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8篇“ 次生阔叶林“的相关文章
三种类型次生阔叶林树种组成及槠栲类树种生长状况比较
2023年
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长期封山育林次生林(YF类型)、人促天然更新次改林(RG类型)、人为强度干扰后短期封育林分(ZC类型)等3种类型次生林的组成及其槠栲类树种的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林分物种组成、不同高度级结构和径级结构槠栲类树种数量分布、Jaccard物种相似系数及其主林层槠栲类树种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YF类型和RG类型物种较丰富,物种间相似系数较高,其中槠栲类树种数量较多,长势良好,系较典型的次生阔叶林;ZC类型物种显著减少,主林层槠栲类树种仅占12.2%,处于次生阔叶林恢复的初级阶段。RG类型与YF类型相比,主林层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分别增加26.4%、31.9%和113.7%,单位面积蓄积量超过3倍;与ZC类型比,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增加52.0%和114.1%,单株立木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则是它的6倍多和26倍多。建议培育次生阔叶林时,在经过一段时间封禁后,采用30%~40%的间伐强度,保留有培育前途的优势林木4500~6000株/hm^(2)较为合理。
林益心
关键词:次生林物种组成
毛竹和次生阔叶林优势树种根际效应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植物根际效应会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进程,但目前毛竹入侵次生阔叶林生境优势植物的根际效应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未被入侵的次生阔叶林优势树种(青冈和杉木)和入侵后形成的毛竹纯林中的毛竹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试验,并结合土壤生物和理化指标,探究根际效应对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青冈和杉木根际土壤碳矿化速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比非根际分别高20%、26%和21%。青冈和杉木非根际土壤碳矿化量分别比毛竹高22%和26%;而根际土壤碳矿化量分别比毛竹高14%和11%。3种植物根际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细菌丰度高于非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总氮是影响根际土壤碳矿化的重要因素,而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代谢熵是影响非根际土壤碳矿化的重要因素。总体上,受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总氮含量变化的驱动,根际效应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总量。本研究结果可为入侵生境植物-土壤互作影响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许雄钞张前前滕秋梅赵明水李永春
关键词:毛竹次生阔叶林根际效应
亚热带低山丘陵次生阔叶林米槠粗木质残体的短期分解速率与养分释放规律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明不同分解等级下亚热带低山丘陵次生阔叶林内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的短期分解规律,为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CWD分解机制及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亚热带低山丘陵福建泰宁猫儿山国家森林公园次生阔叶林优势种米槠为对象,采用Ⅰ、Ⅱ、Ⅲ、Ⅳ、Ⅴ5级分解等级对粗木质残体进行分等定级,同时测定林下不同分解等级CWD的分解速率和养分含量。【结果】CWD分解1 a后的质量残留率大小排序为:Ⅴ(69.10%)>Ⅳ(58.30%)>Ⅱ(56.68%)>Ⅰ(45.22%)>Ⅲ(31.06%);CWD分解速率均符合单因指数模型,k值大小排序为:Ⅲ(1.215)>Ⅰ(0.871)>Ⅱ(0.592)>Ⅳ(0.489)>Ⅴ(0.348),分解等级Ⅲ的分解速率显著高于其他等级(P<0.05);5种分解等级的CWD分解95%需要的时间排序为:Ⅴ(8.609 a)>Ⅳ(6.127 a)>Ⅱ(5.061 a)>Ⅰ(3.440 a)>Ⅲ(2.466 a)。分解1 a的过程中,CWD的全碳(total carbon,TC)、Mg含量逐渐降低,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全钾(total potassium,TK)含量先下降后升高,Ca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分解1 a后,5个分解等级的CWD的TC残留率均在50%左右,等级Ⅰ、Ⅱ、Ⅲ的Mg残留率在30%左右,TC和Mg均表现为净释放;除等级Ⅰ、Ⅲ的TP表现为净释放外,等级Ⅴ的TN、TP、TK和Ca均表现为净累积。【结论】虽然存在元素的净释放,但是由于TC和其他主要元素的释放速率较慢,因而次生阔叶林粗木质残体是森林中重要的C库和长期的元素来源。
