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80篇“ 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文章
- 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年度特征及分析
- 2025年
- 抚仙湖是典型的高原断陷型深水湖泊,处于Ⅰ类向Ⅱ类水体转变的过渡期.本研究于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对抚仙湖进行逐月采样监测,旨在研究处于水质转变期的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探明群落结构特征(优势属)对水质的指征作用.通过使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群落相似性指数对抚仙湖水生态环境现状作出评价,并运用冗余分析来探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抚仙湖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96属,其中绿藻门种类占39.58%,蓝藻门占27.08%,硅藻门占22.92%;主要优势属2024年3月为束丝藻属,2024年4月为小环藻属,其余月份均为假鱼腥藻属.浮游植物丰度季节变化特征较明显,秋季>冬季>夏季>春季,最低值(3月)仅为最高值(9月)的1/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56~4.10,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0~0.76,Jaccara群落相似性显示66.67%的监测断面中度相似,其他为极相似.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总氮是对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极显著影响(P<0.01)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认为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当前处于“优秀”到“良好”状态,并偶见“中等”状态水平,属贫营养型湖泊,抚仙湖绝对优势属从2017年的转板藻属变为假鱼腥藻属是多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金星刘绍俊代鑫施艳峰翟竟余
-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 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为探究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23年在洞庭湖不同水域开展季度调查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洞庭湖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44属,其中绿藻门16属,硅藻门12属和蓝藻门10属。平均密度为8.499×10^(5) cells/L,以硅藻门(57.1%)和蓝藻门(18.6%)为多。从时间分布看,6月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最高(1.352×10^(6)cells/L),12月最低(3.448×10^(5) cells/L);从空间分布看,西洞庭湖浮游植物密度最高(1.419×10^(6) cells/L),以硅藻门为主;其次为入湖口、南洞庭湖、东洞庭湖和出湖口。洞庭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介于2.76—3.62,入湖口、东洞庭湖和出湖口评价为优秀,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为良好。全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8.1,中营养水平。主成分分析显示水温、高锰酸盐指数为主要影响因素;冗余分析表明水温、溶解氧和氨氮是影响洞庭湖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洞庭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 郭晶陈冬素张屹黄代中严广寒卢少勇
- 关键词: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环境
- 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 2025年
-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地处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绝佳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则是研究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类群。近年来随着深圳市治水攻坚行动的贯彻实施,红树林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查明。于2023年9月对福田红树林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水质属于Ⅲ类水,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共检出122种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密度介于(0.02~122.21)×10^(6)个·L^(-1),平均为(1.04±3.05)×10^(7)个·L^(-1);生物量介于18.04~999.71μg·L^(-1),平均为(264.93±292.49)μg·L^(-1)。多数优势种为中-富营养指示种或喜好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生活的种类,反映了调查水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红树林林区和基围鱼塘间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H、电导率和盐度是影响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最重要环境因子。总体上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水生态环境质量需进一步改善。
- 张崧王建国陈晓茜郭芳叶潇陈晓旋吴泽峰张敏
- 关键词:红树林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优势种环境影响因子
- 过水性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 2025年
