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23篇“ 柴达木盆地西部“的相关文章
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页岩天文旋回识别与高沉积速率下的沉积充填响应特征
2025年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目前在旋回地层学方面的工作较为薄弱。为了明确英雄岭页岩的天文旋回沉积响应特征,通过对英雄岭页岩发育的下干柴沟组上段地层开展了4口井的频谱分析,综合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分析等方面的成果,在该套地层中识别出多组米兰科维奇旋回,并依据404.858 ka的长偏心率周期建立了英雄岭页岩“浮动”天文标尺,明确了英雄岭页岩的沉积速率与沉积充填特征。研究表明:英雄岭页岩沉积时间约为4.86 Ma、平均沉积速率达到340.44 m/Ma,高沉积速率是英雄岭页岩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长偏心率周期分析的总有机碳含量沉积响应特征表明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的有机碳富集程度受沉积速率控制明显,随着沉积速率的增大,总有机碳含量呈升高趋势,当沉积速率超过450 m/Ma时,受到碎屑稀释效应影响,总有机碳含量出现显著下降。基于单一长偏心率周期的岁差旋回周期对沉积构造响应模式分析表明,当岁差参数处于最小值时,主要发育贫有机质层状灰云岩;当岁差参数处于最大值时,主要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灰云岩。英雄岭页岩表现出的这种明显轨道强迫响应,将有助于页岩油有利层段预测,可为今后英雄岭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一些新思路。
盛军薛世团吕思锦张彩燕杨晓菁李雅楠郭笑王转转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2024年
柴达木盆地油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其成因演化、物质组成和深部结构特征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更是举足轻重。大地电磁测深作为研究岩石圈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为盆地动力学、资源勘查、矿床成因研究等提供重要支撑。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泉子—花海子地区,布设了一条长约255 km的(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测线,并获得二维反演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已有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研究区岩石圈尺度各重点电性层的构造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发育上、下2个变形强度不同的电性层,上部变形较弱的电性层含一套低于2Ω·m的超低阻层,与盆地深层优质卤水层对应,指示了良好的深层卤水找矿前景;下部电性层变形较强烈,底部可见一套生长电性层,推测盆地深部存在的主柴达木拆离断层在新生代控制了盆地的新生界沉积与构造变形。研究区深部电性结构差异明显,深部约50 km处有一条高低起伏的电性莫霍面,柴达木和苏干湖盆地深部以中低阻体为主,赛什腾山地区为有根的高阻体,油泉子—碱山地区中—下地壳为一套低阻体,昆特依地区深部可能存在软流圈物质的上涌。
徐盛林邵兆刚邵兆刚陈宣华李冰徐大兴陈宣华丁伟翠周鹏超王叶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西部大地电磁测深电性结构
原油中C_(19-49)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及其地球化学意义——以柴达木盆地西部英西地区原油为例
2024年
【目的】为了确定柴达木盆地西部英西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E)原油的热演化程度和成因类型,【方法】利用色谱—质谱(GC-MS)和色谱—质谱—质谱(GC-MS-MS)技术,对其中的各类生物标志物、烷基菲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与讨论】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均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Pr/Ph比值低(<0.60),Ph/nC_(18)比值高(>1.30),伽马蜡烷含量高,伽马蜡烷指数介于0.90~1.36,属于典型咸水湖相原油,这与研究区古近纪的沉积特征一致。但依据不同原油中长链三环萜烷系列的分布与组成特征,可将他们分成两类:一类原油中C_(19-49)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异常丰富,C_(19-30)TT/C_(27-35)H比值大于1.60,C_(23)TT/C_(30)H>1.40,并伴随有高甾藿比(>4.50)和高β-胡萝烷/nC_(37)比值(>3.20),表明藻类是其主要原始生烃母质;另一类原油中C_(19-30)长链三环萜烷系列含量中等,C_(19-30)TT/C_(27-35)H比值小于0.50,C_(23)TT/C_(30)H<0.55,其甾藿比相对较低(<2.0)、β-胡萝卜烷含量中等,β-胡萝烷/nC_(37)比值小于1.50,可见此类原油中藻类的贡献明显低于前一类原油。对比它们的甾、萜烷和金刚烷类化合物成熟度参数,发现这两组原油的成熟度相近,其对应的R_(o)值介于1.1%~1.3%,即它们形成于生油高峰之后、凝析油气形成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结论】影响研究区原油中长链三环萜烷系列相对丰度的主要因素是原始生烃母质,而非成熟度,因而它在研究区具有指示原油成因类型的作用,在后续油气勘探中应重点关注。
包建平朱翠山杨茜陈琰周飞张静
关键词:原油柴达木盆地西部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
