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8篇“ 水-岩反应“的相关文章
基于三维点云计算的CO_(2)--反应程度量化表征方法
2024年
CO_(2)地质封存是减少大气中CO_(2)排放,降低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CO_(2)注入含地层中时,CO_(2)--反应可能引起石矿物的侵蚀,对CO_(2)地质封存安全性产生显著影响。在室内实验中,通过表征石表面的形貌特征可以有效地评估CO_(2)--反应程度,为CO_(2)地质封存的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三维点云计算可以精确量化地表征CO_(2)--反应程度,这种方法首先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构建石表面的三维模型,确定CO_(2)-处理前石表面三维模型的基准面,并基于处理前的均方根粗糙度确定处理后石表面三维模型的基准面。基于三维模型点云信息,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体积计算新方法,并通过对规则模型体积的计算比较了两种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种计算方法量化表征CO_(2)-处理前后石表面的侵蚀体积。最后,以陕西省咸阳市某煤矿煤样为例,开展了CO_(2)--反应模拟试验,验证了计算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侵蚀体积计算方法可有效地量化表征CO_(2)--反应程度,CO_(2)-处理后石表面不同区域的侵蚀差异性明显,石表面的侵蚀体积与均方根粗糙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比关系,随着均方根粗糙度的增大,侵蚀体积也相应上升。
蒋长宝程岳李春梅侯典东杨毅毫焦冰洋赵冬邓博知
关键词:三维点云基准面
铜矿蚀变分带与成矿机制:玉龙矿床-反应热力学平衡模拟例析
2024年
蚀变分带和成矿机制的准确厘定是建立斑成矿模型与找矿预测的关键。本文以新生代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的玉龙斑铜矿为例,通过质量作用定律(LMA)和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模型(GEM),构建含矿热液与斑侵入体的pH-f O 2相图和动态传输模型,以揭示蚀变分带成因和金属成矿机制。LMA与GEM结果显示初始成矿流体pH值为4.7,logf_(O2)=-23.0(ΔFMQ=+2.7),且溶解Cu含量为1138×10^(-6),Mo为1.2×10^(-6)。研究表明,当该酸性及强氧化性流体流入二长花岗斑体时,在温度为450~360℃范围内,代表钾硅酸盐化蚀变的钾长石、黑云母、硬石膏、赤铁矿和磁铁矿的矿物逐渐沉淀,且与钾硅酸盐化蚀变相关流体具有较高pH值(5.0~7.0)和氧逸度(ΔFMQ=+2.9~+3.6)特征;当温度在360~320℃范围时,代表青磐化蚀变阶段的典型矿物如绿帘石、铁绿泥石和斜绿泥石等逐渐形成,流体pH值(5.0~6.4)和氧逸度(ΔFMQ=+1.1)均有所下降;当温度进一步从320℃下降到200℃时,流体pH值(5.0~5.7)进一步小幅下降,而氧逸度则(ΔFMQ=+1.7)略有回升,在此期间,绢云母和方解石等开始沉淀并形成典型的绢英化蚀变。此外,以HMoO_(4)^(-)和MoO_(4)^(2-)为载体的Mo在狭窄高温区间(450~370℃)内沉淀,而以CuCl(CuCl_(4)^(3-)、CuCl_(2)^(-)、CuCl)为主要载体的Cu则在在中、高温(450~300℃)范围中沉淀。通过利用LMA反演及GEM正演相结合定量化地刻画了玉龙斑铜矿反应过程,由此揭示了斑矿床蚀变分带是逐渐冷却的单一浆热液与斑体不断反应的结果,且不同温度窗口对应着钾硅酸盐化(450~360℃)、青磐化(360~320℃)和绢英化(320~200℃)蚀变矿物的形成,故含矿流体温度的快速下降可能是玉龙铜矿蚀变叠加的重要因素。此外,Cu、Mo络合离子溶解度对温度变化的差异响应,导致了Mo矿化主要发育于靠近斑体的高温区域,而Cu则以网脉状-浸染状叠加到Mo矿化�
张少颖和文言高雪田成华肖仪武
关键词:水岩反应
贵州息烽温泉化学成分形成机制的-反应实验研究
温泉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地热资源,常被广泛应用于采暖、制冷、医疗保健及各种形式的工农业等,因其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特殊化学组分和微量元素从而具有较高的理疗价值。贵州息烽温泉是国内外著名的理疗热矿资源,由于其含有丰富...
王丽
关键词:温泉水化学成分
一种核磁共振高温高压-反应装置及测试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核磁共振高温高压反应装置及测试方法,实验装置包括反应模拟系统,与反应模拟系统相连的地层样配置系统、核磁数据采集及温度控制系统、渗透率测试系统、液体采集系统以及真空泵;反应模拟系统包...
