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6篇“ 枯梢病“的相关文章
- 一种暹罗芽孢杆菌在松枯梢病中的防治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在松枯梢病中的防治方法,QX3‑4对马尾松枯梢病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在接种细菌0h、24h、48h后在接种松球壳孢菌时可分别达到74.38%、80...
- 徐帆王心怡陈凤毛
- 两株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药剂敏感性
- 2025年
- 为研究不同地区的松球壳孢菌株(Sphaeropsis sapinea(Fr.)Pyk et sutton)H6和B2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差异,以形态不同的松球壳孢菌为试验材料,通过致病性测定、生物学特性、生理指标测定、对常见农药敏感性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H6和B2侵染樟子松幼苗后,3 d后均开始发病,但菌株B2发病率和致死率显著高于H6;松球壳孢菌H6和B2最适生长条件存在差异,松球壳孢菌H6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光照条件为24 h全光照,最适pH为7,最适培养温度为25℃;菌株B2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光照条件为24 h全光照,最适pH为8,最适培养温度为30℃。两株病原菌在H_(2)O_(2)胁迫时,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现平稳外,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B2对H_(2)O_(2)反应更为激烈。菌株H6和B2对百菌清敏感性均下降,但菌株H6较菌株B2更为敏感;菌株H6对戊唑醇敏感性下降,菌株B2对戊唑醇较敏感。两株松球壳孢菌在生理特性方面存在差异,最适生长条件不同,并且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两株病原菌对农药敏感性不同,且致病力存在差异,经H_(2)O_(2)胁迫处理后,菌株B2酶活反应更为明显。
- 付思娜吴军邢心怡廖诗贤姜廷波周博如
- 关键词:樟子松枯梢病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
- 钝翅细小蠹对樟子松的危害及其传播松枯梢病的潜在作用
- 2025年
- 【目的】对危害樟子松的一种小蠹进行形态特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其坑道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以明确该小蠹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樟子松枯梢病的相互关系,为“三北”樟子松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小蠹进行物种鉴定,并运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法获得该小蠹坑道真菌,通过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真菌鉴定。【结果】结合形态观察、DNA序列比对和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该小蠹为钝翅细小蠹。该小蠹呈圆柱形,体长1.46~2.00 mm,前胸背板基部有鳞状瘤,密被刚毛,端部和鞘翅有明显刻点,且翅端部圆钝。同时,获得坑道真菌42株,隶属于4属4种,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松色二孢为优势真菌,占比超过60%。【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钝翅细小蠹新的寄主树种为樟子松,系统发育分析揭示该小蠹与其他种类的亲缘关系,为小蠹生物多样性提供遗传基础数据。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是该小蠹优势伴生菌,推测钝翅细小蠹可能是枯梢病的媒介昆虫。
- 刘彩霞王慧敏张美丽梁玲瑜蔡泱莲汪杨王正吕全
- 关键词:系统发育分析松枯梢病
- 外生菌根真菌厚环粘盖牛肝菌在防治落叶松枯梢病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外生菌根真菌厚环粘盖牛肝菌在防治落叶松枯梢病中的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外生菌根真菌厚环粘盖牛肝菌在防治落叶松枯梢病中的应用,经盆栽实验显示Sg菌株对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治效果为40.00%,经Sg菌株...
- 谈家金王道涵陈万明刘宇茜潘敏王峰王小艺
- 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适生性被引量:4
- 2024年
- 落叶松枯梢病(Neofusicoccum laricinum)是威胁落叶松人工林的检疫性林木病害。明确当前该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在未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影响该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环境变量,对落叶松枯梢病的早期预警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落叶松枯梢病分布数据和环境数据,利用ENMTools、R和刀切法(Jack knife test)筛选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通过MaxEnt、ArcGIS、SDMTools等技术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划分病害适生等级并计算各适生等级面积占比,绘制质心转移轨迹。结果表明:(1)建立的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模型具有高精确性和可信度(不同年份和不同气候模式下的AUC值均大于0.9);(2)影响落叶松枯梢病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年平均气温、最暖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和最暖季度平均温度;(3)当前气候模式下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8.02%,中高适生区集中分布在中国辽宁东南部、吉林东部、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内蒙古东北部;(4)在三种不同气候条件下(ssp126、ssp245、ssp585),未来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与现代气候条件相比均有所减少,其质心由东北向华北、西南地区转移。落叶松枯梢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因此本研究对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对合理区划落叶松枯梢病潜在入侵风险地、加强重点地区的检疫监测、及时制定有效的防治手段,以及对于发生区的监测和防治与未发生区的早期预警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 张秀芸伍文慧梁英梅
- 关键词:落叶松枯梢病最大熵模型气候变化
- 不同地区樟子松枯梢病林下土壤真菌多样性
- 2024年
