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篇“ 流体势场“的相关文章
-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流体势场恢复与有利区带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勘探实践表明,油气运移误判严重制约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导致下一步勘探方向不明,而流体势是运移研究中的关键一环。为解决这个问题,基于区内构造和沉积等资料,在明确构造对流体势场控制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盆地模拟软件,恢复了深水区流体势场演化史。研究表明,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影响流体势场的弹性能、界面能、重力能的形成及演化,控制了区内的油气运移,形成了深水区流体势横向上由凹内到凹外,纵向上由深层到浅层逐渐降低的特征。同时,构造运动也是深水区流体势能量场不断调整的诱因,伴随着地下油气大量的集中运移和油气田的形成。基于此,优选出位于凹内深部高势烃源浅层低势区的陵水-宝岛凹中反转构造带,以及被高势烃源包围低势区的松南低凸起披覆背斜构造带,作为深水区继中央峡谷外的最有利区带。研究成果对指导深水区下一步勘探方向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 郭明刚朱继田曾小宇熊小峰唐历山
- 关键词:流体势场有利区带
- 一种基于流体势场的剩余油表征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流体势场的剩余油表征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建立油藏开发阶段的油水两相流体渗流数学模型;根据所述油水两相流体渗流数学模型获取开发流体势中各参数的取值;根据所述开发流体势中各参数的取值建立油藏的实际流体...
- 徐朝晖徐怀民赵俊威何军
- 文献传递
- 库车坳陷南斜坡古流体势场对陆相油气运聚的控制被引量:9
- 2017年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斜坡的古近系、白垩系碎屑岩油气藏均为远源型,油气来自北部库车坳陷侏罗系和三叠系的陆相烃源岩,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但圈闭的面积与闭合度较小,导致勘探后期评价构造油气藏的难度较大。为此,以远源型油气藏的运—聚理论为指导,落实了侏罗系和三叠系烃源岩油气的差异性运移路径,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特征采用印模法、层序比值法恢复古埋深,利用Philippone公式恢复古压力,基于Hubbert理论合理地恢复了在关键成藏期的侏罗系和三叠系油气的古流体势场。结果表明:(1)源自三叠系的湖相烃源岩的油气主要在新近系康村组沉积时沿白垩系底不整合面和晚燕山期断裂运移,源自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油气主要在库车组沉积时沿古近系底不整合面和晚燕山期断裂运移;(2)在关键成藏期白垩系和古近系的古流体势场都呈"北高南低"特征,与油气从北部生烃中心(库车坳陷)向南斜坡运移过程中流体势逐渐降低的特征相符,并与库车坳陷烃源岩的主要分布范围相吻合;(3)玉东—英买力及红旗—牙哈地区在库车组沉积时是侏罗系油气古流体势场的优势运、聚区,却勒、英买力及牙哈地区在康村组沉积时是三叠系油气古流体势场的优势运、聚区,在上述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上可寻找古近系、白垩系规模性岩性圈闭。地化及烃源岩厚度资料证实,上述结果准确度高,可用于预测油气在库车坳陷南斜坡的优势运移路径和方向,为寻找规模性岩性油气藏提供了重要依据。
- 陈军刘永福李闯杨宪章杨丽莎施宇峰
- 关键词:古压力流体势
- 基于开发流体势场的低渗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针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相对较低、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采用低渗油藏开发流体势理论模型研究关键参数评价及实例区应用的方法,建立了低渗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流体势理论模型。基于模型建立庄36区长8油藏流体势定量分布图,对长8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发流体势包括位能、压能、动能及界面能,提出了3类低势能控制的剩余油分布区,即低位能低势潜力区、低压能低势潜力区及低界面能低势潜力区。针对不同类型低势能潜力区提出不同的挖潜措施,应用上述方案在研究区取得了较好的现场应用效果,可为低渗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提供参考。
- 赵俊威徐怀民何翠郑可徐朝晖陈建文孙盼科
- 关键词:油气田开发剩余油流体势挖潜措施
- 一种基于流体势场的剩余油表征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流体势场的剩余油表征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建立油藏开发阶段的油水两相流体渗流数学模型;根据所述油水两相流体渗流数学模型获取开发流体势中各参数的取值;根据所述开发流体势中各参数的取值建立油藏的实际流体...
- 徐朝晖徐怀民赵俊威何军
- 英买力地区古近系末期流体势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成藏的影响
- 英买力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端,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富油凹陷,目前已在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和下第三系(古近系)获工业性油流。英买力地区一方面经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构造十分复杂,另一方面油气...
