5/6抗体;独立一抗:SMA抗体;混合...
- 唐洁张怡俞芳徐龙王春霁张芳张丽杨裕嘉施美灵李兴飞侯佳妮徐炜皓
- 乳腺化生性癌合并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1例报道
- 2024年
- 乳腺化生性癌合并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临床罕见,笔者现报道1例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混合性乳腺癌患者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旨在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的认识水平。
- 张淑艳卢德露岳晓蕾杨琛董志崑陈永林
- 关键词: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
- 磁共振ADC与乳腺浸润性癌的预后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乳腺浸润性癌的预后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6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乳腺浸润性癌的临床资料,按照病理分期分为早中期乳腺癌组(n=36)与晚期乳腺浸润性癌组(n=34)。比较两组ADC值、肿瘤常规预后因子(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状态、病理分级)、生物学预后因子[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磷蛋白53(phosphoprotein 53,P53)、增殖相关Ki-67抗原(proliferation related Ki-67 antigen,Ki-67)],采用Spearman分析病灶ADC值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两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乳腺浸润癌组肿瘤直径大于早中期乳腺浸润癌组,淋巴结转移率、病理分级均高于早中期乳腺浸润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R、PR、HER2、P53阳性率和Ki-67高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阳性、PR阳性患者的ADC值高于ER阴性、PR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P53阳性、Ki-67阳性患者的ADC值均低于HER2阴性、P53阴性、Ki-67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ER、PR呈正相关(r>0,P<0.05),与HER2、P53、Ki-67呈负相关(r<0,P<0.05)。结论ADC值与乳腺浸润性癌的预后因子表达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可通过检测ADC值制订乳腺癌最佳治疗方案,可为临床乳腺浸润性癌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实现乳腺浸润性癌的精确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周晶李琪刘锋谭艳芳
- 关键词:MRI表观扩散系数乳腺浸润性癌预后因子
- 类似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的乳腺浸润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樊慧
- 乳腺浸润性癌中CD147和PHH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观察浸润性乳腺癌中CD147蛋白的定量表达和PHH3阳性细胞数目,分析二者与多个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乳腺原发浸润性癌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对象,29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47和PHH3的表达,用IPP6.0图像分析软件对CD147蛋白表达进行定量测试,计数PHH3阳性个数和有丝分裂指数,分析浸润性乳腺癌中CD147和PHH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Spearman法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D147主要定位于乳腺癌细胞胞膜或膜浆,PHH3主要定位于浸润性乳腺癌有丝分裂的细胞核内,二者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定量表达和阳性数目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00)。80例浸润性乳腺癌中,CD147蛋白定量表达在肿瘤直径较大、WHO分级较高、淋巴结有转移、TNMⅢ-Ⅳ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阴性、Her-2基因无扩增阳性强度较高(P均<0.05);PHH3阳性数目和有丝分裂指数在肿瘤直径较大、WHO分级较高、淋巴结有转移状况及TNM分期Ⅲ-Ⅳ期(P_(均)<0.05)。CD147蛋白表达越高,PHH3阳性数目相应越多,有丝分裂指数越高,Spearman分析显示CD147分别与PHH3阳性数目和有丝分裂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950,r=0.706,P=0.000)。结论浸润性乳腺癌中CD147和PHH3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呈正相关,检测乳腺癌中CD147蛋白定量表达、PHH3阳性数目和有丝分裂指数有助于侵袭和转移的判断,为乳腺癌临床病理诊断提供了参考价值。
- 刘莹徐小艳徐宪伟牛冰李海平姜黄
-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癌CD147临床病理特征
-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对照
- 2024年
- 目的观察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超声表现,并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BC-NST)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确诊的14例EPC(EPC组),并按1∶2比例纳入28例年龄、性别及发病时间相匹配的IBC-NST(IBC-NST组)。比较组间声像图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PC超声独立预测因素,比较组间穿刺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和术后病理所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结果组间病灶横径、纵径、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与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回声是EPC的独立危险因素、后方回声衰减是EPC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EPC组穿刺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及术后病理所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均低于IBC-NST组(P均<0.05)。结论相比IBC-NST,EPC超声多表现为相对较大病灶内部呈混合回声(囊实性)、后方回声增强或无变化,少见腋窝淋巴结转移。
- 刘灿斌刘晖崔婕琳
- 不同固定时间对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组织ER、PR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探讨
- 2024年
- 分析不同固定时间对ER、PR的影响。方法 以74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为例,均于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诊治,采集患者非特殊型组织标本,将每例标本平均分成6块,在不同固定时间进行ER、PR免疫组化染色,用A、B、C、D、E、F表示,记录不同固定时间(4h、12h、24h、48h、7d和30d)ER、PR的表达。结果 在ER染色阳性率方面,C组最高,其次为B组、D组、E组,A组最低,(P<0.05);在PR染色阳性率方面,B组、C组、D组基本无差异,均较高,其次为E组、F组,A组最低,(P<0.05)。结论 不同固定时间对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组织ER、PR免疫组化染色影响较大,检验人员可将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组织ER、PR免疫组化染色时间控制在12h、24h、48h,得到的染色结果准确率较高,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 刘浩楠杨宇星刘林华王春
-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癌ERPR免疫组化染色
- 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合并不同比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121例原发病灶为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 no specific type,IBC-NST)合并不同成分占比浸润性...
- 闵丹
- 关键词: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
- 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癌差异基因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背景与目的随着乳腺癌筛查的普及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率正在逐步提高,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病例被诊断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DCIS是局限于乳腺导管系...
- 黄蓉
- 关键词: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癌差异基因
- 大面积左乳浸润性癌伴全身多发转移患者放疗护理效果分析
- 2024年
- 以大面积左乳浸润性癌伴全身多发转移患者为切入点,探究在放疗治疗期间开展全面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我院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左乳浸润性癌患者的基础资料,从中纳入合并肝、脑等全身多发转移26例患者,将其分为参照组(常规放疗护理)和观察组(全面放疗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SAS、SDS、SF-36和护理满意度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皮肤损伤程度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就大面积左乳浸润性癌伴全身多发转移患者而言,全面护理的开展有利于消除负面情绪,缓解皮肤损伤程度,备受患者青睐。
- 杨谋琴录徐惠
- 关键词:放疗全面护理
相关作者
- 罗娅红

- 作品数:400被引量:1,196H指数:15
- 供职机构:辽宁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乳腺癌 MRI 乳腺肿瘤 乳腺
- 魏兵

- 作品数:152被引量:995H指数:17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乳腺肿瘤 乳腺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 病理诊断
- 刘月平

- 作品数:216被引量:592H指数:11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 研究主题:乳腺肿瘤 预后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食管鳞状细胞癌
- 步宏

- 作品数:302被引量:3,671H指数:2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乳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 病理诊断 乳腺
- 梁小曼

- 作品数:75被引量:547H指数:15
- 供职机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预后 乳腺癌 胃肠道间质瘤 鼻咽肿瘤 乳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