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0篇“ 海底扩张“的相关文章
- IODP385-U1550单斜辉石指示加利福尼亚湾瓜伊马斯盆地海底扩张早期MORB深部结晶作用被引量:1
- 2023年
- 洋中脊玄武岩(MORB)分离结晶深度是控制其成分变化以及洋壳增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海底扩张早期洋中脊岩浆分离结晶的最深深度,本文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85航次在加利福尼亚湾瓜伊马斯盆地U1550站位获得的玄武质岩浆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U1550站位岩心主要由拉斑玄武岩、辉绿岩以及辉绿岩捕虏体组成,其单斜辉石主要为普通辉石,透辉石次之。单斜辉石-熔体温压计计算得出U1550玄武岩单斜辉石结晶温度(1126~1170℃,误差±45℃)和压力(–0.5~5.4kbar,误差±1.4kbar)相对辉绿岩及辉绿岩捕虏体单斜辉石(1158~1212℃,误差±45℃;1.6~5.9kbar,误差±1.4kbar)均较低,结晶深度(0~17.8km)相对后者(5.3~19.5km)较浅。与全球其他洋脊段MORB单斜辉石相比, U1550单斜辉石具有更陡峭的冷却轨迹。综合研究表明,在海底扩张早期,扩张速率很可能均为慢速扩张,其岩浆结晶深度可超过10 km。这暗示着在海底扩张早期岩石圈地幔厚度很厚,地幔部分熔融产生岩浆的终止深度也相对更深,导致岩浆结晶深度深,部分岩浆难以抵达浅部洋壳。但不同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成熟洋脊段,海底扩张早期深部岩浆房岩浆供给可能并不匮乏,而是这些岩浆房很可能位于更深的部位。
- 张天翔颉炜
- 关键词:单斜辉石
-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从陆缘破裂到海底扩张被引量:17
- 2021年
- 边缘海如何形成是地球科学的基本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南海区域深反射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综合解释,聚焦地壳深部结构和三维全变形机制,在南海陆缘张裂-海盆扩张的构造动力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1)"大陆破裂非均一":拉张过程垂向上分层非均一,受拆离断层系统控制;裂离过程横向上高度变化,中-东侧受岩浆作用主导,西侧受构造作用主导.(2)"海盆扩张非对称":受周期性地幔对流活动主导,扩张表现为两次洋脊南向跃迁,方向也发生多次转变,导致南海扩张的不连续-非对称性.据此提出西太俯冲背景下周缘受限型海盆高度变化-非均衡扩张模式的新认识,丰富大陆边缘动力学理论.
- 丁巍伟
- 关键词:地壳结构海洋地质
- 上地幔含水量对海底扩张过程中洋壳厚度的影响:数值模拟被引量:2
- 2021年
- 地幔中不同含量的水会对洋壳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不同含水量下的均匀和局部含水地幔会怎样影响洋壳厚度还不清楚.利用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上地幔均匀含水和局部含水两种情况下洋壳的生成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当上地幔均匀含水时,含水量的增加在减小最大熔融分数的同时,会增大初始熔融深度和熔融面积,因而生成的洋壳厚度会增加.当上地幔局部含水时,局部含水地幔熔融后也会增大生成的洋壳厚度,但开始影响洋壳厚度的时间与其含水量有关.结合南海洋壳特征进一步分析认为:南海扩张期间其地幔源含水量具有非均质性.东部次海盆的洋壳比西南次海盆厚1 km,可能是因为前者地幔源含水量整体高于后者(本模型表明约高50×10^(-6)).南海玄武岩中碳酸盐化硅酸盐熔体的存在,可能是由局部高含水量地幔在深部熔融产生的熔体携带上来的.南海洋壳厚度在时间上没有大幅度变化,可能是因为局部高含水量地幔的体积相对较小或体积虽大但其含水量没有显著高于地幔背景含水量.
- 邵佳许鹤华谌永强施小斌施小斌
- 关键词:海底扩张数值模拟海洋地质
- 菲律宾海板块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海底扩张过程重建
- 菲律宾海板块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大地构造位置特殊。晚中生代以来,菲律宾海板块经历了三大板块的多期俯冲、碰撞,发育了全球最为显著的沟-弧-盆系统,其成因及构造演化可有效约束西太平洋洋陆过渡...
- 夏成龙
- 关键词:菲律宾海板块地球物理场海底扩张
- 菲律宾海盆磁条带特征及61Ma以来的海底扩张过程重建被引量:12
- 2017年
- 菲律宾海盆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盆地,作为地球上最壮观的"沟-弧-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因及构造演化可有效约束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复杂动力学过程。海底磁异常条带是海底扩张的重要依据,其几何形态能够反映海底扩张的时间、方向及速率,为研究海盆的海底扩张过程提供重要信息。菲律宾海盆的次级海盆—西菲律宾海盆、四国海盆地磁异常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异常特征,帕里西维拉海盆内的磁条带特征虽不明显,但仍能看出南北向的分带现象。对海盆内的磁异常条带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比与解释,将菲律宾海盆划分为7个扩张阶段,构建了菲律宾海盆61 Ma以来的阶段性扩张模型。揭示了边缘海盆构造演化的一般规律及扩张过程为岛弧裂解、高速弧后扩张、慢速弧后扩张和扩张后作用4个阶段。
