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04篇“ 治理绩效“的相关文章
- 社区公共领导力影响治理绩效的内在机制——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
- 2025年
- 社区公共领导力是影响社区治理的关键要素之一。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以社区公共领导力为切入点,研究发现:通过信息沟通、组织统筹、项目供给等手段,社区公共领导力促进了社区参与、归属、信任和交往等社会资本的形成,进而提升了社区治理绩效。信息沟通的要素整体影响相对较小,但对社区归属、社区信任影响较大;组织统筹能力对社区参与影响很强,同时对社区交往有一定促进作用;项目供给能力对社区参与、社区归属、社区信任和社区交往均产生了很强的影响。社区领导者应当通过丰富社区中的社会资本,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公共生活,才能让居民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 俞祖成杨君宇
- 关键词:社会资本
- 从产权明晰到治理优化:宅基地确权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研究目的:探究宅基地确权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以期为加快推进宅基地确权工作以及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宅基地确权提升了农民对住房情况、居住环境、社会治安和村委会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改善了乡村治理绩效。(2)激励村民参与村庄事务、改善基层干群关系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是宅基地确权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重要机制。(3)与新生代农民相比,老一代和中生代农民对宅基地确权在提升乡村治理绩效方面的作用持更为积极的态度;在各收入水平的村庄中,宅基地确权对乡村治理绩效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边际贡献随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弱;此外,与中西部地区村庄相比,宅基地确权在东部地区村庄的实施对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宅基地确权不仅是经济政策,亦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宅基地确权政策的宣传与支持,确保确权过程中的公平与正义,同时应重视不同代际农民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村庄收入水平和区域特征的差异,坚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有序推进宅基地确权工作,以充分发挥其乡村治理效能。
- 张传郭贯成韩述孙昊
- 关键词:乡村治理治理绩效农民满意度
- 黄河沿岸城市环境治理绩效研究——基于TOE框架的实证分析
- 2025年
- 黄河沿岸城市环境治理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提升沿黄城市的环境治理绩效,是决策层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TOE(技术、组织、环境)框架,以黄河沿岸4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地方政府改善环境治理绩效的路径选择,识别出三种类型的高水平环境治理绩效驱动路径,即技术辅助组织单驱动、组织辅助技术环境双驱动和技术组织环境三驱动。研究发现:单一条件并不构成高水平环境治理绩效的必要条件;组织、技术、环境的综合作用,可形成环境有效治理路径的多样组态;黄河上中下游城市高水平环境治理路径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沿黄城市环境治理要因地制宜地探索适配性路径,循序渐进地推动大数据发展,科学有效地配置组织内资源,全面系统地改善组织外环境。
- 刘浈邢占军
- 权力的资源网络:当代国家能力与乡村治理绩效——基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H村的考察
- 2025年
- 农村税费改革后,在国家能力的全面作用下,乡村治理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国家主导下的乡村治理项目资源愈发丰富、权力体系逐步规范,但治理绩效却并未得到“理想”提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负担过重等弊端。简言之,在象征国家能力的国家正式资源及其配套权力的双重建构下,乡村治理绩效逐渐趋于边际递减。本研究结合对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H村的田野调查,从正式资源供给与正式权力嵌入两个维度解构国家能力。当代国家能力不仅推动形成了总体过密式乡村治理格局,而且进一步重塑了国家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后税费时代,国家几乎丧失了整合乡村社会长期赖以凭借的非正式文化网络或权威性资源,转而依靠正式的配置性资源输入及其配套权力嵌入即“权力的资源网络”,来维持对乡村的全面整合,以实现现代国家治理任务。在“权力的资源网络”影响下,乡村治理赖以凭借的国家正式资源就会出现非正常耗散,体现为分利团体蚕食、过度投入陷阱和代理经营不善;国家正式权力也将趋于工具化运作,体现为形式制度能力、向上行政困境和管制复杂循环。这为理解当代乡村治理中国家能力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 黄杰吴文旭
- 关键词:乡村治理治理绩效正式权力
- 社会治理绩效评价与政治信任——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的工具变量分析
- 2025年
- 政治信任是政治支持的重要层面,能够为政府治理提供重要支撑。关于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绩效评价和政治绩效评价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在社会治理绩效评价维度侧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满意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对政府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治理绩效关注不够。从社会治理绩效评价角度,来分析制度绩效评价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使用工具变量分析方法处理治理绩效评价变量对政治信任影响的内生性问题,可以发现,民众对当下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治理绩效评价越高,其对各级政府的政治信任水平就越高。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纾解社会矛盾,有助于维持民众的高水平政治信任。
- 王甫勤
- 关键词:社会治理绩效评价政治信任
- 基于DPSIR-Tapio模型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及障碍评价——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
- 2025年
