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1篇“ 毛发上皮瘤“的相关文章
- 一例犬毛发上皮瘤的诊断与治疗
- 2024年
- 毛发上皮瘤是犬类中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其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相对复杂。本研究以一例金毛犬为例,通过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等多种方法进行诊断,最终确诊为毛发上皮瘤。确诊后,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经过10d的护理,患犬恢复良好。
- 尹泽东沈世宁冉伟王瑶
- 关键词:皮肤肿瘤毛发上皮瘤
- Bcl-2与CD34在基底细胞癌和毛发上皮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24年
-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和集落分化抗原34(CD34)在基底细胞癌和毛发上皮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23年9月常熟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基底细胞癌和毛发上皮瘤143例,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将患者分成毛发上皮瘤组(n=85)和基底细胞癌组(n=58),对所有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检查,比较Bcl-2与CD34在不同疾病中的表达。结果:基底细胞癌组Bcl-2表达的阳性率为100.00%,CD34表达的阳性率为0.00%,毛发上皮瘤组Bcl-2表达的阳性率为89.41%,CD34表达的阳性率为13.48%,两组Bcl-2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基底细胞癌诊断中的敏感度高于CD34,特异度低于CD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基底细胞癌诊断中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毛发上皮瘤诊断中的敏感度高于CD34,特异度低于CD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在基底细胞癌和毛发上皮瘤中呈高表达,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CD34基底细胞癌中不表达,在毛发上皮瘤呈低表达,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无显著意义。
- 刘季季珊维
-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毛发上皮瘤CD34
- Ⅰ型胶原蛋白、Bcl-2、Laminin的表达和天狼星红染色在鉴别诊断基底细胞癌、毛母细胞瘤和毛发上皮瘤的作用和意义
- 张曼曼
- 单发性毛发上皮瘤1例
- 2023年
- 目的 对少见单发性毛发上皮瘤进行研究并回顾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存在单发性毛发上皮瘤症状表现的患者的临床情况、病理表现、皮肤镜检查、诊断的要点及预后的表现。结果 患者女,32岁,鼻部肿物3年。查体鼻部可见一半球形半透明红色结节,直径约1 cm。皮肤镜提示粉红色背景、树枝状血管、粟粒样囊肿。组织病理有典型的形态特征,表现为真皮内基底样细胞团块,存在毛发分化倾向及角囊肿的表现。根据其组织病理表现及临床相关资料诊断,将患者确诊为单发性毛发上皮瘤。手术切除后1年无复发。结论 临床上对单发性毛发上皮瘤的误诊率较高,而对这种疾病的确诊主要根据其组织病理学特征来明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复发率低。
- 刘丹汪贵娥张晓红谷惠杰郭东东
- 关键词:毛发上皮瘤单发性
- 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1例
- 2023年
- 1病历摘要患者男,46岁。鼻部结节3年,于2022年3月1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3年前发现鼻部中央浅白色环状斑块,无瘙痒及疼痛等不适,未予诊治。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皮肤科检查:鼻梁中央浅白色环状斑块,直径约5mm,质地略韧,表面无毛发,皮温不高,边界清楚,无压痛,中间凹陷不明显,无糜烂,无破溃,皮损边缘见少量鳞屑(图1A)。
- 汪钊李想王艳峰
- 关键词:毛发上皮瘤结缔组织
- 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一家系CYLD基因新发突变
- 2023年
- 目的 检测一个中国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multiple familial trichoepithelioma,MFT)家系的圆柱瘤基因(cylindromatosis,CYLD)突变情况,并探讨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提取家系患者和健康个体的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YLD基因全部外显子并进行DNA测序,以100例与该家系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及其他4例患者CYLD基因第17号外显子均检测到一个杂合错义突变,c.2263C>A,导致密码子由CAG变成AAG,第755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被赖氨酸替代。结论 CYLD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2263C>A可能导致编码CYLD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改变,这是本家系的发病基础。
