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5篇“ 步态稳定性“的相关文章
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行时患侧腿部肌肉协同特征与步态稳定性的相关性
2025年
背景:现有研究初步总结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行时患侧腿肌肉活动与步态稳定性的潜在关联,然而存在观测肌肉类别不全、观测步行动作阶段不完整、未考量多块肌肉间协同作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该研究。目的:监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行时患侧腿部肌肉协同信息,分析肌肉协同信息与步态稳定性的关联。方法:招募24例男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年龄(21.66±4.09)岁,采集受试者步行时患肢的肌电数据与压力中心数据,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患肢的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及肌肉相对权重指标,并与压力中心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累计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参与步行活动,其中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与患者步态压力中心横向位移距离、横向位移速度无显著相关性。在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方面,主导步态承重反应期的协同元3峰值激活用时与患者步态压力中心横向位移距离、横向位移速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413,P=0.045;r=-0.470,P=0.020),其余类型协同元的峰值激活用时与患者步态稳定性指标无显著相关性。在肌肉相对权重方面,主导步态承重反应期的协同元1的股直肌与患者步态压力中心横向位移距离、横向位移速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592,P=0.005;r=-0.529,P=0.014);主导承重反应期的协同元3的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与患者步态压力中心横向位移距离呈显著负相关(r=-0.428,P=0.037)。②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中枢系统会系统调节步行时患肢肌肉协同活动以提升步态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延长主导承重反应期肌肉协同元激活时间,增强股四头肌的激活程度,以增强患侧腿落地时膝关节离心收缩控制能力,提升膝关节稳定性;增强承重反应期股二头肌激活程度,以增加患侧腿落地时膝关节屈曲程度,增强下肢落地缓冲功能�
魏梦力钟亚平于婷婷谭茜琳曹偲佳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步态分析步态稳定性非负矩阵分解
男性青年长跑运动者步态稳定性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跑步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能。然而跑步经验是否影响步态稳定性尚不清楚,且在速度发生变化时对步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存在争议。研究目的:本研究探究跑步经验对步态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不同跑步经验人群在适...
刘佳棋
关键词:步态稳定性
人体下肢多体动力学仿真和步态稳定性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人体下肢是人进行步行运动的主要工具,下肢的肌肉骨骼系统是步行的执行机构,正常的下肢功能保证了人们的日常活动;下肢损伤会引起人们运动障碍,下肢运动障碍康复者虽然具有行走的能力,但是其稳定性和平衡性较差。本文着眼于人体下肢,总结并阐述了人体下肢多体动力学仿真以及步态稳定性的实验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发展趋势,旨在为临床康复治疗及康复设备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帮助与数据支持。
张凯璐何帅恒赵紫雅张雪玲林飞林飞任武
关键词:人体下肢多体动力学步态稳定性康复治疗仿真
基于改进Transforme r-Encoder模型的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步态稳定性分析与研究
2024年
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包括帕金森病(P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和亨廷顿舞蹈症(HD),患者因运动神经元退化会导致步态稳定性异常变化。对患者步态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有利于评价神经退行性疾病对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公开的NDDs步态信号数据集中的步态时间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ALS对步态稳定性影响最大,HD次之,PD影响最小的结论。此外,本文基于改进Transforme r-Encoder模型对不同NDDs病情进行分类,以更精准地识别不同类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从而辅助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在具有病情标签的NDDs数据集上使用该模型进行分类测试,该模型对ALS、PD、HD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4.25%、97.76%、97.33%。
蔡万鹏刘昊王晨
关键词:神经退行性疾病步态稳定性
