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77篇“ 洱海“的相关文章
- 洱海鱼类多样性
- 2024年
- 通过查阅20世纪50年代以来洱海鱼类相关文献资料,结合2022年洱海鱼类实地采样和走访调查,对洱海鱼类历史区系变化及现状进行分析。截至2022年,洱海共记录鱼类54种,分属于7目14科31属,其中土著种20种,特有土著种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taliensis。2022年洱海鱼类调查共发现鱼类23种,分属于4目9科,其中鲤科鱼类占鱼类物种总数的60.87%,其他鱼类占39.13%,包括鳅科、塘鳢科、鰕虎鱼科、鳢科、银鱼科、胡瓜鱼科、鲿科及鲇科,优势种为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Hemiculter leuciscul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调查发现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为洱海新记录物种。洱海鱼类群落组成表现为土著种种群数量减少,外来种逐渐增多,经济型鱼类和小型鱼类为当前优势种。
- 钟传艳李钢褚维乐沈剑封吉猛龙晓文
- 关键词:洱海鱼类外来种土著种
- 守护如画洱海苍山
- 2024年
- 云南大理,洱海澄碧似玉、苍山积雪如银,洱海苍山交相辉映,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缓缓展开。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的影响下,洱海苍山形成了独特的“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气候宜人,孕育出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守护好洱海苍山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以打造“玉洱银苍·生态检察”品牌为抓手,在检察工作中逐渐形成合力,不断为生态环境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增添新力量。
- 关键词:检察工作自然资源洱海
- 论苍山洱海科学考察历史
- 2024年
- 目的:梳理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工作,刻画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脉络,总结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成就,提出未来科学考察的工作建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生物科学考察历程为主线,根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征将苍山洱海科学考察历史划分为不同阶段,论述各阶段的考察工作和主要成就。结果:苍山洱海地区现代意义的科学考察于1882年由以德拉韦为代表的西方人所开启。1919年钟观光进入苍山采集标本,开中国人考察苍山洱海之先河。迄今,该地区的科学考察经历了4个主要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早期阶段(1949年以前)、新中国初期(1949—1977年)、改革开放前20年(1978—2000年)、近20年(2001年至今)。经过140余年科学考察的成果积累,对苍山洱海的植物、大型真菌及部分动物类群(兽类、鸟类、鱼、部分昆虫)的物种资源及其分布特征已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地质、生态环境资源等亦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以福里斯特为代表的植物猎人从该地区带走大量植物种质资源到欧美,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园艺和园林学科及其产业的发展。结论:苍山洱海科学考察的历史绵长、内容丰富,为中国所罕见,对近现代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须针对人类强烈活动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强化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科学进步;统筹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工作要求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应用实践,助力苍山洱海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胡小康王弢杨力权
- 关键词:洱海科学史
- 洱海生态廊葭蓬村驿站
- 2024年
- 从下关一路向北蛇行的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经过洱滨村,就一直掩映在密林身后,跟洱海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将要接近蓬村的时候,它不得不避开密集的民房而转向一段开阔的岸线。蓬村驿站这块三角形的用地也就是因为廊道的这个扭转才被“挤”出来的。这个扭转所对应的转弯半径暗示了一种速度感。我们用一个曲面来呼应这种速度感,同时又隔离开廊道上往来穿梭的能量,在曲面的另一侧营造相对安静的氛围。
- 陈颢(摄影)
- 关键词:转弯半径速度感生态廊道驿站洱海
- 洱海流域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
- 2024年
- 一、技术概况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是在由云南农业大学牵头承担的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洱海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与面源污染防控协同的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支持下研究构建的。
- 徐玖亮郭世伟危常州石孝均赵正雄陈丽红
- 关键词:重大科技专项洱海流域生态种植模式面源污染水稻
- 洱海流域生态网络构建与分析
- 2024年
- 随着城市化活动的加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用地正遭受严重破坏,合理构建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网络,可为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和最小阻力模型(MCR),分析洱海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建立多个角度的生态阻力基面,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斑块重要性指数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提取生态廊道,构建洱海流域的景观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2年,洱海流域的核心区分布和面积不断变化;2022年,核心区面积在所有类型的景观要素中占比最高,为84.77%,其中林地在核心区面积中占比最高,其次为水域和草地,但是南部核心区斑块基本消失;通过斑块重要性指数识别出洱海流域有一级生态源地4个,二级生态源地1个,一般生态源地5个;提取出15条重要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洱海流域西北部、东部和中部,合并重建了多个潜在生态廊道;洱海流域综合阻力北部低南部高,中部高四周低,生态廊道空间分布不均且结构单一;洱海流域重要生态廊道由北部生态源地向南扩散,以维持南北间景观的连通性;洱海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大规模旅游开发和城乡规划建设是导致生态阻力变化和转移的原因。建议在生态建设规划中加强对重要生态廊道、核心生境斑块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重要生态源地,修复生态断裂点,优化景观网络连接,增强洱海流域的生态功能。
- 杨迈郑毅李晓琳欧朝蓉杨秀彪孙仕仙
- 关键词:洱海流域景观生态生态网络
- 洱海
- 2024年
- 宫佳无
- 2021—2022年洱海水环境现状研究
- 2024年
- 为了研究洱海水环境现状,应用2021年1月—2022年4月大理洱海金河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监测资料及洱海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法、单因子评价法分析了洱海金河水质现状及运动变化趋势,结果显示,4个月达到Ⅱ类水质标准,12个月达到Ⅲ类标准,自2016年洱海实施抢救模式以来,T-P、T-N得到有效遏制。
- 杨凤娥周字能杨萍萍
- 关键词:水质自动监测水质现状洱海
- 洱海流域生态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2024年
- 洱海流域生态类型丰富多样,民族、生态和信仰多元共生,呈现出苍洱生态系统与本土文化耦合的生态文化内涵。当前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面临冲击。为给洱海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研究构建乡镇尺度生态与文化并重的生态文化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喜洲镇、凤羽镇、挖色镇的生态文化综合指数D值均在0.5以上,是流域内生态文化综合发展最好的区域。邓川镇的生态文化综合指数D值较低,为0.26。文化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发展较好区域相交于洱海,最终形成了以凤羽镇—喜洲镇—挖色镇为核心轴,辐射洱海流域的生态文化发展空间格局。流域内各乡镇生态与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情况均在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水平。据此将洱海流域划分成四大发展类型区:生态文化协同保护区、生态文化协同发展区、生态保护优先区、文化发展优先区,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
- 李艳丽潘娇杜发春
- 关键词:洱海流域生态文化
- 大理 苍山抒廉韵 洱海扬清波
- 2024年
- 苍山如黛,洱海如镜。大理,这颗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璀璨明珠,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又因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在此交汇延伸,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千百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红色文化传承不息,孕育出极具特色的廉洁文化,如同清澈的洱海之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大理人民。
- 陈军崔寒
- 关键词: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廉洁文化云贵高原洱海相互交融
相关作者
- 王圣瑞

- 作品数:273被引量:2,992H指数:3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沉积物 洱海 湖泊沉积物 磷 湖泊
- 储昭升

- 作品数:193被引量:1,646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洱海 蓝藻 湖泊 铜绿微囊藻 海菜花
- 赵海超

- 作品数:124被引量:1,158H指数:22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沉积物 洱海 磷 湖泊沉积物 春玉米
- 庞燕

- 作品数:106被引量:1,153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沉积物 洱海 洱海流域 入湖河流 磷
- 焦立新

- 作品数:133被引量:1,308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沉积物 洱海 滇池 湖泊沉积物 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