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28篇“ 氏族社会“的相关文章
- 北方史前氏族社会过渡中的原始信仰被引量:1
- 2020年
- 宗教现象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受到经济基础和社会形式的影响。前仰韶文化时期,依照女系一方确定亲属关系是全世界蒙昧人社会的通例,最先出现的是母系氏族;仰韶、红山文化时期是母系氏族时期向父系氏族的过渡期;后仰韶文化时期,男性权力地位上升,父系氏族建立。这三个时期正好对应了三种史前信仰形式,即:白音长汗遗址石雕人像、莪沟北岗遗址陶人头等代表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女性崇拜;牛河梁遗址女性像、洪山庙遗址瓮棺男根纹等代表的仰韶、红山文化过渡期男、女生殖崇拜共存;筛子绫罗遗址等地区陶祖为代表的后仰韶文化时期男性生殖崇拜。
- 屈谱
- 关键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宗教现象
- 马克思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的考证被引量:1
- 2018年
- 马克思晚年阅读了大量历史学、人类学的资料,撰写了人类学历史学笔记。特别是阅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之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史前文明有了新的思考,他详尽探讨了史前时期社会组织基本单位、史前时期社会结构、原始社会发展演变等问题,从而真正揭开了原始社会之迷。马克思的研究成果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同样适合原始社会,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基本理论。这对于原始社会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马克思五种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都意义重大。
- 杨文圣乔宇煊
- 关键词:原始社会历史演进文本社会结构
- 母系氏族社会系列科幻小说的符号叙述学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科幻小说是以科学为依据,以幻想为框架的叙述文学。科幻小说的世界是符号创造的。母系氏族社会系列科幻小说将母系氏族社会隐喻及隐喻本身的形成过程实在化或字面化,其小说情节形成一定的基本模式。它们通常破坏时序,或者采取空间化的非时间化方式打破强加于文本概念之上的因果关系,在文本类型上使这种字面化的母系氏族社会得以理性化。理性化的母系氏族文本结构充满情节核心意元的爱情、亲戚、男性的责任、女性的情怀书写,散发出人文精神关怀的味道。
- 袁栋洋
- 关键词:母系氏族科幻小说女权主义
- 红山文化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
- 2014年
- 史前人类图腾崇拜的宗教基础应是原始动植物崇拜的发展演变,其社会基础应该是以氏族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数百处红山文化遗存以及丰富的实物资料说明红山文化氏族社会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而以猪龙、凤鸟为红山文化崇拜标志的图腾制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是颇具典型意义的。
- 杨福瑞
- 关键词:红山文化氏族社会图腾崇拜
- 壮族古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及其地母崇拜习俗的产生——广南地母崇拜溯源(之一)被引量:2
- 2014年
- 广南地母崇拜的民俗文化,已被云南省定为近期开发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之一。但此民俗产生于何时何地、源于什么民族等方面的问题,却还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广南的地母崇拜习俗源于当地壮族古代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生殖崇拜,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逐步形成独具边疆特色的文化事象;后来又和来自中原的汉族文化交流、融通,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活动形式也更趋系统和完善,从而成了滇东南最靓丽的一支文化奇葩。
- 何正廷
- 关键词:地母崇拜
- 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被引量:2
- 2014年
- 中原地区在史前仰韶文化时期,贫富分化日趋剧烈、等级差别日趋扩大。在仰韶文化早期形成以大型房址为中心的内向凝聚式聚落布局,在其晚期则出现以大型房址为中心,或以大型房址群为中轴线的聚落布局,并自中期开始形成了由大型中心聚落、中型聚落、小型聚落组成的分层聚落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和城市。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与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说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趋增多并占据统治地位;"灰坑葬"说明非自由民(奴隶)的存在。体现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图,以及表现"贵族的感情"的遗迹、遗物,则是父权与君主(世袭酋长)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种种迹象表明,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中期则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开始从简单的平等社会步入了复杂的分层社会。综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提出了认定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考古学标尺。
- 叶万松
- 关键词:仰韶文化
- 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是父系氏族居址──中原地区史前父系氏族社会研究之三被引量:4
- 2013年
- 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家对史前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内部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认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氏族已经完成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且处于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发展阶段;姜寨遗址是由五个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组成的父系氏族聚落居址。其墓地发现的男子成人和儿童合葬墓是父亲和子女合葬墓;房址附近出土的零星墓葬的墓主身份是非自由人(奴隶);姜寨聚落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其以大、中型房屋为中心的凝聚式布局,体现了家长父权统治的贵族思想,一期聚落遗址应该视为父系氏族结构的典型标本。
- 叶万松
- 关键词:聚落遗址家长制家庭公社
- 前仰韶文化时期是父系氏族制度的孕育期──中原地区史前父系氏族社会研究之二被引量:3
- 2013年
- 中原地区在前仰韶文化时期,由于原始农业经济的出现以及迅猛发展,引起了氏族社会内部私有财产的产生、贫富分化以及等级差别的萌芽,发生了聚落大小的差异与聚落布局的变化,出现了男性生殖器的崇拜。这些考古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孕育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但由于尚未发现父系氏族社会标志性考古遗迹──父亲与子女的合葬墓,前仰韶文化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 叶万松
- 关键词:孕育期
-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东北氏族社会交流的双语制
- 2012年
- 民族之间的接触必须使用语言。双语现象是人类社会活动族际交往所产生的必然。三国—晋—南北朝时期东北民族语言的变化过程典型地展示了双语现象的基本规律,模式等重要问题。它不仅涉及每一种互相接触或碰撞的语言发展的历史背景、生存状况、区域分布等自然状况和每一种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文化和习俗等人文情况,还涉及到相互接触的语言的发展水平,语言的结构单位相同与区别等语言状况。
- 景超景体渭
- 关键词:双语现象双言现象
- 史前农业是产生父系氏族制度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原地区史前父系氏族社会研究之一被引量:3
- 2012年
-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经济形态;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逐步地向夏商周的"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纯农业经济形态过渡。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的手工业,如制陶、制木、制石、制骨、织布、房屋建筑和酿酒等等,在仰韶文化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玉器加工、金属加工、丝绸纺织和席草编织等新技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面积和密度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口快速增加的趋势,从而彻底改变了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代(繁荣阶段)"生产极不发达,因而广大地区内人口极度稀少"的社会状况。这一切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农业经济,为父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 叶万松
- 关键词:史前农业
相关作者
- 李衡眉

- 作品数:36被引量:88H指数:5
- 供职机构:烟台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系
- 研究主题:昭穆制度 礼记 宗庙 习俗 母系氏族社会
- 任继周

- 作品数:268被引量:3,594H指数:38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草地农业 农业 伦理学 草地 草业
- 王飒

- 作品数:63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 研究主题:聚落 建州女真 女真 明代 遗址
- 张翔

- 作品数:7被引量:41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氏族社会 氏族 城乡融合 基层自治 协商民主
- 赵钧

- 作品数:20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 研究主题:仿古建筑 历史街区 类型学 传统聚落 城市空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