- 为探究过水性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选取典型过水性浅水湖泊邵伯湖为研究区域,于2021—2022年丰、平、枯3个水期对邵伯湖浮游植物群落开展了采样调查,共检出8门59属138种,其中丰水期51种、枯水期97种、平水期86种。从湖区分布来看,邵伯湖12个点位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及丰度分别为7.90~14.21 mg·L^(-1)和1.27×10^(7)~2.28×10^(7)L^(-1),且整体呈从上游湖区到下游湖区逐渐降低趋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文性演替均较为明显,主要优势种随水文情势(丰—枯—平)呈现铜绿微囊藻—湖沼色球藻—微囊藻变化。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邵伯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各季度均值为0.41~2.01;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07~0.21;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值为3.02~5.83。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表明,温度(WT)、透明度(SD)、硝态氮(NO_(3)^(-)-N)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叶绿素a(Chl-a)和溶解氧(DO)浓度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
- 陈婷张涛高月香桂琪瑶孟祥凯张志伟朱琳张毅敏
-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广义相加模型
- 嘉兴市城市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 2025年
- 为探索城市湖泊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23年5月—2024年1月在嘉兴南北湖、穆湖和石臼漾3个城市湖泊布设了4个点位,开展了为期1年4次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85种,种类组成主要是硅藻门(36.5%)和绿藻门(35.3%)。3个景观湖泊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存在着显著的时空差异,全年年均值空间上均呈现南北湖>穆湖>石臼漾的趋势,季节上呈现夏秋季>春冬季的趋势。嘉兴市3个景观湖泊优势种春季主要以蓝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夏秋季主要是蓝藻门,其中细鞘丝藻(Leptolyngbya sp.)和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优势度指数较高。对嘉兴市3个城市景观湖泊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透明度、总氮和氨氮与浮游植物群落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基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嘉兴3个景观湖泊的水质进行评价,判断穆湖和石臼漾水质整体处于轻度污染-清洁状态,而南北湖水质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
- 殷燕刘玉飞卢毅陈卓远杭晨超魏慧玉朱梦圆
- 关键词:城市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 黄河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
- 2025年
-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口海域的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有直接影响。于2019—2023年间每年夏季(8月)在黄河口海域采集水环境数据和浮游植物样品,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口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广温性近岸种、温带近岸种和广布种。受水温和营养盐结构影响,浮游植物的演替率较高,未发现2019—2023年持续存在的优势种。2019、2021年出现甲藻优势种,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从硅藻为主的单一优势状态向硅藻-甲藻联合优势状态转变,这与黄河口海域高氮磷比和磷限制的营养结构密切相关。另外,黄河口海域出现了暖温性近岸种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为优势种的情况,这可能与海水水温和无机氮较高有关。在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下,近岸海域出现暖温性种类优势地位的情况可能会逐渐增加。
- 王占金李玲玲张文静王丙晖李鹏飞张启超杨雪娜纪金龙
- 关键词: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影响因素
- 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水体垂直混合过程的响应
- 2025年
- 深水湖泊冬季热力分层消亡,水体上下混合,水动力过程改变营养盐的分布格局,可能影响湖泊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本研究在2022年11月2023年4月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的热力分层消亡期、混合期和分层形成期,开展水体垂直剖面的理化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高频观测,探究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热力学混合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水体混合过程引起湖泊理化环境因子显著的时空变化,与分层消亡期和形成期相比,混合期水体总磷(TP)、溶解性有机磷(DOP)、正磷酸盐(PO_(4)^(3-)-P)和叶绿素a(Chl.a)浓度显著增加,总氮(TN)、溶解氮(DN)、颗粒氮(PN)、氨氮(NH 3-N)和硝态氮(NO_(3)^(-)-N)浓度显著降低。浮游植物群落中,绿藻门的转板藻属(Mougeotia)和小球藻属(Chlorella)在整个观测期密度较高,蓝藻门的长孢藻属(Dolichospermum)和拟柱孢藻属(Cylindrospermopsis)在分层消亡期密度较高,硅藻门的直链藻属(Melosira)和隐藻门隐藻属(Cryptomonas)在混合期密度高,绿藻门的栅藻属(Scenedesmus)在分层形成期密度较高。冗余分析发现,NH_(3)-N、PO_(4)^(3-)-P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而且,浮游植物不同种类对氮、磷营养盐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其中长孢藻属和转板藻属的密度与氮营养盐呈正相关、与磷营养盐呈负相关;而其他浮游植物密度则呈现相反规律,分别与氮营养盐呈负相关,与磷营养盐呈正相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水体混合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发现一方面水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水温通过调节不同形态的氮(NO_(3)^(-)-N、NH_(3)-N)、磷(PO_(4)^(3-)-P和DOP)营养盐浓度,从而间接地驱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这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共同作用,最终引起水体中Chl.a浓度变化。本研究有助于认识深水湖泊热力分层变化�
- 朱先龙雷逸伦杨予罗鸿赖睿聪罗文磊王荣王荣邢鹏
- 关键词:浮游植物营养盐