2024年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C902井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柴达木盆地古近系页岩油的重大勘探突破。然而,古近系页岩油的评价标准和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干柴沟区块高效开发。基于C902井及其他探井的勘探成果,利用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生烃潜力等资料,综合评价了干柴沟区块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页岩油的勘探潜力。结果表明,该套页岩层系混积特征明显,岩相类型包括纹层状和层状灰云岩、纹层状和层状云灰岩、纹层状黏土质页岩和层状泥岩,具有较高脆性指数,可压性强;晶间孔和纹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占比达85%,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w(TOC)均值高于0.9%,氯仿沥青“A”和S_(1)+S_(2)共同指示生烃潜力大,且有机质类型以Ⅰ~Ⅱ_(1)型为主。因此,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具有烃源岩品质好、源储一体、可压性强、发育广泛等特征,生储盖组合在空间上广泛发育且密封性好,有利于压裂改造后提高油气采收率,对干柴沟区块页岩油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黄建红蒋威谭先锋吴松涛蔡鑫勇伍坤宇伍坤宇
关键词:古近系资源潜力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和北缘天然气中C_(5)—C_(7)轻烃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近些年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和北缘油气勘探获得了新进展,但新勘探区块油气来源仍存在较大争议。C_(5)—C_(7)轻烃可作为很好的补充,为判识天然气来源提供新信息。系统采集了柴西和柴北缘主要油气田的天然气样品,分析其中轻烃的组分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结果显示:柴西天然气的轻烃具有高含量的正庚烷,柴北缘天然气的轻烃具有高含量的甲基环己烷和甲苯。柴西天然气中轻烃的δ^(13)C_(MCC5)值和δ^(13)C_(MCC6)值分别分布在-23‰~-18‰和-24‰~-20‰之间,柴北缘天然气中轻烃的δ^(13)C_(MCC5)值和δ^(13)C_(MCC6)值分别分布在-28‰~-22‰和-26‰~-23‰之间。这些特征反映出柴西地区天然气中轻烃主要来源于古近系—新近系咸水湖相泥岩,柴北缘地区天然气中轻烃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此外,结合天然气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南翼山和东坪地区油气来源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南翼山地区天然气可能有来自侏罗系和古近系—新近系煤系烃源岩的贡献,原油主要来自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东坪地区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轻烃和凝析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泥岩。
张臣张道勇周世新李靖陈克非周立明谷宇峰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碳同位素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泉子油田超压形成机制被引量:2
2024年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泉子油田新生界地层超压广泛发育,超压成因的判别对于油气运移、成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油泉子油田的实测压力、测井曲线、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超压成因综合分析法和超压封存箱模式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超压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泉子油田新生界地层纵向上发育负压、常压、超压和强超压系统,超压系统压力系数普遍大于1.3。部分超压点压力系数大于1.73,表现为强超压的特点;该区超压主控因素为不均衡压实、构造挤压作用和生烃作用,油气运移符合超压封存箱模式,由于超压的作用导致油气向南翼山地区运移。该研究成果明确了油泉子油田油气的运移方向,对柴西地区及相似区域油气的成藏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韩天华刘成林田继先杨韬政冯德浩李国雄
关键词:生烃作用油泉子油田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地区新近系油砂山组Ⅲ-Ⅴ油组藻灰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2024年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地区新近系湖相碳酸盐岩发育广泛,其中藻灰岩储层是最优储层。为进一步探索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通过厘米级别岩心描述、重点井段取样综合分析和测录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砂山组III-V油组藻灰岩储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砂山组III-V油组储层有明显的混积特征,以碳酸盐岩为主,平均质量分数40.2%,黏土矿物和陆源碎屑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7.8%和23.2%,储层岩性主要以藻灰岩和灰云岩为主,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33.6%和42.9%。