-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进程中,日益凸显的水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基于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科学治理策略来减轻水环境压力,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目前研究大多基于统计数据和时空分析法进行绩效评价,忽视了子系统间的动态互动和影响因素的探究。以环太湖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系,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模型对水环境治理绩效进行时空演变分析,运用Tapio脱钩模型揭示子系统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借助障碍度模型识别水环境治理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环太湖城市群水环境治理绩效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各地级市水环境治理绩效排序为:苏州>常州>湖州>嘉兴>无锡。②环太湖城市群在P-D和P-R主要呈现出弱脱钩或强脱钩状态,而P-S&I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各地级市脱钩水平排序为:嘉兴>湖州=无锡>常州>苏州市;水环境治理绩效与脱钩水平并非正相关。③影响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为政府节水投资、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专业技术人才的投入、污水处理能力和供水综合生产能力。
- 周驰李加林刘永超刘永超应超
- “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治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 2025年
- 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主力军”,面临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鉴于此,本文在参考借鉴国内绿色治理标准及相关环境法规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绿色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绿色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帮助企业科学定量地评估其绿色治理成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 唐洋邓涛罗园
-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 基于DPSIR-NSGAⅡ模型的冶炼行业大气环境治理绩效评估与优化
- 2025年
- 针对传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评估模型过于依赖主观判断的问题,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了大气环境治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引入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优化指标的权重,设计出一种大气环境治理绩效评估组合模型。基于河南省5家铅锌冶炼企业2019—2023年的生产与环境数据,研究构建了涵盖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治理响应等维度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并通过NSGAⅡ优化权重,结合熵权法与线性加权法进行动态评估。结果显示,使用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模型进行评估时,驱动力指数为0.08~0.26,压力指数为0.04~0.19,状态指数为0.57~0.88,影响指数为0.34~0.58,响应指数为0.18~0.39,各指数的变化区间与指数实际变化区间基本相同,证明设计模型的精度较好。提出的模型在大气环境治理绩效评估中效果较好,为冶炼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 马南赵仕沛霍垲赵新华郝松泽
- 关键词:大气环境治理绩效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 多重制度压力、全过程监管与安全生产治理绩效提升——基于“制度-行为”框架的增长型QCA分析
- 2025年
- 近年来,多数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治理绩效得到快速提升,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但背后的多因复杂互动过程还未得到充分揭示。对此,本文基于“制度-行为”松散耦合关系构建了“制度压力-回应行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2016年至2022年省级层面的相关数据,创新性地引入增长型QCA方法探究治理绩效的多因联合增长模式。研究发现:考核压力的快速化解是安全生产治理绩效提升的必要条件,横向模仿性压力是另一关键制度压力;存在三条路径驱动政府安全生产治理绩效实现高增长,分别是模仿压力下的渐进增强型、“模仿-规范”压力下的防微杜渐型和监管前移的未雨绸缪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处置三种回应策略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有效促使安全生产治理绩效高增长,在强制度压力下,地方政府会倾向采取“防微杜渐”和“亡羊补牢”策略,而在弱制度压力下,地方政府会倾向采取“未雨绸缪”策略。
- 范嶙杰陈永洲
- 财政扶持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分异”与治理绩效评价——“经营型”和“债权型”集体经济的比较分析
- 2025年
- 近年来,政府在推行一系列制度变革的基础上,向农村集体经济集中投入了大量财政资源,在补足资本要素的同时也衍生了“经营型”和“债权型”两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基于“政策支持-政策压力-应对能力-政策执行(发展模式)-治理绩效(核心功能)”的分析框架,通过考察上述两类发展模式核心功能的实现情况,尝试识别两类发展模式治理绩效的差别,并试图揭示财政政策支持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农村治理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债权型”发展模式是财政扶持下政策压力与基层应对能力失衡的“异化”结果,在赋能集体“统”的功能、重塑乡村内生治理生态和促进共同富裕方面作用有限。因此,本文得到的一个重要价值判断是,未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应着眼于建构体现治理绩效的三重核心功能,由追求短期效应的“债权型”发展模式向以集体产业为基础的“经营型”发展模式转型。在释放部分政策压力的同时,也要赋予基层政府对政策执行的自由裁量权。只有有效提升基层应对能力,规避和减少基层的策略性应对行动,才能持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
- 徐冠清崔占峰朱玉春
-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绩效经营型
相关作者
- 郑方辉

- 作品数:171被引量:1,350H指数:22
-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绩效评价 实证研究 政府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第三方评价
- 谢永珍

- 作品数:112被引量:62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董事会 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 非线性 指标体系
- 朱玉春

- 作品数:243被引量:2,350H指数:26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农户 农户参与 影响因素 河长制 农村
- 单菲菲

- 作品数:34被引量:264H指数:9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进路 治理绩效 绩效 民族 公共服务
- 韩勇

- 作品数:47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 研究主题:社会治理 第三方评估 治理绩效 广西社会 公共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