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68篇“ 民族群体“的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群体灾后创伤复原与社会工作干预被引量:1
2024年
灾害影响与灾后创伤复原的差异性要求灾害社会工作对少数民族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论文基于跨文化视角与灾害干预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少数民族群体在面临灾害时的文化特殊性与社会脆弱性,并识别影响这些群体灾后应对方式及创伤复原的文化、经济、社会结构等影响因素,进而结合相关国际经验探讨如何在跨文化视角与在地情境中提供相应的社会工作干预服务。
杨慧吕哲臻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社会工作
中国少数民族群体的幸福感与公平感:经济增长与民生发展效应
2024年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本文对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群体的幸福感和公平感稳步上升,经济增长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显著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体幸福感和公平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非流动人口幸福感、公平感均受到经济、民生宏观变量的正向影响,但宏观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作用较小。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应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地区、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推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赵梦晗戚媛媛
关键词:少数民族幸福感公平感共同富裕
社会保障满意度何以提升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以类型细分为视角的实证分析
2024年
突破对社会保障体系与国家认同的整全型认知,以国家认同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类型细分为主线构建分析框架,以“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数据为资料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对该群体的理性赞同型国家认同具有支撑促进作用,但不能促进该群体的情感归属型国家认同;少数民族群体对“普惠型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对该群体的国家认同具有支撑作用,但少数民族群体对“救济型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对其国家认同不具有影响。实证分析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回应了理论界关于少数民族群体社会保障满意度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理论论争,可为少数民族社会保障政策实施过程中精准发力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李艳霞冷雪雁
关键词:国家认同少数民族社会保障制度
贵州省7个民族群体的遗传关系比较研究
2023年
目的基于15个常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探究贵州汉族与苗族与5个不同民族人群的遗传关系。方法通过15个STR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数据,应用Arlequin v3.5软件计算各基因座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及P值,应用Phylip 3.695软件计算7个群体的Nei’s遗传距离,应用TBtools软件进行可视化热图和聚类分析;基于Nei’s遗传距离,分别采用MEGA 7.0和SPSS 26.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遗传分化系数Fst及P值显示,贵州汉族或苗族群体分别与布依、水、仡佬、侗和土家族5个群体比较,遗传分化程度都较低(Fst分别介于0.00002~0.02567和0.0002~0.0377),但是汉族与苗族群体比较时显示出相对较高的遗传分化程度(Fst介于0.00111~0.01861)。Fst及P值、Nei’s遗传距离、热图、系统发生树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显示,贵州汉族与仡佬族、侗族和土家族的遗传关系最近,与水族和布依族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远,与苗族的遗传关系最远。且苗族与布依、水、仡佬、侗和土家族5个民族之间遗传关系较远。结论贵州汉族与苗族群体之间遗传差异最大,而苗族与布依族、水族、仡佬族、侗族和土家族5个少数民族之间遗传差异均较大。
李淑华张昊罗丽陈鹏宇胡锡阶万卫红刘燕飞余丽梅
关键词:法医遗传学民族短串联重复序列
课程立德树人:铸就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被引量:4
2022年
任何民族或国家在某一特定发展时期,都有那个时代崇尚的群体人格。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崇尚的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新时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行为以及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良传统行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行为特质。中小学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通过各学段各类课程实现。课程立德树人,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发展特征,建立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情境熏陶”“情感激发”“理性认知”“精神共鸣”等方法培养精神特质,通过“体验行为”“模仿榜样”“训练行为”“自觉践行”等方法培养行为特质,最终实现对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培养。
母小勇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小学课程精神特质
由下至上:遗产话语构建背景下博物馆与少数民族群体相互关系研究——以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为例被引量:3
2022年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在遗产话语构建过程中,博物馆和少数民族群体作为利益相关者,不仅是被动的知识提供者和接收者,还是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对于文化遗产的概念各有自己的理解和价值判断标准。以广西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为例,当地村民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其进行使用,展览中心展出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他们所认可的“过去的回忆”,他们也利用生态博物馆的遗产工作来服务旅游发展。文化遗产对于当地人的意义也发生了转变,例如梯田农业生产已经从村民的基本生活来源慢慢变为旅游资源。因此,博物馆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社区的思维和文化实践方式,从而有效地介入、参与,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王雅豪
关键词:文化遗产话语构建生态博物馆
少数民族群体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与国家认同研究——基于云南民族地区的抽样调查研究被引量:11
2021年
文章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基于最新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国家通用语言使用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与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相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和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影响其国家认同水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越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越经常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其国家认同就会越高。少数民族群体国家通用语言使用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在不同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群体中存在差异。
焦开山郭靓雯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
英国政府流浪民族群体政策分析
在英国,政策决策者和研究人员通常采用“流浪民族群体”一词,用来代指那些过着流浪生活且非来自特定种族的人群,英国的流浪群体主要由吉普赛人和爱尔兰旅行者组成。早在16世纪,流浪群体就出现在了英国大地上。历史上,他们在整个欧洲...
熊健
关键词:住宿教育
文献传递
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认同困境和提升策略探析被引量:1
2021年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提升少数民族群体文化认同,有利于指导少数民族群体的生产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正面临民族身份认同不深刻,将中华文化等同汉文化的错误认识,多元文化冲击和少数民族文化劣势等困境。党和国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下,仔细研究和探索文化以及文化认同生成、发展、变化规律,全力提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强化少数民族公民身份意识,建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体系,以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认同为抓手,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邓秋实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文化文化认同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少数民族群体国家认同建构分析
2021年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建构对于国家稳定尤为重要。本文以传播仪式观为研究视角,采用结构式访谈和文献研究法,通过对贵州省毕节市某少数民族村寨村民媒介使用习惯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村落中,电视新闻是建构国家认同最主要的方式。
文霄
关键词:国家认同少数民族电视新闻

相关作者

周平
作品数:211被引量:2,500H指数:32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
研究主题:中华民族 多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 族际关系 政治学研究
史磊
作品数:57被引量:18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基因多态性 民族群体 单倍型 HLA 自然选择
余跃生
作品数:287被引量:854H指数:17
供职机构: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研究主题:布依族 瑶族 基因频率 群体遗传学 水族
褚嘉祐
作品数:184被引量:76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多态性 单倍型 基因 地中海贫血 云南汉族
史荔
作品数:119被引量:22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慢性感染 汉族 H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