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28篇“ 死亡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章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小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死亡危险因素
2025年
目的分析小原发性肝癌(PHC)经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FRA)治疗的效果,同时分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小PHC患者100例,均采取超声引导下FRA治疗。在治疗后的1个月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同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工作。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患者死亡因素。结果100例患者近期总有效率73.00%;1年随访生存率90.00%,2年随访生存率77.00%。生存、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ALB、肝炎、ALT和AST无统计差异(P>0.05);然而死亡患者的血清AFP、病灶临近血管比例、Child Pugh C级占比、肿瘤细胞分化、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占比均高于生存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PHC患者死亡以病灶临近血管、血清AFP、未接受抗病毒治疗、Child Pugh C级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RFA治疗小PHC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掌握对患者长时间生存产生影响的因素且进行积极的处理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王焕文林冠华陈馨馨
关键词:超声引导死亡危险因素射频消融
高龄血液透析患者的全因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为改善透析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多中心的高龄(年龄≥80岁)MHD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死亡与否分为死亡组及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高龄MHD患者112例,其中死亡26例(23.214%);首位死亡原因为心血管事件[9例(34.615%)]。2组患者血管通路类型(χ^(2)=4.825,P=0.028)、原发疾病(F=24.243,P=0.004)、白细胞计数(t=-4.869,P<0.001)、淋巴细胞计数(t=3.400,P<0.00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t=2.895,P=0.005)、白蛋白(t=3.089,P=00.003)、前白蛋白(t=3.247,P=0.002)、总胆固醇(t=2.037,P=0.044)、胆碱酯酶(t=2.595,P=0.011)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肾病(OR=67.196,95%CI:5.034~896.973,P=0.001)、高血压肾损害(OR=15.577,95%CI:1.765~137.477,P=0.013)、高水平白细胞计数(OR=1.661,95%CI:1.117~2.469,P=0.012)为高龄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淋巴细胞(>3.556×10^(12)/L)(OR=0.120,95%CI:0.014~0.986,P=0.049)为高龄MHD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MHD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事件;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是高龄MHD患者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贾婉宁何雯雯董婉范雪亭陈卓卓李靖
关键词:高龄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病人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909例AECOPD病人根据治疗结局分为死亡组(n=48)和生存组(n=861),使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该回归模型对住院死亡的预测能力。利用R评估病人年龄与院内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优势比(OR)=1.20,95%置信区间(CI):(1.09,1.31)],前一年住院次数[OR=1.49,95%CI:(1.12,1.97)],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OR=1.07,95%CI:(1.02,1.11)],家庭无创通气[OR=5.92,95%CI:(1.37,25.58)],糖尿病[OR=5.49,95%CI:(1.32,22.77)]是AECOPD病人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五项独立危险因素预测AECOPD住院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95%CI:(0.88,0.93),临界值为0.8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和0.52。利用分段回归模型进行阈值效应分析,显示最佳拐点年龄为85岁,大于85岁病人病死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OR=2.50,95%CI:(1.40,4.30)]。结论年龄、前一年住院次数、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家庭无创通气、糖尿病是AECOPD病人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早发现AECOPD病人中有死亡风险的人群,尽早采取针对性措施可能会减少住院短期病死率。
陈洁张晓丰钟明媚
关键词:年龄无创通气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生存情况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生存情况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本院2013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69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术后死亡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1693例患者,共计1618例获得完整随访,失访75例,失访率4.4%;死亡566例,死亡率34.5%。死亡组患者的年龄[(82.3±7.4)岁vs(77.6±7.2)岁,P<0.001]、肾功能不全比例[例,是/否,(22/544)vs(23/1102),P<0.001]、输血比例[例,是/否,(259/307)vs(408/719),P<0.001]和住院天数[(14.1±18.2)d vs(12.1±5.4)d,P=0.010]显著大于生存组,而股骨颈骨折占比[例,股骨颈/粗隆间,(220/346)vs(560/567),P<0.001]、手术方式为内固定(internal fixation,IF)占比[例,HA/THA/IF,(259/45/262)vs(479/345/303),P<0.001]均显著高于生存组。Cox回归分析表明:IF(HR=2.643,P<0.05)、肾功能不全(HR=1.564,P<0.05)、年龄(HR=1.062,P<0.05)是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相比,股骨颈骨折是死亡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年龄、肾功能不全、骨折部位、手术方式、是否输血、住院天数为死亡危险因素,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相比,股骨颈骨折是死亡的保护性因素;IF、肾功能不全、年龄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叶赟文祖洲赵滨吴德伟吴西智乔俊钊周华罗昂陈洪强
关键词:老年人髋部骨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9月至2022年12月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8例,根据院内结局分为死亡组(36例)及存活组(8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冠脉造影、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及其并发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年龄及血肌酐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及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糖尿病、脑梗死、心源性休克、左主干罪犯病变、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罪犯血管TIMI血流<3级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置入在死亡组的比例均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源性休克、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及介入术后罪犯血管TIMI血流<3级对急诊冠脉介入治疗院内死亡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心源性休克、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罪犯血管TIMI血流<3级及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安恒郭勍白旭鹏李利军罗建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心源性休克
