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2篇“ 法治主义“的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法治主义”起源及其融入“法治中国”的方式被引量:4
- 2024年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主义”自何处何时发轫是一个重大的始源性问题,相关研究发现,以《管子》为代表的齐国法家思想是中国本土“法治主义”的发源之处。这种“法治主义”思想与当代法治在形式上多有相似,但从本质上看,乃君主专制工具主义的“法律之治”,与当代法治的核心意涵大相径庭。尽管如此,源于齐法家的古代“法治主义”统合道、法、儒于一体,对法律与道、德等概念关系的系统论证,仍然能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多方面的宝贵资源。借鉴中国古代“法治主义”的制度资源,必须以现代性价值体系为标准对其进行筛选,只有那些符合现代性价值标准的良性制度资源才具有借鉴意义,而那些与现代性价值标准相背离的劣性遗产则必须加以剔除。因而中国古代“法治主义”融入“法治中国”的基本路径,必然是以现代性价值对其再诠释、再创造的转化与融通过程。
- 魏治勋刘一泽
- 关键词:中华法系法治主义法治中国
- 人治下的法治:梁启超法治主义的憧憬与幻灭
- 2024年
- 梁启超的法治主义,是一种法政主张,以及促进中国近代民主与法治发展洪流产生的进步思想。梁启超的法治主义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体系中穿行,奉行的是中西合璧的法治主义,是承载反专制思维和意识的法治主义,也是最终改弦更张地从反专制到求开明专制的法治主义。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也可称为“人治下的法治”,本质上希望通过行人治的方式,实现一种训政下的法治;通过强势政治人物的法治意识觉醒以及威权统治手段,来实行法治;通过建立一套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体制机制,达到威权统治和保障人民权利并重的法政局面。人治下的法治,是一种美好的过渡时期的法治设想,也是一种美好的政治设想,只不过,这样一条法治主义之路,在当时根本不可能走得通。
- 段凡
- 关键词:法治人治法治主义
- 先秦法家法治主义的理论构造与现代省思
- 2024年
- 先秦法家的法治理论包含法属性论、法运行论以及法价值论三个部分。在“法”的属性定位上,法家认为“法”作为一种以赏罚为内容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成文规范,有助于强化君权,调动民力,以实现富国强兵之目标,因而是君主治国理政的必要手段。在“法”的运行层面,法家设计了“君—吏—民”以及“君—吏”两条法治运行路径,试图将包括君主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纳入国家法治体系之中,并实现政治权力的理性化运作。在“法”的价值层面,法家着力阐述了“法”应具备的内在品格,包括法的公开性与可理解性、稳定性与内在统一性、社会适应性以及普遍性与权威性,认为这是法治能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法家法治理论对当代法治建设仍有借鉴价值,但要实现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对接,还须经过三方面的重构与转化:君主中心主义的民主化转向,法律工具主义的主体性升格以及法律价值属性的现代性改造。
- 叶松奇
- 关键词:先秦法家法治理论
- 论商鞅法治主义的内在逻辑及其影响
- 2024年
- 商鞅法治主义内在逻辑的起点是其历史观与人性论。以商鞅的历史观为视角,可以看出商鞅将物质生产资料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商鞅将历史进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指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治理方式存在差异。以商鞅的人性论为视角,可以看出商鞅指明了人民趋利避害的本性,从而主张轻罪重刑,目的在于防止人民行奸邪之事,借重刑的手段来遏制人趋利的本性,借此督促人民遵守社会秩序。商鞅提出的法治理论丰富了我国法治文化的内容,为后世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商鞅忽略了道德的作用,盲目推崇法治万能论,将人民束缚在极为严密的法网之下,繁杂而严苛的法律引起了人民内心的激愤之情,导致其法治主张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 李刚蒋永安
- 关键词:商鞅法治主义历史观人性论
- 内部行政规范性文件标准的法治主义立场被引量:2
- 2024年
- 内外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区分标准体现了法治发展程度。它起初是以特别权力关系说为理论基础的从属关系。现代德、日行政法学主流学说否定特别权力关系说,主张以“法律效力—效果”为标准,认为内部行政规则是法律赋权行政机关制定的对相对人、法院不产生法律效力或法律效果,仅对所属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等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效果的规则。我国以依法治国原则为基础,在制度上区分了内外部行政规范性文件,采用的标准是与“法律效力—效果”具有相同意义的“涉及相对人权利义务”。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过具体的场景持续阐明了该标准,限缩了内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空间。该标准具有相对人和法院两个维度,其中是否被作为司法审查标准尤其应得到重视。该标准应当具有法定外部形式,其中内部行政规范性文件应直接载明“本规定(通知、纪要等)不得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而不能以内部印发为法定形式标准。制定主体的法制机构应当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立项阶段加强内外部区分的审查、认定。有关机关应当开展内外部行政规范性文件区分的合法性审查。