- 猪粪源溶解性有机物厌氧发酵对水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2025年
- 为了研究生猪养殖粪污经过厌氧发酵处理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水体浮游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文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对DOM进行定量,使用三维荧光光谱解析DOM物质组成,采用16S和18S高通量测序分析水环境中原核和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比较厌氧发酵前(T1处理)、后(T2处理)猪粪源DOM对浮游植物生长、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T1处理中叶绿素a含量由3.69 mg·L^(-1)降到2.41 mg·L^(-1),后升高至3.24 mg·L^(-1);而T2处理中叶绿素a含量由3.75 mg·L^(-1)持续下降到1.59 mg·L^(-1)。DOM主要由5种组分构成,其中包括微生物衍生物、典型的陆生腐酸、色氨酸类物质或溶解性多环芳香烃类、蛋白质成分和酪氨酸类组分。厌氧发酵过程后DOM多环芳香烃类物质成分增加,对绿藻科藻类的生长影响显著,同时蛋白质和酪氨酸类组分的生物有效性增强,与蓝藻科的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猪粪源溶解性有机物厌氧发酵前后对水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厌氧发酵后能降低浮游植物生物量。
- 黄杰林毅青宋晓明戴诗琴吴根义
-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物蓝藻水华微生物群落结构
- 烟威风电场建设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2025年
- 为更好地了解风电场建设对临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本文基于三峡山东牟平BDB6#一期海上风电项目浮游植物以及环境因子的调查,分析了风电场建设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工程建设期,共采集浮游植物15种,以广温广盐型、近岸型为主,也有少数高温外海型浮游植物,其中粗刺角藻(Ceratium horridum)、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占绝对优势。物种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物种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57、0.68、0.80,与历史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序表明,对组间差异性贡献较大的分歧种有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等硅藻。冗余分析(RDA)表明,物种均分布在排序轴右侧,受硝酸盐(NO_(3)-N)、盐度(Sal)、油类(Oil)、铬(Cr)以及悬浮物(SS)等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风电场施工对其影响有限。
- 杨晓彤赵丽华王岩李敏吕振波崔雯慧蒋文良高梦娟
- 关键词:海上风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2021-2022年夏季滦河口-北戴河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研究
- 2025年
- 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具有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近年来面临较大赤潮灾害风险。浮游植物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类群,阐明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年际变化及环境驱动关系,对认识赤潮发生机制,防范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围绕滦河口—北戴河海域于2021年和2022年夏季开展2个航次调查环境因子和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果表明,共鉴定得到浮游植物3门37属87种,以硅藻为主,甲藻和金藻较少。2021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1671.16×10^(4)cells·m^(-3))较2022年(147.81×10^(4)cells·m^(-3))高一个数量级,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35和0.55)均低于2022年(分别为2.73和0.64)。2021年优势种主要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2022年主要为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等。聚类分析表明,2次调查浮游植物群落均大致以39.55°N~39.65°N为界分为北侧、南侧海域。Spearman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表明,氮磷比、悬浮颗粒物和扇贝滤食是影响2021年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变化的关键因子,2022年则为盐度、磷酸盐。浮游植物丰度基本为波动年际变化,降雨、入海水量、种间竞争等是其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浮游植物优势种基本为广温广盐物种,2013年后中肋骨条藻多次成为主要优势种,可能与降雨量和入海水量增加以及氮磷比降低有关,2022年距端假管藻、大洋角管藻等暖水种成为主要优势种,与当年夏季出现海洋热浪有关。滦河口—北戴河海域赤潮监测工作宜重点关注降水、营养盐浓度及比例的影响。
- 韩丽君魏君刘西汉赵怡聪郑灵巧程林高翔李磊王毅波
- 关键词:浮游植物年际变化环境因子
相关作者
- 邹曦

- 作品数:108被引量:393H指数:13
- 供职机构: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三峡水库 浮游植物 小江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 胡莲

- 作品数:134被引量:448H指数:12
- 供职机构: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三峡水库 浮游植物 小江 水生生物 消落带
- 范亚文

- 作品数:142被引量:520H指数:13
-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硅藻 浮游植物 藻类植物 群落结构 中国新记录
- 史方

- 作品数:79被引量:218H指数:9
- 供职机构: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三峡水库 鱼类 微卫星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浮游植物
- 张志永

- 作品数:73被引量:409H指数:13
- 供职机构: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三峡水库 消落带 三峡库区 小江 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