- 王亚琦张雯肖彤肖生祥王晓鹏王爽
- 关键词:毛发上皮瘤突变
- 一例树鼩毛发上皮瘤的诊断及细胞生物学特性观察
- 2023年
- 目的观察实验动物树鼩的原发性肿瘤,为研究毛发上皮瘤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提供基础。方法将常规自然饲养过程中发现胸腹部长有肿块的1例树鼩麻醉后,手术摘除肿块,肿块组织经石蜡切片后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肿瘤细胞进行分离和传代培养。分离获得的肿瘤细胞接种至健康树鼩及裸小鼠皮下。每天观察1次肿瘤细胞的体内成瘤情况,裸小鼠连续观察2个月,树鼩观察6个月以上。结果HE染色显示发病树鼩腹部肿块组织中真皮内基底样细胞整体排列似串花瓣样,形成巢状及条索状且边缘界限清晰的肿瘤;进一步放大倍数后观察发现肿瘤细胞呈栅栏状、基底状排列,核染色深,细胞质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中CK蛋白强阳性表达,ki-67蛋白呈低比例阳性表达;肿瘤细胞间质中Vimentin强阳性表达,Bcl2和CD10呈低比例阳性表达。分离获得的肿瘤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生长良好,可传代培养。健康树鼩及裸小鼠皮下接种肿瘤细胞后,均未见肿瘤形成。结论结合肿瘤发生部位、大体形态结构、病理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综合诊断该例树鼩胸腹部肿块为毛发上皮细胞瘤。
- 翟珊珊梁亮曹颖颖李竹欣王青陶俊宇运晨霞冷静冷静
- 关键词:树鼩毛发上皮瘤裸小鼠
- 耳廓孤立性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desmoplastic trichoepitheliomas,DTE)是一种良性肿瘤,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好发于面颊部[1],在耳鼻喉科极为罕见,此前国内外无耳廓DTE相关报道。因DTE临床表现易与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form basal cell carcinoma,MBCC)、微囊肿性附属器癌(microcystic adnexal carcinoma,MAC)等皮肤病变相混淆,浅表活检及随访观察有延误诊治风险。现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1例耳廓DTE患者病史、体征及治疗方式,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以此为DTE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谢菲王昌阳管骅易丽慈军
- 关键词:耳廓
- 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辅助诊断儿童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1例
- 2023年
- 患儿女,11岁,下颌肿物5年。皮肤科情况:下颌黄豆大小丘疹,色黄、质硬,边界清楚,中央略凹陷,其上可见针尖大小粟丘疹样突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可见上皮样条索及角囊肿,间质胶原纤维致密、增生。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检查示:真皮浅层可见多个低折光圆形、长形瘤细胞团块,瘤团内可见大小、形态相似的低折光鱼子样细胞,中央可见中高折光均质团块,周围包绕明亮的胶原纤维束呈平行排列,部分瘤团内可见高折光多边形小团块结构。皮肤镜检查示:皮损区边界清楚,呈象牙白色背景,边缘见线状血管及黄白色圆形结构灶性分布,中央少量薄层鳞屑。诊断: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desmoplastic trichoepithelioma,DTE)。RCM和皮肤镜对疑似DTE患者,能在无创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理取材定位方面提供较可靠的辅助诊断价值,尤其对儿童患者及面部皮损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冯小燕魏然刘欣欣李钦峰
- 关键词:儿童皮肤镜
- 耳后促纤维增生性毛发上皮瘤1例
- 2022年
- 毛发上皮瘤为一种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好发于阳光可直接照射的位置,通常较小,位于耳后的巨大单发性毛发上皮瘤较少见。本例患者病理结果为促纤维增生性毛发上皮瘤。该类型肿瘤较少见,且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可根据其组织学特点确诊。该肿瘤是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的一种特殊类型。
- 匡天杰刘得龙
- 关键词:耳肿瘤外科手术
相关作者
- 梁燕华

- 作品数:34被引量:82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 遗传学 毛发上皮瘤 白癜风 中国汉族人
- 杨森

- 作品数:788被引量:2,220H指数:20
- 供职机构:教育部
- 研究主题:银屑病 遗传学 汉族人 家系 寻常型银屑病
- 张学军

- 作品数:808被引量:2,860H指数:22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银屑病 遗传学 寻常型银屑病 家系 汉族人
- 王红艳

- 作品数:66被引量:499H指数:14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 流行病学 白癜风 遗传度
- 邹勇莉

- 作品数:103被引量:278H指数:9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疗效观察 皮肤 痤疮 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