肖文联臧金鹏郑玲丽王思慧赵金洲王勇黄矗任吉田陈沐遥
峨眉山大火成省的风化碳汇效应:玄武粉末-反应实验研究
2023年
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有效的碳封存技术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碳封存技术中,基于玄武粉末的增强风化碳汇技术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同时也对促进作物生长、改善粮食产量具有积极作用。流域研究揭示玄武风化具有非常高的速率,但与玄武粉末增强风化碳汇技术在时间尺度和反应条件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有峨眉山玄武,其在喷发之后的快速化学风化被认为是晚二叠世冰川活动的驱动机制,有可能成为增强风化碳汇技术的基础原料。为深入理解峨眉山玄武的风化碳汇效应,增进对玄武增强风化碳汇技术的认识,本文利用不同粒径玄武粉末和天然雨及河开展了反应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雨与玄武粉末经历720 h常温条件的封闭反应后,其pH值接近河的pH值,且Na+、K^(+)、Ca^(2+)、Mg^(2+)等离子浓度显著升高,其活动性和溶出速率受所在石结构、矿物组成、元素赋存状态、溶液饱和状态等因素共同影响与控制。玄武粉末与雨反应实验中Si元素的溶出速率最快,为4.36×10^(-12)mol/m^(2)/s,Ca^(2+)和Mg^(2+)的最大浸出速率分别为1.36×10^(-12)mol/m^(2)/s和0.91×10^(-12)mol/m^(2)/s;同时,反应溶液HCO_(3)^(-)浓度快速升高,在720 h左右达到最大浓度,表明了溶液中溶解的CO_(2)快速转变为HCO3-,而随后HCO_(3)^(-)浓度趋于降低,PHREEQC模拟结果显示Ca-Mg碳酸盐矿物达到饱和状态。初步的反应实验研究表明,峨眉山玄武风化具有重要的碳汇效应,可应用于增强风化碳汇技术进行地表碳封存。
任俊童杨江海程亮刘澳张晓容
关键词:玄武岩化学风化碳封存
-反应过程中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实验研究及其对地震异常成因的启示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地震前后离子浓度异常变化成因以及机理等问题,以不同条件下(温度、粒度、时间),不同石(灰、橄榄、花岗)的-反应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变量与偏最小二乘法对反应后溶液中Na^(+)、K^(+)、Cl^(-)、SO_(4)^ (2-)、Ca^(2+)、Mg^(2+)的变化进行研究,并与地震台站化学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Na^(+)、K^(+)、SO_(4)^ (2-)浓度分别增加到初始溶液的363%、188%、147%。粒度对溶液离子浓度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粒度减小,石与接触面积增大,Na^(+)、K^(+)、Cl^(-)、SO_(4)^ (2-)浓度都明显增加。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Na^(+)、K^(+)、Cl^(-)、SO_(4)^ (2-)浓度也出现增加的趋势。以上研究表明:-反应接触面积是影响离子浓度的主要因素,含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破裂,导致-反应接触面积改变,可能是地震前后化学短临异常的重要成因机制之一。
邵俊杰李营孙凤霞陈志刘雷徐超文胡乐路畅刘兆飞赵元鑫
关键词:高温高压水-岩反应水化学异常
江陵凹陷新生代玄武-反应模拟及其对富钾卤成因的指示被引量:3
2022年
关于江陵凹陷富钾卤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理仍未查明.对凹陷新生代玄武开展矿物学、石学、地球化学研究以及-反应模拟实验,重点研究时间、温度、流体成分等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卤具有高锂低镁的特征,说明其在成因上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研究区浆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异,玄武蚀变作用强烈,表明地下热液的交代作用强烈,玄武通过-反应为富钾卤矿提供了物质来源;温度是流体对元素的淋滤能力的主要控制因素,高盐度流体是各成矿元素主要的迁移载体,-反应是卤形成的重要过程.
王春连刘成林余小灿王九一李瑞琴段晓旭刘思晗游超周博文
关键词:富钾卤水水-岩反应江陵凹陷新生代玄武岩
CO<Sub>2</Sub>--反应作用下隔层微观封闭性动态评价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CO<Sub>2</Sub>‑反应作用下隔层微观封闭性动态评价方法,它包括:将化学反应引起的隔层石孔隙度变化归因于矿物参加化学反应的体积变化量,得出变化后的单个矿物的体积变化量,得到由化学反应引起的...
韩旭冯福平严茂森丛子渊刘圣源张玖
二氧化碳--反应固化封存机理研究
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显著,碳减排成为人类发展的必要选择,碳减排方法中湿法直接矿物碳酸化技术因其安全稳定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探索影响二氧化碳矿化封存转化效率的因素,达到增大矿物碳酸化转化率的目的,本文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展开...
王聪
关键词:二氧化碳玄武岩镁橄榄石
一种模拟地层条件下CO<Sub>2</Sub>--反应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属于地球化学反应过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模拟地层条件下CO<Sub>2</Sub>‑反应的实验装置及方法。该实验装置包括高温高压原位取样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排气分析系统、气液注入系统以及反应釜系统。本发明...
宋永臣陈明坤张毅赵佳飞刘瑜杨明军蒋兰兰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刘丛强
作品数:693被引量:8,797H指数:53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氮同位素 同位素 碳同位素
戴塔根
作品数:343被引量:2,387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研究主题:金矿床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元素 地质特征
郎赟超
作品数:43被引量:50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下水 地球化学特征 硫同位素 碳 污染
张荣华
作品数:170被引量:28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
研究主题:化学动力学 高温高压 地球深部 中地壳 临界态
韩旭
作品数:37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
研究主题:SUB 环空 水泥石 水井 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