消化性溃疡穿孔病人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穿孔(peptic ulcer perforation,PPU)病人术后死亡危险因素,构建PPU病人术后死亡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验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安庆市立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PPU病人资料,收集病人一般情况和入院后生化检验等21个指标。根据术后结局是否为死亡,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多因素结果构建死亡结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完成内部验证,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结果共入组病例283例,根据术后结局是否死亡分为术后死亡组(n=27)和存活组(n=256),死亡率为9.5%。PPU病人术后死亡组和存活组的性别、年龄、术前是否合并休克、发病至手术时间是否超过24 h、高血压病史、脑血管后遗症、心脏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服用免疫抑制剂、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OR=1.080,95%CI:1.006~1.160)、发病至手术时间>24 h(OR=7.122,95%CI:1.361~37.280)、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7.017,95%CI:2.172~336.106)、血肌酐升高(OR=1.016,95%CI:1.008~1.020)是PPU病人术后死亡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升高(OR=0.859,95%CI:0.761~0.969)是保护因素。基于多因素结果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63(95%CI:0.934~0.986),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接近,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有明显的正向净效益。结论根据年龄、发病至手术时间>24 h、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白细胞计数、血肌酐5个指标构建的PPU病人术后死亡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以早期筛查高风险PPU手术病人,有助于改善PP
沈剑涛王西刚凌新建马军张亚铭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穿孔列线图
基于健康医疗数据智能平台的CTEPH患者相关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基于健康医疗数据智能平台调查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利用CTEPH健康医疗数据库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的CTEPH患者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94)与死亡组(n=14)。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临床表现以及肺栓塞风险评分(PESI)的差异,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CTEPH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患者108例,其中生存组94例,死亡组14例。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的心功能Ⅳ级占比、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较高,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在活动后出现气短、胸闷胸憋、晕厥、外周水肿以及口唇发绀等临床症状的占比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死亡组PESIⅢ~Ⅴ级的患者占比大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SCR与PESI是CTEPH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P=0.028)。结论SCR和PESI是CTEPH患者死亡的关键独立预测因素。因此,在CTEPH患者的临床管理中,应加强SCR的监测和肺栓塞(PE)的早期预防,以便及时识别与干预高风险的患者,从而改善预后。
吕雅萱郭彦青王志鑫李俐韩学斌
儿童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相关性脑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寻找儿童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相关性脑病(IAE)死亡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甲型H1N1 IAE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甲型H1N1 IAE患儿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甲型H1N1 IAE 59例患儿,男39例、女20例,中位年龄为42(21~73)个月,<5岁患儿占66.1%(39/59)。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与发热相距时间中位数为1(0.5~2)天。33例(55.9%)患儿并发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其中1例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58例患儿使用奥司他韦抗流感治疗,发病至使用抗流感药物中位时间为2(1~4)天。好转出院48例,死亡11例(18.6%),入院至死亡中位时间为3(1~5)天。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意识障碍、呼吸衰竭、脑疝发生率以及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更高,中性粒细胞计数更高,降钙素原、血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水平更高,凝血酶原时间更长,头颅CT异常比例更高,单核细胞计数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可能与甲型H1N1 IAE患儿死亡发生相关(P<0.05)。结论对于甲型H1N1 IAE患儿,如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时,发生死亡的风险可能增加,需引起重视。
李珊珊胡丹丹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脑病儿童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VA-ECMO辅助的临床结局及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总结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使用静脉-动脉ECMO(VA-ECMO)支持治疗的早期临床结局,分析影响患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术后接受VA-ECMO支持的4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心脏术后患者VA-ECMO支持的早期结局及早期死亡危险因素。结果44例外科术后患者使用ECMO辅助,平均年龄63.45±11.25岁,其中男性28例(63.6%),脱机24例(54.5%),存活16例,总体生存率36.4%。主要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存活组与死亡组的ECMO辅助时间分别为189.50 h(113.00,248.50)和121.50 h(38.50,2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存活组的ICU时间和住院时间高于死亡组(P<0.05),两组在性别、体重、合并症、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上机时血流动力学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年龄、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肌酐(Cr)、撤机时血流动力学、撤机时乳酸(Lac)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肾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Cr、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是影响辅助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ECMO辅助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术前肾功能、EF、Cr,是否联合IABP,均是影响成人心脏外科患者围术期辅助结局的独立因素
赵帅吴锐刘志刚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心脏外科
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系统评价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Date、VIP、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设置为自建库至2024年2月,采用RevMan5.4.1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项病例对照研究,包括死亡组病例288例、对照组病例1517例。10项研究中发现6种危险因素,尚不能确定性别、手术治疗和ISS评分与颅脑合并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相关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2,95%CI:1.04~1.67,P=0.02)、基础疾病(OR=1.82,95%CI:1.42~2.33,P<0.00001)、血压(OR=2.12,95%CI:1.24~3.61,P=0.006)、血糖(OR=1.58,95%CI:1.20~2.08,P=0.001)、血小板计数(OR=2.70,95%CI:2.01~3.63,P<0.00001)和GCS评分(OR=0.29,95%CI:0.16~0.52,P<0.0001)是颅脑合并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论基于现有证据,年龄(>60岁)、基础疾病、血压(≤60 mmHg)、血糖(≥9 mmol/L)、血小板计数(≤80×10~9/L)和GCS评分(≤8分)是颅脑合并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可依据上述危险因素尽早识别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高危患者,早期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熊江余婷史双江李科
关键词:颅脑损伤多发伤影响因素META分析

相关作者

姜骏
作品数:55被引量:200H指数:8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预后 氧糖剥夺 大鼠海马神经元
蒋龙元
作品数:279被引量:92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研究主题:乌司他丁 心肺复苏 脓毒症 预后 院前急救
胡盛寿
作品数:919被引量:14,962H指数:33
供职机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外科治疗 心脏移植 心脏外科手术 冠心病
郑晓佳
作品数:3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COX回归分析 结直肠癌 中医药治疗 死亡危险因素 中医药
梁志欣
作品数:143被引量:62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血流感染 肺癌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肺损伤 肺炎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