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1篇“ 梅雨期降水“的相关文章
- 安徽省2021年梅雨期降水预报检验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对安徽省2021年梅雨期(6月10日—7月10日)6个客观模式和1个主观订正预报产品进行了检验分析,其中包含了3个区域模式数值预报(中国气象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中国气象局上海数值预报模式系统“CMA-SH9”、安徽WRF,3个全球模式数值预报(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确定性预报模式“ECMWF”、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预报系统“NCEP-GFS”)和安徽智能网格主观订正预报的降水产品,结果表明:传统检验中安徽智能网格和区域模式对晴雨准确率的预报效果优于全球模式,又以CMA-MESO最优;在暴雨及以上量级的强降水预报中,传统检验表明安徽智能网格预报的得分最高(23.83),ECMWF模式则是客观模式预报中效果最好的(20.12),CMA-SH9次之(19.34);通过对除安徽智能网格以外的各个客观数值模式进行的MODE空间检验可知,不同数值模式间暴雨预报误差原因不尽相同,ECMWF与各区域数值模式主要是由雨区位置的预报偏差,尤其是纬度偏差导致的,NCEP-GFS全球模式对降水强度和雨区面积的预报偏弱偏小比较明显,CMA-GFS在强降水方面的预报可参考性较差;各个主客观预报暴雨及以上量级预报,整体表现出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午夜前后、上午时段TS评分较高,而午后到傍晚评分较低,这个现象或许是梅雨期的午后降水多以地表太阳加热引起的短历时热对流降水为主造成的。
- 周胜男王东勇冯颖柳春朱珠刘倪
- 关键词:梅雨数值预报模式
- 2020年梅雨期降水日变化及其与云辐射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 梅雨期降水是多尺度天气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尺度环流及强对流活动的影响下梅雨锋云系宏微观特征及其伴随的云辐射效应是调节地气系统辐射能量收支及能量分配的重要环节。针对梅雨期间对流云辐射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机制的研究为改进...
- 高露
- 关键词:梅雨降水日变化数值模拟资料同化
- 传统梅雨区西北部梅雨期降水特征研究
- 2023年
- 本文从气候平均角度及年际时间尺度对传统梅雨区(28°~34°N,110°~123°E)的西北部(NW区)梅雨期降水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点比较其与典型梅雨区梅雨期降水的异同。结果表明:(1)气候平均而言,850 hPa层次上大于40 g·m·kg^(-1)·s^(-1)的水汽输送带无法覆盖NW区,导致该地区在35~37候没有类似于江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淮地区梅汛期集中性降水的特征。(2)1979—2017年共39 a中,NW区有24 a出现了梅雨现象,有15 a为空梅,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27日,比长江流域偏晚13 d,平均出梅日期为7月13日,与长江流域相近,梅雨期平均日降水量与长江流域相当。(3)NW区梅雨期时,雨量偏多的地区在我国黄淮地区,此时江南地区雨量偏少。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如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原南部梅雨锚槽、低层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等都比长江流域梅雨时偏北。(4)与典型梅雨区不同,NW区的入梅时间与赤道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等关键区海温没有显著关联。
- 刘泽萱胡景高郭栋谢金材
- 关键词:梅雨期降水年际变化大气环流
- 浙江省梅雨期降水日变化及ECMWF预报能力评估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为了解浙江省梅雨期的降水日变化特征以及气象业务模式对降水的预报能力。【方法】利用2008—2019年期间浙江地面雨量站小时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评估ECMWF在浙江地区梅雨期的预报水平。【结果】结果表明:(1)梅雨期间浙江平均日降水量自西向东递减,浙西地区从05:00—18:00一直维持强降水的特征,平均最大日降水量超过20 mm。(2)浙中、浙北、浙东降水呈双峰型特征,主要降水时段在03:00—11:00和13:00—20:00。浙东北和浙南降水呈单峰型特征,浙东北降水峰值主要在03:00—10:00,但浙南降水峰值主要在14:00—21:00。除浙南外,梅雨期间浙江大部地区夜间至早晨强降水持续时间比午后至傍晚更长。(3)夜间至早晨强降水与低空急流(LLJ)在夜间逐渐加强密切相关。因为夜间至早晨期间,非地转风逐渐加强,使得LLJ增强,而增强的LLJ为浙江地区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提供不稳定能量,增强辐合上升运动,进而造成早晨降水峰值。午后热力条件可能是午后至傍晚强降水的主要原因。(4)ECMWF基本可以预报出浙江梅雨期间的降水趋势,但夜间至早晨(02:00—11:00)的降水趋势预报优于午后至傍晚(14:00—20:00)。【结论】总体上,ECMWF在夜间至早晨期间更倾向低估强降水,高估弱降水。模式对夜间至早晨的降水预报相对不够稳定,均方根误差大于午后至傍晚。随着预报时间的延长,模式预报能力降低。
