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2篇“ 次生富集“的相关文章
一种基于酸性熔岩-次生富集型铌、稀土多金属矿找矿方法
本发明涉及矿产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酸性熔岩‑次生富集型铌、稀土多金属矿找矿方法。本发明应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矿系统相关理论,研究成矿地质背景,结合成矿岩石、成矿物质特征,分析成矿环境与成矿时空关系,定位赋...
程建康孙宝伟霍加庆朱凯宁王彬肖亮
某难选次生富集带含铜硫铁矿综合回收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次生富集带硫铁矿含S 28.73%、Cu 0.61%。该矿金属矿物以黄铁矿和白铁矿为主,含少量的铜蓝、辉铜矿、蓝辉铜矿、黄铜矿、黝铜矿、斑铜矿等含铜矿物;脉石矿物以石英和方解石为主。对该矿进行铜物相分析,铜矿物以硫酸铜为主,其次为次生硫化铜及少量原生硫化铜。硫酸铜遇水易溶解,产生大量铜离子,在浮选过程中会活化黄铁矿造成铜硫分离困难。同时次生铜矿物不仅易于过磨而增加铜在尾矿中的损失,而且容易罩盖在黄铁矿表面造成铜硫分离更加复杂。为了更好地回收该矿中的铜,试验采取水洗+铜优先浮选的方案,通过水洗优先回收硫酸铜中的铜,再对水洗浸渣进行铜优先浮选,回收硫化铜矿物。研究结果表明:(1)对该矿进行水洗试验,能有效地回收硫酸铜中的铜,铜回收率为47.30%;(2)水洗浸渣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0%、石灰用量为3 000 g/t、硫化钠用量为3 000 g/t、水玻璃用量为3 000 g/t、亚硫酸钠用量为1 800 g/t、BK404用量为30 g/t的条件下,进行闭路浮选流程处理,最终获得铜精矿Cu品位14.45%,Cu回收率46.94%;硫精矿S品位46.10%,S回收率96.22%。通过试验研究,该矿铜硫矿物均得到合理回收,研究结果为该类型铜矿资源的有效回收提供了借鉴。
朱国庆吴磊杜淑华夏亮余长军
关键词:硫铁矿硫酸铜水洗浮选
废弃矿井遗留煤层气资源次生富集成藏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0
2022年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双碳目标”落实阶段,废弃矿井遗留煤层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废弃矿井遗留煤层气资源开发具有其独特性,源于其在原始地质条件下扰动后的二次动态成藏。通过综述近些年国内外研究成果得出:(1)煤层开采覆岩及底板扰动区可以依次分为导气裂隙带、卸压带及不易解吸带,长臂法开采煤层覆岩采动影响范围可达到100 m左右,底板采动影响范围可达到50 m左右。(2)遗留煤层气资源主要以游离态、吸附态及溶解态赋存于开采扰动区内,与原位储层相比游离气占比增大。依据开采扰动应力场–裂隙场–渗流场分布规律,可将遗留煤层气赋存空间分为:三维卸压带、一维卸压带、原始位区,覆岩三维卸压带顶部为潜在煤层气富集区。(3)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量评估方法主要有月下降曲线法、分源叠加法及间接扣减法,后2种方法在国内有较高的适用性。最后指出准确圈定遗留煤层气富集空间及其采动裂隙场,揭示遗留煤层气的赋存特征及其动态运聚过程,建立遗留煤层气资源量的动态评价模型是废弃矿井遗留煤层气资源成功开发的地质理论基础,也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王家琛杨兆彪秦勇杨彦群董志勇孟祥昊
关键词:废弃矿井扰动区资源量评价
次生富集型地质高背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被引量:7
2022年
选择广西南宁市横县和柳州市柳江区15个次生富集型地质高背景土壤,分析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并从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全量及有效性等方面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区土壤全Cd(T-Cd)含量范围在0.214~4.045 mg·kg^(-1),属于Cd地质高背景土壤。EDTA浸提的Cd有效态(Cd-EDTA)含量高于CaCl_(2)浸提的Cd有效态(Cd-CaCl_(2)),且Cd-EDTA与T-Cd含量存在线性关系(R~2=0.66)。(2)研究区土壤细菌群落中最优势种是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其次是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横县区域土壤变形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高于柳江区域土壤;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于柳江区域土壤。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最优势种,其次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横县区域土壤被孢菌门相对丰度高于柳江区域土壤。(3)研究区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真菌,横县区域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柳江,但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柳江区域。(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SOM和T-Cd与细菌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呈负相关,但与真菌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呈正相关。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与Cd-CaCl_(2)呈显著负相关,与Cd-EDTA呈正相关;而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与Cd-EDTA呈负相关,与Cd-CaCl_(2)呈正相关。
代子雯方成车婷李娅娟胡锋李辉信徐莉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环境因子土壤微生物群落
广西岩溶区土壤Cd等元素次生富集、生态风险与防控
喀斯特环境具有全球意义,岩溶区发育的土壤普遍富集Cd等重金属元素,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土壤生态风险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主要受成土母岩控制还是风化过程的次生富集控制,尚未有定论。岩溶区农作...