- 刘秋宏
- 关键词:流体势油气成藏
- 文献传递
- 泌阳凹陷流体势场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控制作用被引量:2
- 2009年
- 应用改进的Phillipone法对泌阳凹陷地层古压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研究区的古流体势,并分析了成藏期古流体势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流体势场及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明显,在成藏关键期(廖庄组末期)油气藏基本位于流体势相对较低的区域内,并以构造油藏为主;高势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以原生型岩性油气藏为主,也是本区下一步主要勘探目标。
- 罗家群
- 关键词:泌阳凹陷流体势油气运移油气成藏
-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流体包裹体古流体势场恢复被引量:30
- 2009年
- 通过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砂岩储层中37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将研究区的油气充注划分为3个期次,并确定出3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3个充注期的古压力演化,结合本区平面和剖面上现今地层压力的分布,确定了沙三中亚段油气藏可视为处于同一个含油气压力系统中。在此基础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所获得的参数恢复了沙三中亚段3期古油水势场的演化,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油气充注期中的有利油气聚集区。认为东营凹陷油气藏的分布与古流体势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3期油气充注时期古油势控制成藏的阀值分别为7,10.5和22 kJ/kg,利津洼陷北坡和牛庄洼陷南坡是第一期有利的油气低势聚集带,围绕牛庄洼陷和利津洼陷这两大高油势中心的周边区域为第二期有利油气成藏带,第三期油气有利成藏带逐渐扩展到民丰和博兴两大洼陷周缘区域。
- 蔡李梅陈红汉李纯泉李兆奇刘惠民郝雪峰
- 关键词:油气成藏流体包裹体东营凹陷
- 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5
- 2006年
- 运用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和构造应力场驱动油气运移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构造应力场及流体运移势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盆地西部油气运聚的规律是:①区域主要构造格架或构造体系控制了构造压力低值区的展布,二级构造压力低值区的边界为近南北和北北东向;②由浅层向深层,构造压力低值区的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③盆地西南部油区棋盘格式构造的结点为构造压力低值区;④不同构造层油气流矢量聚集区往往都是构造压力的低值区和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 王小凤武红岭马寅生操成杰王连庆陈宣华田晓娟张敏江波尹成明张启全张永庶
-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油气运聚柴达木盆地西部
-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6
- 2006年
- 运用多孔介质构造应力场驱动油气运移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及流体运移势场进行数值模拟,揭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油气运聚的主要规律:①一级构造压力低值区主要受区域北西西向一级构造带的控制,二级构造压力低值区多位于北东向、东西向与北西向构造带的交叉复合部位;②由浅层向深层,北东向、东西向构造压力低值区范围有逐渐扩大趋势;③不同构造层油气流矢量聚集区往往是构造压力低值区,因此,流矢量指向区应该就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 王小凤武红岭马寅生王连庆张西娟陈宣华田晓娟李会军彭德华汪立群尹成明刘云田高荐
-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油气运聚
相关作者
- 王小凤

- 作品数:86被引量:796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新生代 构造应力场 郯庐断裂带 阿尔金北缘 柴达木盆地
- 尹成明

- 作品数:51被引量:469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 石炭系 油气 资源潜力 青海油田
- 徐朝晖

- 作品数:58被引量:26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流体势 东河砂岩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
- 徐怀民

- 作品数:231被引量:2,029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东河砂岩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隔夹层 剩余油
- 赵俊威

- 作品数:9被引量:2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流体势 油藏开发 流体势场 剩余油 控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