- 汪冬冬方艳莹申华羽涂小萍吕劲文钱峥
- 关键词:梅雨降水日变化低空急流ECMWF降雨
- 2000—2020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对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选用2000—2020年自动站降水资料、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STI)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发现不到半数的热带气旋活动伴随江淮地区暴雨发生,且仅有3成的热带气旋存在时,江淮地区日降水达到当年梅雨期日均降水。除个别“转向型”及登陆后继续东移、北上的“西北型”热带气旋外,七成左右的热带气旋大多伴随有梅雨减弱现象,并利用WRF模式及热带气旋Bogus方法对2017年热带气旋“苗柏”和2019年热带气旋“丹娜丝”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热带气旋的存在对梅雨季节降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两个热带气旋的路径及降水落区、强度的基础上,对比移除热带气旋前后的试验,西北路径的热带气旋“苗柏”登陆前,南缘偏西气流加强低空急流,江淮地区切变线加强,登陆后低压北抬,副高稳定,形成有利于降水的环流形势;剔除“苗柏”后,低空急流断裂,副高南退,水汽输送带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减少。转向型热带气旋“丹娜丝”北移,伴随副高北抬,对流性不稳定减小,垂直上升运动减弱,西太平洋的水汽被大量输送到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故输送至江淮地区的水汽减弱,降水减少,促使梅雨提前结束;而剔除“丹娜丝”影响后,副高稳定,东部降水增加,梅雨季尚能持续。
- 汪铃儿陈科艺
- 关键词:数值模拟
- 气候异常下舟山地区梅雨期降水特征浅析
- 2022年
- 利用NCEP等再分析资料,着重分析了2020年和2021年舟山地区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2020年,全球受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副高总体偏弱,同时,西伯利亚长期存在的暖高压配合东北冷涡,使得北方的冷空气获得了足够抗衡副高推动雨带北移的能量,使副高难以在我国近海北抬,进而造成梅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东地区徘徊。孟加拉湾海域的特强气旋风暴“安攀”(超强台风级),驱动水汽通过其气旋性结构进入(逆时针旋转)其南侧形成西南风,获得足够多的动量和能量,使得西南风携带大量水汽涌入南海,加速了南海季风暴发。(2)2021年全球受弱的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副高前期发展旺盛,同年西伯利亚中高纬度冷空气比较弱,无法与副高分庭抗礼,是造成2021年入梅早、出梅早,降水略超过常年的一个原因。后期副高迅速衰退到西太平洋,使得雨带在北方冷空气南下侵入,再次对舟山产生影响,产生了“倒黄梅”的降水现象。
- 张绍会徐哲永吴姗姗孙楠
- 关键词:梅雨期副高拉尼娜现象
- 2020年和1998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过程对比分析
- 2022年
- 2020年与1998年均为典型的超强梅雨年,为探讨这两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过程的差异,利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江淮流域2020年与1998年梅雨汛期降水特征的异同点,并对比分析这两年导致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这两年夏季江淮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均具有同期偏多,入梅时间早,出梅时间晚,雨季持续时间长,降水范围广,降水强度大的特征,2020年梅雨异常程度总体上强于1998年梅雨期。2020年多雨带覆盖整个江淮流域,最大累计降水量为1623.6 mm,位于安徽黄山附近。1998年多雨带位置较2020年偏南,最大累计降水量为1119.0 mm,位于江西景德镇附近。(2)这两年梅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经历了多次阶段性变化过程,副高的北抬和南撤与梅雨的起始和结束、主雨带的位置、降水过程的发生维持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这两年环流特征较相似,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副高偏强偏西,中高纬表现为典型的“两脊一槽”型,江淮流域为槽后南下冷空气与副高西南侧北上暖湿气流的水汽辐合区。(4)2020年梅雨期中高纬阻塞高压、东亚沿海低槽、冷空气势力活跃强度较1998年更强,且2020年MJO对流在印度洋的活跃程度强于1998年,更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产生异常的反气旋环流,因此南下冷空气与北上暖湿气流在江淮流域的辐合更强,具有更有利的水汽条件,导致2020年梅雨期降水强度强于1998年。