- 叶必丰
- 关键词:行政规范性文件法治特别权力关系
- 清末民初梁启超“法治主义”的内在理路变迁
- 2023年
- 辛亥革命爆发前,宪制思想在中国的研究与传播,有着显著的工具特征,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梁启超以“法治主义”的名义对救亡图存路径的探索便是鲜明的例证。相较于戊戌时期以洋装推销古制,流亡日本后的梁启超反其道而行之,将传统的法家思想等同西方的“法治主义”,并糅合西方干涉主义的政治思想,在传统思想的缘饰下阐释“法治主义”和“开明专制”等西法学说。梁启超在欧游以后离开政坛,以历史考证的立场,对早年提出的法家法治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否定。梁氏“法治主义”路径繁复多变,大体上仍呈现从救亡图存向思想启蒙的根本转折。
- 张晓思
- 关键词:法治主义法家思想开明专制
- “实用法治主义”:一个概念与路径的初步分析
- 2023年
- “实用法治主义”是中国传统特色法治的一般形态,其内涵不是法的治理实用性与法治主义的简单叠加。“法治主义”以其“超验正义”为国家对社会的改造注入意识形态合法性;“实用性”则系于“重人生”“事中庸”的道德哲学,试图拉近抽象的法概念、法原则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实现政通人和,解决实际问题。两者的矛盾结合,藉由中国的特殊语境,呈现为一个相互嵌入的、具有内洽性的整体单元。古往今来,“实用法治主义”中的法治观历经变化,但其实用性并不稍减。这种实用性或是中国法治道路的历史性选择。
- 熊征
- 关键词:法治法家道德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主义解读被引量:6
- 2023年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工作的题中之意,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本文顺应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立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从法治主义维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解读,揭示其所蕴含的法理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共享发展、良法善治的思想基础和精神要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民族工作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文化认同、实现发展共享、推进良法善治等方面综合发力。
- 何士青何士青
- 关键词:民族团结文化认同良法善治
- 基于法治主义维度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发展研究被引量:14
- 2022年
- 区块链智能合约具有去中心化、自动执行性、匿名性和不可逆性等传统合约所不具备的特征与优势,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信息共享、推进良善治理等的重要助力。然而,区块链智能合同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受到私人领域与非私领域的不协调发展、去中心化与政府集中监管的矛盾、可逆与不可逆之间的纠葛、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此消彼长等因素的制约。实现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秉持法治主义路径,以实现标准化合约、厘清自由与国家干预边界、引入第三方机制以及探寻风险管控的最优解等方式对区块链智能合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加以回应。
- 何士青
- 行政督查:权力内卷化的法治主义审视
- 2022年
- 行政督查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特色制度和实践,是政府自上而下自我监督的重要方式,也是防止行政权力、部门与地方利益“内卷化”的必要手段。行政督查法治化与社会治理民主化仍有改进空间,在立法、程序、执行等方面还存在着无法可依、形式化严重、政出多门等问题,甚至衍生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乃至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从法治主义审视行政督查过程中存在的权力“内卷化”风险与问题,聚焦行政督查的合法性及其规制,在立法层面规范行政督查,完善行政督查程序及方法,整合行政督查部门与事务,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法治途径强化权力监督与制约。
- 房亚明黄建栩
- 关键词:内卷化
相关作者
- 喻中

- 作品数:234被引量:899H指数:14
- 供职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法家 法律 法治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赵来文

- 作品数:15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研究主题:政治文明 法治主义 政治文化 西方政治文化 公民文化
- 魏治勋

- 作品数:109被引量:803H指数:15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法治 法律解释 法治中国 法家 法律
- 何士青

- 作品数:93被引量:462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法治 政治文明 以人为本 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
- 张涅

- 作品数:48被引量:74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论语》 《孙子兵法》 君子 黄式三 先秦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