杨琼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次生富集
文献传递
农艺措施对次生富集型农田重金属向水稻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
本论文以广西横县次生富集型农田中的水稻种植区早稻、晚稻两季水稻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野大田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的农艺措施(水分管理和肥料管理)对水稻各部位内金属镉砷的分布状况及镉砷向水稻中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本...
王磊
关键词:水稻肥料管理砷元素迁移转化规律
文献传递
浙江中泰下铜山地区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重金属次生富集机理被引量:3
2020年
以浙江中泰下铜山碳酸盐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的两条风化壳垂直剖面进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主微量元素含量测定,通过BCR连续提取法实验作相态分析研究,得出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赋存形态及含量。同时,结合前人工作中地球化学勘查的部分数据,从多个剖面进行类比分析,研究了重金属在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地球化学行为,探索了重金属在风化壳中的次生富集机理。
盛亚斌邬铁
关键词:碳酸盐岩重金属次生富集
玉龙铜矿Ⅱ号似层状矿体次生富集作用的控制因素分析
2018年
原生矿体位于地表侵蚀基准面之上,与大气及地下水接触时,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就会强烈的氧化,通过有利的地形地貌就有可能发生次生富集作用。次生富集作用可以显著地提高矿体品位,从而大大提高矿体的工业价值。玉龙铜矿Ⅱ号似层状矿体正是在强烈广泛的次生富集作用下形成的,对玉龙铜矿Ⅱ号似层状矿体次生富集作用的有关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对玉龙铜矿区外围找矿工作寻求新方向有积极地意义。
王鹏
关键词:次生富集作用
浅谈阿舍勒铜锌矿床次生富集带中自然铜的形成机理
2017年
阿舍勒铜锌矿床是一个典型的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阿舍勒铜锌矿床位于构造位置处于阿尔泰造山带西南缘,玛尔卡库里大断裂的西北缘,阿尔泰地槽褶皱系的中泥盆统安山质-英安质火山-沉积岩中。矿体充填在火山管道内或火山口近侧,主矿体隐伏地下矿化元素有铁、铜、铅、锌、金、银、硫、钡等伴生有锗、稼、铟、硒、镉、铋等。矿体上部形态复杂并有分枝,向深部为一个向北东侧伏的筒状体。矿休自上而下具垂直分带,依次为重晶石-硅化带、黄铁矿-多金属带、黄铁矿-铜、锌带等。
陈红琦
关键词:地槽褶皱带
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次生富集作用对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影响——以浙江下铜山铅锌异常评价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浙江下铜山地处钦杭成矿带东段,在岩体接触带发现有钨钼矿化现象。2012年在区内进行1∶5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发现区内板桥山组碳酸盐岩地层中土壤铅锌异常较高,且在大区域中,板桥山组地层是铅锌成矿的重点层位,因而将此处铅锌异常视为成矿重点异常。但考虑到铅锌异常浓集中心并未完全与岩体套合,而是在岩体南边碳酸盐岩地层内,且实地考察时地表未见矿化现象,局部可见不连续氧化帽,推测此处铅锌异常为次生富集成因。为了对异常成因进行进一步研究,选取探槽中岩石样和土壤样进行铅锌含量比较,发现土壤中铅锌含量明显高于岩石;而选取剖面土壤样进行铅锌与铁锰含量对比,也发现铅锌含量变化趋势与铁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合分析后将该区的铅锌异常归为碳酸盐岩风化导致的铅锌次生富集产生的假异常,不具成矿意义。
杨宋玲李方林黄建军王娟黄梦妮王祥周青
关键词:土壤测量次生富集

相关作者

郎银生
作品数:5被引量:6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次生富集 岩石圈伸展 北淮阳 富集地幔 中生代构造
雷磊
作品数:16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中硒 硒 高硒 亚硒酸盐 渔塘坝
李璐
作品数:5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中硒 鄂西南 结合态 硒中毒 自然硒
朱建明
作品数:115被引量:777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硒 中硒 渔塘坝 同位素 稀释剂
李建威
作品数:131被引量:1,294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成矿时代 流体包裹体 铀矿床 金矿床 华北克拉通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