- 夏成龙郑彦鹏董冬冬瞿洪宝张学贤李先锋华清峰
- 拆离断层与大洋核杂岩:一种新的海底扩张模式被引量:15
- 2013年
- 近年来,一种新的海底扩张模式引起了广大科学家的重视.它与一般的岩浆型洋中脊扩张不同,属于一种非岩浆或贫岩浆的海底扩张方式,扩张作用主要通过拆离断层的滑移来实现.拆离断层使下盘的深部洋壳或上地幔岩石出露到海底,形成了大洋核杂岩,通常表面呈现龟背似的波瓦状穹隆,或称巨型窗棱构造.从拆离断层、大洋核杂岩等基本概念入手,综述这种新型海底扩张模式的特征,总结归纳大洋核杂岩的分布状况及识别手段,探讨其地质意义以及对海底热液活动、成矿的积极影响.
- 余星初凤友董彦辉李小虎唐立梅
- 关键词:拆离断层海底扩张热液活动岩石学
-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进展:从陆缘裂解到海底扩张被引量:3
- 2013年
- 南海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中心,地理位置独特,地质作用复杂,是研究大陆裂解—海底扩张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动力学的天然地质实验室。通过总结近年来对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①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其东段虽有岩浆底侵活动,但其为海底扩张结束后的产物,南部陆缘未发现下地壳高速层,也为非火山型陆缘;②南海陆缘上下地壳的拉张因子存在差异,表明陆缘的张裂变形在纵向上并非是均一的,而具有随深度变化的特点;③南海海盆是通过2期扩张形成的,具有由NE向SW渐进式扩张的特点,其东侧表现为成熟的洋盆,而西侧保留了更多陆缘裂谷的特征;④南海海盆形成的动力学模型存在碰撞挤出模型和古南海拖曳模型2种争论,2种模型各有优缺点,需要今后进一步综合研究。
- 程子华丁巍伟方银霞唐勇
- 关键词:海底扩张构造演化模式
- 南海海盆重磁异常线性构造分析及海底扩张模式探讨
- 郭良辉孟小红
- 海底探索史话之海底扩张学说吹响了地学革命的号角
- 2011年
- 哈雷·海斯(1906—1969)是一位对地学革命有着划时代贡献的海洋地质学大家。由他首创的海底扩张学说,敲响了"固定论"的丧钟,宣告了"地槽论"百年统治的终结。在岛弧体系、海底重力异常、辉绿岩及其蛇纹岩化和地幔对流等研究领域,海斯都有创造性的建树,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巨匠,史称当代海洋地质之父。
- 何起祥
- 关键词:海底扩张海底探索地学学说海洋地质学
- 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的构造演化模式:来自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的新认识被引量:63
- 2011年
- 根据高分辨率重、磁测网数据的分析,结合多波束海底地貌的构造解释,南海海盆新生代经历了两期不同动力特征的海底扩张,25 Ma的沉积-构造事件是其重要分界.早期扩张从约33.5 Ma开始至25 Ma停止,在东部海盆南、北两侧和西北海盆形成了具有近E-W向或NEE向磁条带的老洋壳,是近NNW-SSE向扩张的产物;晚期扩张从25 Ma开始至16.5 Ma结束,在东部海盆中央区和西南海盆形成了具有NE向磁条带的新洋壳,是NW-SE向扩张的产物.南海海盆分区特点明显,南北分区,东西分段.从南到北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区,南、北亚区由早期扩张产生,而晚期扩张的中央亚区从东到西又可进一步分为6个洋段,中间均由NNW或NW向断裂分割,是扩张中脊分段性的表现.南海晚期扩张具有渐进式扩张的特点,虽然它们均于磁条带异常C5c停止扩张,但开始扩张的时间从东部的C6c(23.5 Ma),到中部的C6b(22.8 Ma),一直变新到西部的C5e(18.5 Ma).东部海盆与西南海盆之间的NNW向断裂是分割两海盆的边界断裂,不仅切割了磁条带异常,控制了两海盆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还使扩张中脊左行平移约95km,造成扩张中心和磁条带不连续.南海海盆扩张期间,其东部没有菲律宾群岛封闭,当时是一个面向大洋的港湾,与亚丁湾洋盆可以对比,是洋中脊向大陆边缘入侵的产物.
- 李家彪丁巍伟高金耀吴自银张洁
相关作者
- 姚伯初

- 作品数:106被引量:1,289H指数:24
-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
- 研究主题:南海北部陆缘 新生代 天然气水合物 岩石圈 陆缘
- 丁巍伟

- 作品数:81被引量:603H指数:18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 研究主题:地壳结构 陆缘 南海南部 海底峡谷 新生代
- 李家彪

- 作品数:227被引量:1,299H指数:25
-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南海西南次海盆 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多波束 海底地形
- 李春峰

- 作品数:64被引量:404H指数:12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大洋钻探 磁异常 海底扩张 东海陆架盆地 居里点
- 栾锡武

- 作品数:214被引量:869H指数:18
-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天然气水合物 冲绳海槽 南黄海 潜标 南海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