- 胡佳洁王伟
- 关键词:江淮流域梅雨汛期降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环流异常MJO
- 风云三号C星微波湿度计资料的全天候同化在江淮梅雨期降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 2022年
- 梅雨锋系统具有突发性强、发展迅速、容易引起洪涝灾害等特点,其预报一直是气象业务系统中急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基于此,为更好地研究风云资料全天候同化对于改善模式初始场质量,以及提高数值天气预报准确度的效果,选取2020年6月20-25日一次典型的梅雨锋过程进行模拟。基于中尺度WRF-ARW模式及WRFDA同化系统,利用FY-3C微波湿度计观测资料进行同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天候同化试验提高了FY-3C/MWHS-2的资料使用率,在减小湿度场、温度场等方面的预报误差起到积极作用,且在梅雨锋降水预报中,减少了降水虚报问题的发生,提高了降水落区分布和降水量级的预报水平,对降水精细化预报和制定防灾减灾措施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李毓陈科艺冼智鹏陈贞璇
- 关键词:大气科学梅雨
- 华东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的改进及2020年梅雨期降水试验被引量:1
- 2022年
- 考虑区域模式预报中不确定性的各种来源,分别引入初始场误差、侧边界误差和模式误差构建新一代华东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并对2020年梅雨期降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合预报试验。通过不同时空尺度典型个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所选取的随机物理倾向扰动方案中的参数具备一定的通用性,且在参数调优中加强随机过程的影响,系统中低层的风场和湿度场有明显的反馈,集合系统的离散度得到较大改善,对预报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格点方差、随机扰动场的去相关空间和随机扰动场的去相关时间。一个月的梅雨期降水评估结果显示:集合系统升级后对各时次各量级的降水TS(Threat Score)评分均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着降水强度偏大的问题;从概率预报的角度来看,系统升级后,对中到大雨预报的准确率和可信度提升明显,对强降水事件的描述更准确;形势场的检验结果表明,系统的预报偏差问题得到了部分程度地改善,对大气中低层风场、湿度场和地面变量的预报效果较好。相比原华东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升级后的系统,其整体优势可概括为:预报误差减小、集合离散度明显增加,降水预报的能力在各时段各量级均有提升,其中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对于捕捉强降水事件有明显的影响,使得系统的预报可信度增加。
- 谭燕黄伟杨玉华张旭陈葆德
- 关键词:梅雨性能分析
- 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
- 2019年
- 利用1979-2013年长江淮河流域36个测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梅雨期降水偏多、偏少年低频振荡分析得出: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偏多、偏少年降水存在10~20d和30~60d低频振荡,而10~20d振荡强度整体强于30~60d振荡。
- 杨佳星樊雨鑫
- 关键词:江淮流域梅雨期
相关作者
- 王谦谦

- 作品数:136被引量:1,564H指数:26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研究主题:降水异常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江淮梅雨期
- 王黎娟

- 作品数:119被引量:1,023H指数:20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研究主题:暴雨增幅 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高 水汽输送 江淮流域
- 宗海锋

- 作品数:16被引量:27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ENSO 大气潮 海温 梅雨期降水 大气环流
- 陈烈庭

- 作品数:41被引量:1,328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北方涛动 降水 大气环流 海温 ENSO
- 张耀存

- 作品数:195被引量:1,568H指数:2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数值模拟 降水 区域气候模式 西风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