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步态稳定性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研究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8月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电刺激组,每组45例。常规组给予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以及患肢综合训练等常规对症治疗;电刺激组给予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即先评估步态和姿势,确定需要改进的关键区域,再给予静态和动态姿势训练,8周内训练时间由每次5~10分钟延长至20~30分钟,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部位的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的运动点给予电刺激治疗,30min/次,1次/d;并外将躯干、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等部位固定在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仪器上训练,每次20分钟,1次/d。两组每周治疗6天,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足下垂步态稳定性指标(步频、步幅、步宽、足偏角)、步行能力(FAC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和生活质量(GQOL-74评分)。结果 治疗后,电刺激组下肢FMA评分、步频、步幅、FAC评分、MBI评分及GQOL-74各项评分均较常规组高,而步宽、足偏角均较常规组低(P<0.05或P<0.01)。结论 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步态稳定性,促进步行能力恢复,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陈芝英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步态稳定性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舞蹈机器人步态稳定性问题研究
2024年
为进一步提升舞蹈机器人的步态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机器人步态优化算法。其中,以遗传算法作为基础的步态参数优化方法,通过对遗传算法进行进一步改进,以提升其寻优能力,进而提升整体的步态优化效果。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遗传算法相比,改进遗传算法具有更强的最优解搜索能力;与未经过步态优化的舞蹈机器人相比,基于改进遗传算法进行步态优化的舞蹈机器人的零力矩点ZMP曲线更加稳定,这表明在行走过程中机器人的振动更小,而在实际的行走测试中,经过步态优化的舞蹈机器人稳定性良好,解决了存在的机器人位姿较差的问题。综上,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机器人步态优化算法优化效果良好,能够应用于实际场景,进行舞蹈机器人稳定性的提升,可行性较高。
董雪
关键词:舞蹈机器人遗传算法
中医温针灸联合Bobath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究中医温针灸联合Bobath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方案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将仅应用Bobath康复疗法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记录两组踝关节内翻角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足内翻角度均低于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足内翻角度低于、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0级、Ⅰ级、Ⅱ级与Ⅲ级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Ⅳ级、Ⅴ级例数多于参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接受中医温针灸联合Bobath康复疗法治疗可改善踝关节内翻角度,并提高平衡能力与步态稳定性
孟祥苗
关键词:脑卒中步态稳定性
两种同时性“运动-认知训练”对老年人执行功能、姿势控制和步态稳定性的急性影响
目的:同时性“运动-认知训练”是指同时完成一项运动任务和认知任务的练习。体感运动是一种将运动任务与认知任务联合起来的一种训练方式,跑步机+认知训练作为运动与认知训练相独立的训练方式,虽然两种训练方式已被证明可有效降低老年...
胡雪
关键词:老年人步态稳定性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FAC评分的影响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FAC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及患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及患侧摆动相分别为(1.24±0.06)步/s、(0.45±0.04)m、(0.37±0.05)s、(0.66±0.05)s,均明显长于对照组[(1.15±0.06)步/s、(0.39±0.05)m、(0.31±0.06)s、(0.55±0.0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FAC评分为(4.31±0.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65±0.55)分],CSI评分为(6.55±1.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17±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肌张力,有利于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韩春节刘继红张玲俐唐爱群童燕娜
关键词:脑卒中功能性电刺激步态稳定性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双足机器人步态稳定性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双足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相比于传统轮式结构机器人,足式结构具有更好的灵活性,能够更好的配合人类活动,但其具有高自由度、强耦合性,所以双足机器人步态...
王彬彬
关键词:双足机器人步态规划运动控制

相关作者

徐瑞
作品数:93被引量:60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
研究主题:功能性电刺激 肌电 电刺激 步态 下肢
明东
作品数:916被引量:1,075H指数:18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
研究主题:脑电 脑-机接口 脑电信号 脑机接口 功能性电刺激
苏海龙
作品数:82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步态 步态分析 踝关节 下肢 摄影测量
唐矫燕
作品数:24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
研究主题:自动翻页 两足步行椅机器人 环中 船舶运动 并联机构
张峻霞
作品数:229被引量:350H指数:9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步态 下肢 玻璃器皿 髋关节 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