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45篇“ 根系形态“的相关文章
- 非生物胁迫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 2025年
- 根系作为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关键器官,其形态和生理特征影响着水稻的正常生长。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根系是受到环境非生物胁迫的首要部位。通过分析盐碱、水分、温度及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因素对水稻根系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产量的影响,结合栽培技术及抗性基因的应用,概述了应对逆境条件的栽培方式及抗逆品种的选育进展,为提升水稻抗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育种和栽培技术来应对水稻逆境胁迫,并提高水稻根系抗逆性。
- 胡娟潘朝阳张丽婷王石光陆展华刘维刘维何秀英
- 关键词:水稻根系非生物胁迫根系结构形态生理抗性基因
- 燕麦红芸豆带状间作的产量效应及根系形态与土壤酶活性
- 2025年
- 为明确豆禾间作系统的产量及其与作物根系和土壤酶学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在河北省张北县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以燕麦单作、红芸豆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燕麦和红芸豆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效应、根系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 2年试验中,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07和1.08,且燕麦的偏土地当量比为0.63和0.72。间作模式的净收益与2种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但产投比均大于单作模式。间作燕麦在拔节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均低于单作,但在灌浆期均高于单作;间作红芸豆根系形态参数在2个土层随生育期进程均由优势逐渐变为劣势。间作对燕麦各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红芸豆开花期和鼓粒期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土壤C、N和ALP获取酶活性。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显示,燕麦的产量主要受到根系特性影响,而红芸豆主要受土壤酶活性影响。由此可见,燕麦‖红芸豆模式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可以提升系统生产力,且燕麦和红芸豆产量变化作用路径不同。
- 张辰煜葛军勇褚俊聪王星宇赵宝平杨亚东臧华栋曾昭海
- 关键词:燕麦红芸豆带状间作根系特征土壤酶活性
- 根系形态异位预构建强化湿地移栽植物的耐淹和固土特性研究
- 2025年
- 淹水胁迫阻碍植物正常生长是制约现有湿地修复技术的突出瓶颈。根系形态的变化是植物应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策略,为论证根系形态异位预构建-移栽这一修复路线的可行性,通过比较3种根域限制强度(5、10、40 cm)育成的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在3个淹水深度(0、20、40 cm)下的生长状态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明确了根系形态异位预构建对提高植物淹水耐受性和根土复合体力学性能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在3种根域限制强度下,10 cm垂向空间限制培育的香蒲具有最佳的根系形态,其根冠比、根孔隙度和根体积较未垂向空间限制培育的香蒲提高了31.9%、18.6%、51.14%。移栽后,在淹水深度40 cm的最不利条件下,其光能捕获能力、光电子转移效率和根系泌氧能力较无垂向空间培育的香蒲分别提高了12.8%、12.6%和17.0%,增强了香蒲的氧气产量和氧气传输能力,缓解了淹水导致植物根部缺氧问题,还增大了香蒲移栽后的抗氧化能力,提高了香蒲对淹水环境的适应性。通过对不同根系形态的香蒲移栽后的根土复合体根质量密度和抗剪切能力的测定,发现10 cm垂向限制培育后再移栽的香蒲根质量密度是无垂向限制培育后再移栽香蒲的2.36倍,同时,相较于未经垂向空间限制培育后再移栽的香蒲,垂向空间限制培育后再移栽香蒲的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切能力、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所提升,增强了其土壤抗侵蚀能力。根系形态异位预构建-移栽这一组合种植方式可为湿地植被修复提供一条更加快速、稳定、高效的新思路。
- 尹晓彤郭盾史维娟黎斌杨垒蓝君任勇翔
- 关键词:香蒲淹水根土复合体根系特性
- 生物炭对中重度盐胁迫下棉花苗期根系形态及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2025年
- 为了揭示生物炭对中重度盐胁迫下棉花苗期根系生长及其根系分泌物的调控作用,本试验利用盆栽,向中度和重度盐碱土壤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对照)、0.5%、1%、2%的棉秆炭和磷酸改性棉秆炭,测定了苗期棉花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以及根系甲酸、乙酸和草酸等分泌物的量。结果表明:土壤盐度的增加显著抑制了苗期棉花根系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在中度和重度盐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相比添加2%的生物炭和磷酸改性生物炭处理的棉花总根长分别显著增加了55.92%和43.69%,根系体积分别显著增加了41.73%和55.88%,而0.5%的生物炭处理的棉花总根长降低了25.31%。使用未改性的生物炭主要增加了苗期棉花根系甲酸含量,而磷酸改性生物炭则显著增加了根系中草酸、甲酸和柠檬酸的含量。可溶性总糖与土壤pH和总盐呈显著正相关,棉花根系甲酸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草酸、甲酸和柠檬酸含量分别与棉花根系生长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在中度或重度盐分土壤中施用2%磷酸改性生物炭对提高棉花根系生长和耐盐生理特性方面的效果优于未改性生物炭。
- 刘丹阳王伯豪李君马合巴丽·奥腊孜别克张翰申朱新萍杨再磊贾宏涛徐万里