- 为探究健康樟子松天然林和不同地区樟子松枯梢病林下土壤真菌多样性差异,以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樟子松健康天然林为对照,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樟子松天然林、泰来县和章古台人工林中的感病樟子松为研究对象,采用l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樟子松林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来自3个地区的4组樟子松林下土样中,总共获得5564个真菌扩增子序列变异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ASV),其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较高;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深度的优势属丰度及种类存在差异,健康天然林表层土壤真菌优势属为糙缘腺革菌属(Amphinema),0~10 cm和10~20 cm深土壤真菌优势属为丝膜菌属(Cortinarius);感病樟子松林下土壤中,天然林表层、0~10 cm和10~20 cm深土壤真菌优势属分别为木霉属(Trichoderma)、篮状菌属(Talaromyces)和乳牛肝菌属(Suillus),泰来县人工林表层、0~10 cm和10~20 cm深土壤真菌优势属分别为Delastria属、假裸囊菌属(Pseudogymnoascus)和Sagenomella属,章古台人工林表层土壤真菌优势属为Knufia属,0~10 cm和10~20 cm深土壤真菌优势属均为假裸囊菌属。此外,感病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中的植物病原菌占比分别为2.63%、5.04%,远低于感病天然林(8.77%)和健康天然林(8.11%)。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中的外生菌根含量低于天然林。推测人工林由于其树种的单一性导致外生菌根真菌丰富度较低,使得樟子松的抗病性较差。
- 刘心葵武崇高刘雪峰刁桂萍
- 关键词:樟子松土壤微生物枯梢病真菌多样性
- 一种基于RNN的落叶松枯梢病扩散蔓延预测方法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RNN的落叶松枯梢病扩散蔓延预测方法,属于森林保护学技术领域。包括:S1.收集落叶松历史枯梢病数据、落叶松分布地区气象数据和落叶松分布地理信息数据;S2.将落叶松历史枯梢病数据、落叶松分布地区气象数据和...
- 周宏威王文禄刘国洋李晓冬陈怡帆赫传杰吕春鹤
- 落叶松枯梢病罹病叶及病梢真菌多样性
- 2024年
- 【目的】探明落叶松针叶和梢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与落叶松枯梢病发病的关系,为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OTU数量、鉴定类群、多样性指数和FUNGuild营养型预测等方法,分析无病斑和染病的针叶和松梢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营养型的差异。【结果】针叶样品中共计1 091个OTU,梢样品中共计1 083个OTU;针叶样本间差异显著(P<0.05),全无病斑的针叶内生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染病最重的针叶,无病斑梢与感病梢内生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针叶和梢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无病斑的针叶内生真菌优势菌目和属为刺盾炱目和Arthrocatena,染病后针叶优势真菌为葡萄座腔菌目和新壳梭孢属,梢中优势为真菌目和属为煤炱目和小叠孢属。LefSe分析表明,在针叶和梢中真菌群落中共54个显著性差异类群。PCoA分析进一步证实,无病斑与染病针叶的内生真菌群落差异显著(anosim R=0.695,P<0.05)。针叶真菌营养型以病理-腐生营养型真菌为主,染病后病理营养型真菌占优势,梢中真菌营养型以病理-腐生营养型真菌为主。【结论】相较于落叶松梢,针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变化更显著,病原菌在针叶中富集,进而促进落叶松枯梢病的发展。
- 谢宪邓勋宋丽文梁军
- 关键词:落叶松枯梢病针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 一种减轻落叶松枯梢病危害的真菌群落结构调控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轻落叶松枯梢病危害的真菌群落结构调控方法,包括:提高与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负相关的内生真菌的相对丰度或者降低与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正相关的内生真菌的相对丰度;或者在提高与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负相关的内生真菌的...
- 梁军谢宪程元宋丽文
- 落叶松枯梢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 2024年
- [目的]为获得落叶松枯梢病的生防菌。[方法]通过对峙实验和发酵液复筛,筛选获得对落叶松枯梢病菌(Neofusicoccum laricinum)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菌株,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展开研究。[结果]筛选得到1株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土壤真菌T2,结合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其平板对峙抑菌率达到74.16%,发酵液的抑菌率达到91.29%。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松球壳孢菌、金黄壳囊孢菌、杨灰星叶点霉和立枯丝核菌表现出强抑制作用,抑菌率均为92.00%,对拟枝孢镰刀菌和杨生褐盘二孢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分别为79.67%和62.67%。T2能利用多种碳氮源、有广泛的酸碱度适应能力及较高的致死温度。[结论]通过筛选得到的钩状木霉T2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显著,抑菌谱广,环境适应力强。本研究可为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治提供理论研究和基础。
- 钱莹莹邓勋王铮宋小双梁军
- 关键词:落叶松生物防治
相关作者
- 宋晓东

- 作品数:58被引量:310H指数:12
- 供职机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 研究主题:樟子松 引种 沙地 松枯梢病 枯梢病
- 徐贵军

- 作品数:45被引量:219H指数:9
- 供职机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 研究主题:樟子松 沙地樟子松 松枯梢病 枯梢病 人工林
- 陈江燕

- 作品数:40被引量:180H指数:10
- 供职机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 研究主题:樟子松 松枯梢病 枯梢病 沙地樟子松 人工林
- 叶建仁

- 作品数:468被引量:1,920H指数:21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病 湿地松 松树 黑松
- 梁军

- 作品数:167被引量:1,044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杨树 赤松 杨树溃疡病 溃疡病 松材线虫