张运根
关键词:粗木质残体分解速率养分
不同地形次生阔叶林中钩栲生长状况分析
2023年
分析福建明溪沙溪乡和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中不同地形钩栲的生长状况,以9个不同地形标准地的钩栲数量分布以及树高、胸径、蓄积为背景数据,划分成5个地形因子和17个类别进行调查、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次生阔叶林中钩栲数量以中高海拔、山下部、阴坡半阴坡、缓坡、斜坡和山凹洼部分布较多;生长量和蓄积量以中低海拔、山下部、阴坡、半阴坡、缓坡、斜坡和凹洼部为好;相应类别间生长情况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建议在培育以钩栲为主要目标的次生阔叶林和人工栽培中应优先考虑山体中、下部、阴坡、半阴坡、坡度较平缓的Ⅰ、Ⅱ类林地。
罗小金
天然次生阔叶林改造培育技术规程
北亚热带东部次生阔叶林降水过程中的镉、铅、砷含量变化被引量:2
2022年
系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中污染物的变化规律是提高森林净化功能的重要基础。为揭示森林对降水中重金属的调节能力,以江苏省句容市下蜀林场的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次生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大气降雨、林内雨、树干茎流和地表径流中的镉(Cd)、铅(Pb)、砷(As)质量浓度和通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2015年1—12月,大气降雨量为1763.1 mm,其中55.76%的降水集中在6—8月;林内雨、树干茎流和地表径流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90.89%、3.81%和13.63%。各类降水中重金属存在季节性变化规律,在雨季质量浓度普遍较低,旱季质量浓度普遍较高。大气降雨中Cd、Pb、As的年均加权质量浓度分别为0.114、0.151、0.681μg·L^(-1);与大气降雨相比,林内雨中Cd的年均加权质量浓度较低,Pb和As质量浓度较高;树干茎流中各元素年均加权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大气降雨和林内雨;地表径流的Pb质量浓度低于林内雨,高于大气降雨,Cd和As质量浓度均高于大气降雨和林内雨。从重金属通量看,大气降雨经过林冠和树干后增加了57.44%,经过凋落物和土壤表层后,降低了87.2%,表明林地凋落物和土壤表层对降雨中的重金属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今后有必要针对土壤渗透水量和水质进行研究,以便于全面评价该森林对降水污染的净化效应。
钱学诗李勇钱壮壮葛晓敏唐罗忠
关键词:森林水文湿沉降
午潮山常绿次生阔叶林主要木本植物功能群及其演替特征被引量:16
2021年
为了理解午潮山次生林群落结构和演替特征,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功能群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对研究区70个20×20 m森林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分析调查,并按照11个功能性状(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叶片钾含量、比叶面积、木材密度、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生长型、寿命、喜光性和最大潜在树高)将主要的45个物种划分为4个功能群:早期先锋树种(PFG1)、中期中性树种(PFG2)、中后期树种(PFG3)和后期耐阴树种(PFG4)。结果表明种间正负联结比接近1,但显著正联结多于显著负联结,群落整体稳定,而演替中后期功能群(PFG2、PGF3和PFG4)的种间生态位重叠和种间联结强度较高,种间竞争激烈。午潮山森林群落正向演替后期发展,可伐除部分与演替中后期树种相互竞争的早期树种加速演替,并且补植有价值的喜阳先锋种减少开放地,为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和加速群落演替提供策略。
金超吴初平丁易袁位高朱锦茹黄玉洁焦洁洁臧润国江波
关键词:次生林功能群功能性状种间联结
氮磷添加对亚热带次生阔叶林树木生长性状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加剧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氮(N)、磷(P)循环的速度,特别是提高了N、P沉降的速率。这对树木生长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进而可能影响森林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亚热带相对富氮、缺磷的森林土壤中,树木生长可能受到P的...