- 关键词:生物炭盐胁迫可溶性糖
- 氮磷配施对闽楠容器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 2025年
- 为探究单一施肥和氮磷配施对闽楠容器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以1年生闽楠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CK、低水平施氮、常规施氮、高水平施氮、施磷、低水平施氮+施磷、常规施氮+施磷、高水平施氮+施磷8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闽楠容器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对比氮磷配施和单一施肥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氮磷配施的情况下,苗高、地径、苗高相对生长速率、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都比单一施氮效果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闽楠容器苗的苗高、地径、苗高相对生长速率、苗木质量指数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常规施氮+施磷处理下达到了最大。生物量的累积总体上呈现出地上部生物量大于地下部生物量的趋势,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和总生物量同样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在常规施氮+施磷下达到最大,分别是0.34、1.59 g和1.93 g。在单一施磷的情况下,根冠比、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都比单一施氮和氮磷配施效果要好。在单一施磷处理下,闽楠容器苗的根冠比达到了最大为0.43,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也在该处理下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309 cm、119.98 cm^(2)、4.03 cm^(3)和1.28 mm,是CK的1.6倍、3.36倍、7.73倍和2.13倍。总体来看,合理的施肥对闽楠容器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磷素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施肥过低会对幼苗生长形成限制,而过高会造成抑制,均不利于幼苗的生长。氮磷配施下的苗高、地径、苗高相对生长速率、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优于单一施氮,整体上在(氮肥4760 mg/株+磷肥2000 mg/株)处理达到最大;单一施磷处理下的根冠比和根系生长发育情况最好。
- 赵翊博张广涛刘尖喻方圆
- 关键词:闽楠容器苗氮磷配施根系形态
- 肥料不同配施方式对赤豆光合特性、根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 2025年
- 为探究肥料不同配施方式对赤豆叶片光合特性、根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制定科学高效的赤豆增产方案,于2022年6—10月在河北省巨鹿县的河北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选取保红947为供试品种,设置常规施肥(CK)、微生物菌剂配施[常规施肥下增施112.5 kg/hm^(2)(J1)、262.5 kg/hm^(2)(J2)、412.5 kg/hm^(2)(J3)]、有机肥配施[减施复合肥下增施4000 kg/hm^(2)(F1)、8000 kg/hm^(2)(F2)、12000 kg/hm^(2)(F3)]共7个处理。测定赤豆全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根系形态指标,结荚期叶片的光合参数,以及收获后赤豆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表明,不同配施方式对赤豆开花期、结荚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赤豆光合指标对肥料配施方式的响应随各肥料施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J2、F2处理时较高。肥料配施大大增加了赤豆的根系形态指标。不同肥料能够通过合理配施达到相似的结果,其中J2、J3和F2处理赤豆的产量达到最大,综合考虑赤豆生长状况和产量,适宜的配施方案为J2和F2处理,与常规施肥相比分别增产15.03%、14.85%。综上,研究表明增施微生物菌剂262.5 kg/hm^(2)和减施复合肥下增施有机肥8000 kg/hm^(2)是促进赤豆生长、提高产量的合理配施方式。
- 李一陈苗陈任强王鑫鑫王晓玲刘宏权
- 关键词:赤豆微生物菌剂有机肥光合特性根系形态
- 生物炭还田对稻田土壤和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土壤性状和根系发育状况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生物炭是生物质热解产生的富碳产物,具有多官能团、高比表面积、强稳定性等特性,被广泛用于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总结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系统分析了生物炭还田对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其与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关系,并就未来生物炭对水稻影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生物炭还田条件下土壤性状的改变与根系生长的相互关系、生物炭与不同碳源之间的协同作用、生物炭对稻田土壤和水稻生长潜在的负面影响等,以期为稻田生物炭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聂媛卿王俊季杨贝贝秦莉刘立军
- 关键词:水稻生物炭稻田土壤
- 水氮互作对焉耆盆地滴灌春小麦根系形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025年