藻灰岩分为藻团块灰岩、藻叠层灰岩、藻凝块灰岩3种类型,结构组分主要是藻球粒和内碎屑,其次是藻丝结构、团块、藻屑和黏连组构;灰云岩分为砂质泥晶云岩、颗粒泥晶灰岩和泥晶灰岩3种岩性,主要由颗粒、泥晶基质和胶结物组成。研究区储层孔隙以溶蚀孔和晶间孔为主,微裂缝发育。藻灰岩以溶蚀孔为主,非均质性强,饱和度中值半径0.085μm,细喉道,样品孔隙度23.17%,渗透率54.3 mD,排驱压力2.97 MPa,表现高孔中渗特征。灰云岩孔喉均匀,饱和度中值半径0.039μm,微型喉道,样品孔隙度17.24%,渗透率15.13 mD,排驱压力10.34 MPa,表现中孔低渗特征。藻灰岩孔隙结构优于灰云岩,储层质量更高。研究区储层主要受控于岩性、矿物种类、碳酸盐矿物含量和成岩作用,泥质含量增加会降低储层质量,碳酸盐岩含量与储层质量呈正相关,溶蚀作用与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是建设性成岩作用,改善了储层的空间结构,胶结作用会破坏储层结构,降低储层物性。
郭德光李琦
关键词:储层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盆地性质被引量:3
2024年
含油气盆地不同阶段的性质对于恢复盆地的演化过程、评价油气资源生储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新生代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性质与演化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解译现有地震剖面,系统地开展了盆地构造几何形态、沉积速率、沉积相、沉积旋回、沉积中心迁移以及盆地内不整合的接触关系等方面研究。研究表明:作为陆内挤压背景下的巨大坳陷,新生代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具有几何剖面形态不对称、沉积速率较高但又低于西部典型前陆盆地、过补偿状态下强烈缩短致使沉积中心迁移、沉积-构造反旋回性质明显发育等特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狮子沟组为界线,前期发育细粒远源沉积,属压陷盆地;后期沉积速率显著增加,粗颗粒沉积发育,具有非典型的类前陆盆地性质,并由周缘山体构造活动及盆地过补偿状态共同控制。
王倩倩袁四化王亚东李伟民刘永江郑世刚赵英利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前陆盆地沉积速率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成藏运聚动力与成藏模式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柴西坳陷发育全球独具特色的“巨厚山地式”全油气系统,围绕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层系,从盆缘向湖盆中心,平面上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页岩油与页岩气有序分布、纵向上叠置连片。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具有3方面独特性:(1)低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低碳富氢”,单位有机碳生烃能力强;(2)咸化湖盆沉积巨厚,坳陷中心沉积以混源为主,岩相与储集空间纵横向变化快;(3)喜马拉雅期走滑挤压强改造,山地式全油气系统油气差异富集。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是源储盖与输导体系协调演化的结果,具有低碳富氢烃源岩全过程生烃、巨厚储集体全坳陷沉积、挤压走滑断裂体促进油气全方位调整、常规-非常规油气全系列分布的特征。受控于喜马拉雅期强构造运动影响,柴西坳陷经历了先拗后隆的演化过程,在湖盆中心发育广义页岩油,在超过2 000 m厚度的沉积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于烃源岩层系内的薄层状灰云岩与紧邻生烃灶的藻灰岩中,白云石晶间孔、纹层缝与断溶体是有效储集空间。相关认识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陆相湖盆全油气系统理论,并为柴达木盆地油气综合勘探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刘国勇吴松涛吴松涛伍坤宇雷刚张斌邢浩婷张斌李国欣
关键词:页岩油古近系
柴达木盆地西部卤水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卤水资源勘查,提出了地震与电法相结合的卤水富集层段勘探方法。首先开展地震与电法联合采集,采用高精度可控震源激发,小道距、高灵敏度检波器接收获取宽频地震数据,同时在地震测线上进行高密度宽频电法采集获取地下...
王海立候献华吴迪范瑞辰王财富何丽康有元赵荣艳
关键词:卤水电法反演柴达木盆地

相关作者

钟建华
作品数:396被引量:3,022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 松辽盆地 储层 柴达木盆地西部 东营凹陷
李廷伟
作品数:33被引量:27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西部 水化学特征 柴达木盆地 钾盐 盐岩
温志峰
作品数:36被引量:47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西部 柴达木盆地 生物礁 叠层石 湖相
郭泽清
作品数:95被引量:87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 四川盆地 新近系 岩性气藏
樊启顺
作品数:86被引量:44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 水化学特征 卤水 柴达木盆地西部 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