刘斌
关键词:功能性状功能群
文献传递
九连山次生阔叶林幼苗生长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被引量:10
2020年
以亚热带森林的幼苗群落为对象,设置对照(CK)、氮添加(100 kg N·hm^-2·a^-1)、磷添加(50 kg P·hm^-2·a^-1)和氮+磷添加(100 kg N·hm^-2·a^-1+50 kg P·hm^-2·a^-1)4种处理的施肥样地,测定幼苗的株高、地径、冠幅、比叶面积、死亡率等指标,研究氮磷添加下幼苗的生长与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相比,磷添加下幼苗的株高增长率、地径增长率分别显著下降45.1%和30.3%;主要建群树种死亡率受到施肥的影响,氮添加显著增加米槠幼苗死亡率至25.1%,氮磷施肥显著提高丝栗栲死亡率至25.1%~31.3%,而氮添加、磷添加显著降低了木荷和润楠的死亡率;施肥显著降低了幼苗群落中木荷和丝栗栲的重要值,氮添加、磷添加显著增加了润楠幼苗的重要值。氮+磷添加显著降低了幼苗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幼苗生长主要受到土壤铵态氮、有效磷、全氮、林冠开度及比叶面积的影响,而幼苗死亡率主要受到土壤铵态氮、有效磷和林冠开度的影响。综合来看,氮磷添加主要通过调控土壤氮磷速效养分,进而改变叶片功能性状来影响幼苗的生长;加速外生菌根树种(米槠和丝栗栲)的死亡,改变幼苗群落建群种的重要值,降低物种多样性,最终可能改变亚热带次生阔叶林成年树的群落结构。
刘斌陈维陈伏生陈伏生王小东程怡晴卜文圣
关键词:幼苗群落结构土壤养分功能性状
亚热带北缘次生阔叶林土壤性状和菌根真菌多样性随坡位的变化被引量:3
2019年
菌根真菌的侵染和共生有助于林木对土壤氮、磷等养分的吸收利用,是林木适应瘠薄土壤条件和困难立地的有效方式。以位于宁镇山脉中部空青山的次生阔叶林为对象,利用自然地形变化所产生的立地条件的差异,分别采集上、中、下坡的林木根系及土壤样品,分析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多样性,以及相应的土壤性状,研究亚热带北缘次生阔叶林林木根系的菌根真菌侵染情况随坡位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土壤养分供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林地土壤的含水量、pH值、有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随坡位下降而升高。下坡和中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无机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整体上均显著高于上坡。上、中、下坡林木菌根平均侵染率分别为92.1%、84.7%和74.6%,随着坡位的下降侵染率显著降低。不同坡位菌根真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差异显著,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菌根真菌的均匀度指数在不同坡位间没有差异。不同坡位菌根真菌侵染率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与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菌根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还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与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菌根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则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有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合结果表明,亚热带北缘丘陵山区次生阔叶林菌根真菌侵染与土壤养分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上坡硝态氮的相对匮乏促使更多的菌根真菌侵染以及更高的菌根真菌多样性,通过林木与菌根真菌的互利共生保障林木的氮素获取和正常生长。
鄂晓伟田野李晓凤马旭徐叶宁
关键词:次生阔叶林土壤养分菌根侵染率

相关作者

邓秋香
作品数:50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北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学院
研究主题:大山雀 人工巢箱 鸟类 次生阔叶林 中国林蛙
高玮
作品数:102被引量:590H指数:17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鸟类 大山雀 次生林 繁殖 繁殖习性
冯贺林
作品数:13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次生阔叶林 鸟类 多样性 大山雀 取食行为
周彤
作品数:14被引量:46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人工巢箱 大山雀 次生阔叶林 窝卵数 鸟类群落结构
王海涛
作品数:102被引量:38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鸟类 大山雀 人工巢箱 次级洞巢鸟 巢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