- 为探索焉耆盆地高产麦田水氮供给的适宜模式,采用裂区设计,以春小麦品种‘新春38号’(XC38)和‘新春45号’(XC45)为材料,亏缺灌溉W1(4500 m^(3)·hm^(-2))和适宜灌溉W2(6000 m^(3)·hm^(-2))为主区,N0(施氮量0 kg·hm^(-2))、N1(施氮量300 kg·hm^(-2))、N2(施氮量400 kg·hm^(-2))为副区,共6个处理(W1N0,W1N1,W1N2,W2N0,W2N1,W2N2),研究适宜灌溉和亏缺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根系形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两品种土壤酶活性最高的均为W2N1处理,土壤酶活性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开花期达到峰值,其土壤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分别为2.62 mg·g^(-1)·d^(-1)和0.56 mg·g^(-1)·d^(-1),分别较其他处理增加1.1%~77.5%和4.6%~134.6%。W2N1处理的根系平均直径、根体积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开花期两品种0~60 cm土层根系平均直径和根体积密度最大的为W2N1处理,分别较其他处理增加10.3%~52.2%和6.7%~52.1%;两品种根长密度最大的为W1N1处理,较其他处理增加3.1%~54.0%;‘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根表面积密度最大的分别为W2N1和W1N1处理,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4.2%~19.6%和7.5%~37.7%。W2N1的实际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20.1%~117.5%,氮素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35.7%~268.3%和25.5%~166.4%。综上,灌溉量6000 m^(3)·hm^(-2)+施氮量300 kg·hm^(-2)模式可提高焉耆盆地土壤酶活性,有利于春小麦根系生长,同时促进产量形成。
- 王子健王鹤鹏王江丽徐红军徐红军姚晓梅
- 关键词:滴灌春小麦根系形态土壤酶活性氮素利用率焉耆盆地
- 垄高与施钾模式对雪茄烟根系形态和钾素代谢特征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研究雪茄烟根系形态和钾素代谢特征对垄高与施钾模式的响应,为改善雪茄烟根系生长环境及提高烟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雪茄烟品种川雪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垄高与分次施钾的2因素3水平裂区试验,以3个垄高水平(高垄35 cm、中垄30 cm、低垄25 cm)为主区,以3种施钾模式(1次施钾、2次施钾、3次施钾)为副区,分析不同处理烟株的根系形态、钾含量、钾积累强度及钾素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差异特征。【结果】雪茄烟生长过程中根系形态指标整体呈逐渐升高趋势。同一垄高下,移栽后40~50 d根系形态指标均以1、2次施钾高于3次施钾,移栽50 d后均以3次施钾最高。同一施钾模式下,根系形态指标均以高、中垄处理高于低垄处理。随着生育期推进,根钾含量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茎、叶钾含量逐渐降低,根、茎、叶及全株钾积累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同一垄高下,各器官钾含量移栽50 d后均以2、3次施钾较高;各器官钾积累强度移栽50 d后均以3次施钾较高。同一施钾模式下,各器官钾含量移栽40 d后均以高、中垄处理较高,根、茎、叶及全株钾积累强度均以高、中垄处理较高。高垄分2、3次施钾上调了烟叶内流型钾离子通道基因NKT1和NtKC1、钾转运体基因NtTPK1和NtHAK1的相对表达量,外流型钾离子通道基因NTORK1的相对表达量也较低,高垄分3次施钾上调了钾转运体基因NtKT12的相对表达量。【结论】高、中垄(垄高35和30 cm)与3次施钾(钾肥基施60%+栽后30 d追施20%+栽后45 d追施20%)组合模式有利于促进雪茄烟根系发育及提升烟株钾素积累能力。
- 吴永兵张瑛许立南彭远何正川阳苇丽赵铭钦
- 关键词:雪茄烟根系形态
- 三江源区不同禾豆混播模式对饲草根系形态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不同混播组合及比例对饲草根系形态、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采用2种禾本科饲草(燕麦、小黑麦)和2种豆科饲草(饲用豌豆、箭筈豌豆)为试验材料,以5种不同禾豆混播比例(10∶0、7∶3、5∶5、3∶7和0∶10)混播建植的人工草地为试验对象,以单播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混播模式下饲草根系形态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混播对禾本科和豆科饲草根系形态指标均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根生物量较禾本科饲草单播减小。随混播中豆科饲草比例的增加,饲草根生物量及各根系形态均呈减小趋势,混播比例为7∶3时各饲草根系形态指标达最大值,有效促进饲草根系生长。所有混播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单播处理,混播草地土壤全磷含量小于禾本科单播而高于豆科单播,混播草地土壤pH低于单播。燕麦+饲用豌豆混播组合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混播组合,而pH低于其他混播组合。除根系生物量外其余根系形态指标均与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禾本科和豆科饲草混播组合及比例的变化改变了混播草地的地下竞争环境,以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比例7∶3建植人工草地根系形态优化最明显,为土壤养分含量最高的组合。
- 李菲德科加冯廷旭林伟山向雪梅魏希杰王伟王伟徐成体
- 关键词:混播组合混播比例根系形态土壤养分
相关作者
- 吴鹏飞

- 作品数:241被引量:1,159H指数:17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杉木 根系 植物 植物根系 低磷胁迫
- 黄小燕

- 作品数:73被引量:344H指数:11
-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苦荞 甜荞 根系形态 金 金钗石斛
- 马祥庆

- 作品数:410被引量:3,838H指数:34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杉木 杉木人工林 根系 植物 人工林
- 刘鹏

- 作品数:663被引量:4,635H指数:37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大豆 铝胁迫 铝 铝毒 七子花
- 王才斌

- 作品数:297被引量:1,758H指数:27
- 供职机构: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 研究主题:花生 小麦 两熟制 对花 荚果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